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普通逻辑》学习记录——关系命题及其推理

目录

一、关系命题

1.1、区别于性质命题

1.2、关系命题的组成部分

1.3、关系命题的形式化表示

1.4、关系命题种类

1.5、周延性问题

二、关系的性质

2.1、对称性

2.1.1、对称性关系

2.1.2、反对称性关系

2.1.3、非对称性关系

2.2、传递性

2.2.1、传递性关系

2.2.2、反传递性关系

2.2.3、非传递性关系

三、关系推理

3.1、纯关系推理

3.1.1、对称性关系推理

3.1.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

3.1.3、传递性关系推理

3.2、混合关系推理

四、练习题


上海人民出版社《普通逻辑(第五版)》学习记录

一、关系命题

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命题。它强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存在某种联系。

例:

五大于三。

——反映了“五”和“三”之间的“大于”关系。

李白与杜甫生在同一时代。

——反映了“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生在同一时代”的关系。

1.1、区别于性质命题

关系命题涉及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性质命题通常只描述一个对象的属性。

1.2、关系命题的组成部分

  • 关系者项:承担关系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例如,“五”、“三”、“李白”、“杜甫”等。
  • 关系项:关系者项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大于”、“生在同一时代”等。
  • 量项:关系者项数量的概念,如“有的”、“所有的”。

1.3、关系命题的形式化表示

使用符号“R”表示关系项,用“a”和“b”分别表示关系者前项和后项。

    例:

    “五大于三”可表示为 aRb R(a, b)

    1.4、关系命题种类

    • 肯定的关系命题。如“abR关系”。
    • 否定的关系命题。如“ab没有R关系”。

    1.5、周延性问题

    如果关系命题反映了关系者项的全部外延,则该关系者项是周延的;否则,不周延。

    二、关系的性质

    2.1、对称性

    如果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有某种关系,那么另一个对象是否也与第一个对象有同样的关系。

    2.1.1、对称性关系

    对象A与对象B之间存在某关系R,对象B与对象A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R。

    例:

    ”小王和小赵是同学”意味着“小赵和小王也是同学”。

    “张三是李四的同龄人”意味着“李四是张三的同龄人”。

    “张三家是李四家的邻居”意味着“李四家也是张三家的邻居”。

    2.1.2、反对称性关系

    对象A与对象B之间存在某关系R,对象B与对象A之间不存在同样的关系R(除非A和B是同一个对象)。

    例:

    如果张三是李四的父亲,则李四不能同时是张三的父亲。

    若 a ≤ b 且 b ≤ a,则 a 和 b 必须相等。

    2.1.3、非对称性关系

    对象A与对象B之间存在某关系R,对象B与对象A之间一定不存在同样的关系R,且A和B不能是同一个对象

    例:

    若 a < b,则不可能有 b < a。

    如果队伍A在比赛中战胜了队伍B,则队伍B不可能在同一场比赛中战胜队伍A。

    如果事件A发生在事件B之前,则事件B不可能发生在事件A之前。

    2.2、传递性

    2.2.1、传递性关系

    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丙也有这种关系,且甲对丙也有这种关系。

    例:

    如果甲的成绩大于乙的成绩,乙的成绩又大于丙的成绩,那么甲的成绩大于丙的成绩。

    如果甲是乙的祖先,乙是丙的祖先,那么甲也是丙的祖先。

    如果城市A位于城市B的北边,城市B位于城市C的北边,那么城市A必然位于城市C的北边。

    如果张三比李四年长,李四比王五年长,那么张三比王五更年长。

    2.2.2、反传递性关系

    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丙有这种关系,但甲对丙一定没有这种关系。

    例:

    如果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那么甲不可能是丙的父亲。

    如果甲比乙年长两岁,乙比丙年长两岁,那么甲和丙之间的年龄差不是两岁,而是四岁。

    在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剪刀胜布、布胜石头,但剪刀不能胜石头。

    2.2.3、非传递性关系

    甲对乙有某种关系,乙对丙有这种关系,但甲对丙不一定有这种关系(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例:

