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网络层】之IP协议

网络层之IP协议

  • 网络层的作用
  • IP地址不足的问题
  • 私网IP和公网IP
  • 网段划分
    • 传统的网段划分的方法
    • CIDR网段划分
    • 路由器的角色
    • 理解运营商的角色
    • 子网划分的过程
  • 路由表
  • IP协议介绍
    • 报文如何分离、交付

网络层的作用

IP协议是网络层的一种典型协议,只要弄清楚了IP协议的作用,那么网络层的作用也一目了然了。

  • IP协议的功能是:主机定位路由选择

它的功能的实现离不开IP地址,IP地址就是点分10进制的字符串,每一个十进制都对应8位二进制,实际上网络中IP地址是32位的整数,但是日常使用这么大的数不太方便,所以在主机端都转为字符串形式给用户,用户使用的也是点分十进制的字符串IP地址。

  • 主机定位:指的是主机A可以通过对方主机的IP找到它,并把信息交付给它。一般都是客户端先访问服务器,服务器的IP地址都是固定的,晓为人知的。

  • 路由选择:指的是主机A->主机B上有很多路由器,它们如何知道应该将报文转发给哪个局域网,这是由目的IP地址决定的。

IP地址不足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国家使用的IP地址都是IPv4地址,我们下面介绍的也是IPv4地址的协议,它一共有32位,对应2^32(42亿)个IP地址,但是不是所有IP地址都是有用的,有一些要用于特殊用途(本地测试),全球那么多网民,IP早就不够了,所以我们需要使用其它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image-20250212190412964

这还不包括那些物联网设备,那些设备如果想联网也需要占用IP地址。

私网IP和公网IP

私网IP地址是指子网中的IP地址,私网IP地址专用于局域网(子网),而我们通常说的公网是指的互联网,这个大网是由全世界的大大小小的局域网组成的,如果某一个小的局域网想要接入公网中,它就必须有一个公网IP,公网IP和私网IP是分开的,A、B、C类地址中存在私有IP地址。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大家都用公网IP不就行了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

  • 子网IP在不同的局域网中是可以重复的,通过外部的公网IP转发报文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但这样的效率是很慢的。
  • 但公网IP是绝对不能重复的,它一定是整个互联网中唯一的。

image-20250214195100930

网段划分

传统的网段划分的方法

每一个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地址。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介绍完下面的几类地址再谈:

A类地址

  • 地址范围:A类地址的第一个八位字节(即前8位)表示网络部分,剩下的三个八位字节(即后24位)用于主机地址。因此,A类地址的范围是从0.0.0.0127.255.255.255,但实际可用的A类地址从1.0.0.0开始至126.255.255.255结束(127.x.x.x被保留用于回环测试)。
  • 默认子网掩码255.0.0.0/8
  • 特点:
    • 支持大量主机(每个A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支持2^24−2个主机地址,大约1670万个),适合大型组织使用。
    • 只有少数的A类网络存在,因为它们消耗了大量的地址空间。

B类地址:

  • 地址范围:B类地址的前两个八位字节表示网络部分,后两个八位字节用于主机地址。B类地址的范围是从128.0.0.0191.255.255.255
  • 默认子网掩码255.255.0.0/16
  • 特点:
    • 每个B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支持2^16−2个主机地址,大约65534个,适合中型规模的网络。
    • 相比于A类地址,B类地址提供了更多的网络数量,但每个网络内的主机数相对较少。

C类地址

  • 地址范围:C类地址的前三个八位字节(即前24位)用于表示网络部分,最后一个八位字节(后8位)用于主机地址。因此,C类地址的范围是从192.0.0.0223.255.255.255
  • 默认子网掩码255.255.255.0/24
  • 特点
    • 每个C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支持2^8−2=254个主机地址,适用于小型网络。
    • 提供了大量的网络数量,但每个网络内的主机数相对较少。

D类地址

  • 地址范围:D类地址的范围是从224.0.0.0239.255.255.255
  • 用途:D类地址主要用于多播(Multicast)。多播是一种允许一个发送者同时向多个接收者发送数据的技术,不同于单播(Unicast)和广播(Broadcast)。
  • 特点:
    • 不区分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因为它们不用于一对一或一对所有的通信模式。
    • 常见的应用包括视频会议、在线直播等需要一对多传输的服务。