    如果张三认识李四,李四认识王五,那么张三可能认识王五也可能不认识王五。

    三、关系推理

    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命题,依据前提中关系的逻辑性质推演。

    3.1、纯关系推理

    前提和结论都是关系命题的推理。

    包括四种类型:

    3.1.1、对称性关系推理

    依据关系的对称性推演。若R是对称性关系,那么若aRb,则bRa

    例:

    小明和小红是邻居,“邻居” 关系是对称性关系,所以可以推出:小红和小明是邻居。

    3.1.2、反对称性关系推理

    依据关系的对称性推演。若R是反对称性关系,那么若aRb,则b¬Ra

    例:

    5大于3,“大于” 关系是反对称关系,所以可以推出3不大于5。

    3.1.3、传递性关系推理

    依据关系的传递性推演。若R是传递性关系,那么若aRb,bRc,则aRc

    例:

    珠江在长江之南,长江在黄河之南,“在...之南”是传递性关系,所以可以推出珠江在黄河之南。

    3.1.4、反传递性关系推理

    依据关系的传递性推演。若R是反传递性关系,那么若aRb,bRc,则a¬Rc

    例:

    A 楼比 B 楼高两层,B 楼比 C 楼高两层,“高两层” 这种关系是反传递的,那么可以推出 A 楼比 C 楼不是只高两层。

    3.2、混合关系推理

    形式如下:

    • 前提1:关系命题
    • 前提2:性质命题
    • 结论:关系命题。

    即:a与b有R关系,c是a,所以c与b有R关系。与三段论相似,也叫关系三段论。

    混合关系推理必须遵守以下五条规则:

    1、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正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所有的苹果都是水果。(所有苹果都属于“水果”这一大类)
    • 前提2(性质命题):水果富含维生素C。
    • 结论:苹果富含维生素C。(“水果”作为中项在前提1中是周延的)

    反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一些人喜欢狗。
    • 前提2(性质命题):狗可以成为很好的伴侣动物。
    • 结论:一些人认为伴侣动物很好。(错误结论)(“狗”作为中项没有在一个前提中被周延提及,导致无法有效支持结论)

    2、在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正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所有运动员都需要训练。
    • 前提2(性质命题):有些年轻人是运动员。
    • 结论:有些年轻人需要训练。(“年轻人” 在前提 “有些年轻人是运动员” 中不周延,在结论中也不周延 ,推理合理。)

    反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所有的志愿者都热心公益。
    • 前提2(性质命题):有些年轻人是志愿者。
    • 结论:所有年轻人都热心公益 。(错误结论)(“年轻人” 在前提 “有些年轻人是志愿者” 中不周延(“有些” 没有断定 “年轻人” 的全部外延 ) ,在结论 “所有年轻人都热心公益” 中却周延了(“所有” 断定了全部外延 ))

    3、前提中的性质命题应是肯定的

    混合关系推理类似三段论,需要通过中项来联结其他概念。性质命题为肯定形式时,才能确保中项与其他概念间建立起有效的逻辑联系。若性质命题是否定的,会切断这种联系(否定命题只能说明关系者项不具备某种性质)。

    正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志愿者都有爱心。
    • 前提2(性质命题):张三是志愿者。
    • 结论:张三有爱心。

    反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上班族都需要工作。
    • 前提2(性质命题):张三不是上班族。
    • 结论:张三不需要工作。(错误结论)

    4、如果前提中的关系命题是肯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命题也应是肯定的;如果前提中的关系命题是否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命题也应是否定的

    正面例子:

    例1:

    • 前提1(关系命题):宿舍前提同学都同意晚上去吃火锅。
    • 前提2(性质命题):张三是宿舍的一员。
    • 结论:张三同意晚上去吃火锅。

    例2:

    • 前提1(关系命题):乙班同学都不参加晚会的歌舞表演。
    • 前提2(性质命题):张三是乙班同学。
    • 结论:张三不参加晚会的歌舞表演。

    反面例子:

    例1:

    • 前提1(关系命题):丙组员工都认同新制度。
    • 前提2(性质命题):张三是丙组员工。
    • 结论:张三不认同新制度。(错误结论)

    例2:

    • 前提1(关系命题):丁队成员都未参加此次冲突。
    • 前提2(性质命题):李四是丁队成员。
    • 结论:李四参加了此次冲突。(错误结论)

    5、如果关系的性质不是对称性的,则在关系命题前提中作为关系者前项(或后项)的概念在结论中也应作为关系者前项(或后项)

    正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哥哥比弟弟年龄大。
    • 前提2(性质命题):小明是哥哥。
    • 结论:小明比弟弟年龄大。“比…… 年龄大” 是非对称性关系 ,“弟弟” 在前提是关系者后项,在结论也作为关系者后项。

    反面例子:

    • 前提1(关系命题):老师表扬学生。
    • 前提2(性质命题):小李是学生。
    • 结论:学生表扬小李 。(错误结论)

    “表扬” 是非对称性关系 ,“学生”在前提中是关系者后项,而结论中则作为前项,推理错误。

    四、练习题

    (一)、从对称性角度,分析下列命题中划有横线的关系各属何种关系

    1. 甲概念包含于乙概念:非对称关系。甲包含于乙,乙不一定包含于甲。
    2. 甲命题等值于乙命题:对称关系。甲等值于乙,则乙也等值于甲。
    3. 甲队战胜乙队:非对称关系。甲队战胜乙队,则同时乙队不会战胜甲队。
    4. 张三帮助过李四:非对称关系。张三帮助过李四,李四不一定帮助过张三。
    5. 张三和李四同岁:对称关系。张三和李四同岁,李四和张三也同岁。
    6. 甲命题和乙命题是矛盾的:对称关系。甲命题和乙命题是矛盾的,乙命题和甲命题也是矛盾的。
    7. 张三欺骗李四:非对称关系。张三欺骗李四,李四不一定欺骗张三。
    8. “A爱慕B”:非对称关系。A爱慕B,B不一定爱慕A。

    (二)、从传递性角度,分析下列命题中标有横线的关系各属何种关系

    1. 张某控告了王某,王某控告了刘某:非传递关系。张某控告王某,王某控告刘某,并不能推出张某控告刘某。
    2. 北京杭州以北,杭州广州以北:传递关系。北京在杭州以北,杭州在广州以北,可以推出北京在广州以北。
    3. B明星队C俱乐部队战败,C俱乐部队F联队战败:非传递关系。B队被C队战败,C队被F队战败,并不能推出B队被F队战败。
    4. 学生们尊敬吴老师,吴老师尊敬王校长:非传递关系。学生尊敬吴老师,吴老师尊敬王校长,并不能推出学生尊敬王校长。

    相关文章:

  • 《深入理解分布式系统》之认识分布式系统
  • C语言| 递归求1+2+...+100的和
  • Ragflow服务器上部署教程
  • 已经写好论文的AI率降低
  • VTK|结合qt创建通用按钮控制显隐(边框、坐标轴、点线面)
  • 嵌入式学习--江协51单片机day1
  • 【HDLBits刷题】Verilog Language——1.Basics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总结篇
  • Kubernetes弹性伸缩:让应用自动应对流量洪峰与低谷
  • 购物|电商购物小程序|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购物系统设计与实现(源码+数据库+文档)
  • OpenKylin安装Elastic Search8
  • k8s node 内存碎片化如何优化?
  • 文件上传漏洞篇:upload-labs靶场搭建
  • Ubuntu 系统中解决 Firefox 中文显示乱码的完整指南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五十六天| 图论2—卡码网99. 岛屿数量(dfs bfs)
  • 养生融入生活,畅享健康人生
  • MySQL8查询某个JSON类型的字段中出现过的所有键名(json key name)并去重返回
  • conda虚拟环境相关操作
  • 第三章:langchain加载word文档构建RAG检索教程(基于FAISS库为例)
  • Spring Boot项目集成Aviator实现成本计算模块
  • 四问当前旱情:还会持续多久
  • 印官员称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开火已致7死38伤
  • 山东滕州车祸致6人遇难,醉驾肇事司机已被刑事拘留
  • 竞彩湃|巴萨客场淘汰国际米兰,巴黎双杀阿森纳
  •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领导人民行动党胜选,外交部回应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