E类地址

  • 地址范围:E类地址的范围是从240.0.0.0255.255.255.255
  • 用途:E类地址被保留用于实验和研究,并未公开分配或广泛使用。实际上,这个范围内的很多地址都是不可用的,例如255.255.255.255通常用于本地网络的广播地址。
  • 特点:
    • 并不适合普通用户的使用,主要用于未来的扩展或者特殊的研究目的。

image-20250214180955574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网段划分的局限性很快就体现出来了,因为A类地址的网络号为8,所以A地址很快就被划分完了,但是一个A类地址所构建的子网里有2^24-2台主机,这么大的子网上肯定不存在的,所以就造成了很多IP地址的浪费。

而对于B类网络来说,它的网络号有2^16个,所以B类网络申请的人最多,所以就造成了B类地址严重不足。

CIDR网段划分

因为传统的将IP地址分为5类网段划分的局限性很快就体现出来了,IP地址很快就被用完了,所以急需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CIDR这一新的划分方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

它的核心在于一下几个点:

  1. IP地址分成私网IP和公网IP,公网IP和私网IP是不能重复的。

    [图]->公网IP以及常见的私网IP

  2. 精选设计网络,将IP地址分成网络号+主机号,引入子网掩码的概念,子网掩码就等于网络号全1,其余位为0,当IP地址与它所处的子网掩码相与,就可以得出这个IP地址的网络号。

    下图是子网掩码举例子:

    image-20250214182146395

路由器的角色

路由器主要负责,转发报文+路由选择

路由器还可以组织网络,它具有组网的作用,我们家用路由器,就可以组织网络,并给这个子网中的主机分配IP地址,分配IP地址现在通常都是DHCP算法,自动就给主机分配IP了,当然主机也可以选择手动自己配置IP地址。

image-20250214183554133

理解运营商的角色

为什么我们每天在刷抖音、逛淘宝时,明明访问的是抖音、淘宝的服务,为什么却要把流量费交给运营商呢?

因为整个网络世界都是运营商精心设计的,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访问网络,就像高速公路要交过路费一样

image-20250214194312857

在网络中每一个终端设备,我们将其称之为主机,主机不管是联WIFI还是使用流量访问某抖或者某淘的服务器,都避不开运营商路由器对报文的转发与路由,因为整个网络世界就是它们构建起来的。公网IP不能重复,但是内网中的IP地址是可以重复的。通过路由器可以将内网中的数据一层层的转发,直到转发到相应公网中的服务器。

我们都知道,我们服务器与客户端在进行通信时,首先客户端访问服务器,那客户端是的主机是处于一个局域网中,IP是一个私有地址,服务器应该如何返回报文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NAT技术的转换,NAT技术本篇博客不做介绍。

子网划分的过程

了解了CIDR网段划分,我们来介绍一下世界这个庞大的互联网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只介绍大致轮廓,真实情况只有运营商才能知道):

  • 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我们分配网络号为8位就够了,因为整个世界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有197个,8位网络号一共可以有256个网络号,代表256个大的子网,每个子网都需要一个的路由器,来帮忙转发报文,因为不同子网间的主机想要,必须需要路由器进行转发,所以一个路由器必须有两个口,一个口接内网(LAN口),另一个口接外部网络。
  • 接下来以中国为例继续划分,中国有34个省,我们对于省与省间的局域网,分配6个网络号就行了。这些省与省之间也需要路由器来作为节点,组织一个省间的局域网,使用路由器是因为下面还需要组网。
  • 然后对于省下面的市,我们继续分配5个网络号,用于组织市之间的局域网,然后往下就不再划分公网IP了,而是使用内网的形式来组织网络,因为再继续划分IP地址就不足了。内网与公网之间使用NAT技术进行通信。

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

image-20250216111753917

假设此时我们有一个报文,要从浙江省A市的公网IP3.8.32.2/19的运营商所在的子网下的终端A发往公网IP3.16.64.3/19下的云服务器。大致过程如下:

  1. 首先报文会被交给家用路由器,家用路由器查路由表,通过目的IP&子网掩码求出网络号,再求出自己的网络号,发现目的IP所在的网络号并不属于该路由器的网络,于是默认路由,家用路由器将报文交给运营商路由器。
  2. 运营商路由器重复刚刚家用路由器的动作,该报文的目的IP也不属于运营商路由器所构建的子网中。
  3. 那它是否属于运营商路由器所在的公网子网中呢?将运营商路由器的公网IP&255.255.224.0得到该运营商路由器对应的网络号3.8.32.0,而目的IP3.16.64.3&255.255.224.0得到3.16.64.0显然两者并不相等,于是该运营商路由器继续默认路由,将报文交付给A市的路由器。
  4. A市的路由器在拿到报文后,将3.16.64.2&255.255.252.0,结果为3.16.0.0,而当前的子网的网络号为3.8.0.0所以该报文不在当前的子网中,继续默认路由,将报文交给省路由器。
  5. 省路由器所在的子网网络号为8位,将3.16.64.2&255.0.0.0得到3.0.0.0与当前子网的网络号相等,所以判断,该报文一定需要交付给某一个路由器,由于它们在一个局域网中,所以我们查找路由表,应该将报文交给山东省的省路由器。
  6. 山东省的省路由器在查路由表之后,发现该报文属于B市,于是继续将报文发往B市。
  7. B市的市路由器继续查路由表,最终找到该目的IP,并将报文交给该服务器。

至于报文如何返回,这就与我们的NAT技术有关了,今天这篇博客不会介绍。

路由表

路由表是由路由器维护的,但是通常每台主机的内核🀄️也维护的有一张路由表。因为路由表的存在我们才能不断的转发报文,因为路由表维护了这个局域网的所有主机IP地址信息,它还维护了上级路由表的信息,一般是默认路由中存储。

我们可以使用下面指令来查看主机中维护的路由表的信息:

  1. 对于Linux系统(Ubuntu)来说:

    route
    route -n #-n选项表示全部以数字形式显示
    

    image-20250216115704692

我们主要看route -n所显示的结果:

  • 标志位介绍:
    • U:表示该路由有效。
    • HHhost,中文意思是主机。表示该路由的目的地址是主机,而非一个网络。
    • G:表示该路由的目的地址是一个路由器。
  • Destination:这个表示此行路由条目的目的地址。
  • Gateway:此行路由条目的下一条地址。
  • Ref:Ref(Reference Count,引用计数)这一列显示的是特定路由被引用的次数。这个值通常表示有多少活动连接或进程正在使用这条路由。实际上该列已经使用的很少了,所以经常为0,可以理解为废弃了。
  • Metric:在路由表中,这一列所代表的值是一个度量值,用于路由选择。Metric值可以基于多种因素计算得出,如带宽、跳数(经过的路由器数量)、延迟等,具体取决于网络协议和配置。一般来讲,如果路由表中存在多条到达目的IP的路径,系统会选择Metric低的那条路径。
  • GenMask:子网掩码不过多介绍,通常通过它来判断我们要去的目的IP与该条路径的目的IP在不在同一个子网中。
  • Use Iface :在路由表中,Iface列表示的是“接口”(Interface),指的是将要使用的网络接口来发送对应目的地的数据包。这个字段指定了通过哪个网络接口(如eth0、wlan0等)去往指定的目的地。
  1. 对于windows系统,你可以使用如下指令:

    route print
    

    选项:

    image-20250216123221651

例如route -4

image-20250216123509145

这里的跃点数理解为Linux内核路由表中的Ref即可。

转发过程例 1: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192.168.244.3

  • 第一行是默认路由,我们先跳过,如果最终路由表中没有相应的目的网络所在的子网,我们就默认路由。

  • 与第二行目的网络的子网掩码相与,得到192.0.0.0,与第二行的目的网络地址不符。

  • 与第三行的目的网络的子网掩码相与得到192.168.244.3,与第三行的目的网络地址也不符。

  • 直到计算到第倒数第13行,目的网络地址为192.168.244.0/24

    image-20250216124808565

    与其在同一个网络,所以我们可以将报文从相应网络接口发送出去。

IP协议介绍

IP协议的格式如下,我们一一介绍:

image-20250216130818512

  1. 4位版本:标识你使用的IP协议是IPv4还是IPv6
  2. 4位首部长度:和TCP协议中的手表长度一样也有基本单位,基本单位为四字节,存储IP报文报头的长度(包括选项)。
  3. 16位总长度:存储整个IP报文的长度。
  4. 8位生存时间:TTL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数据包在网络中的存活时间或经过的路由器跳数,以防止数据包在网络中无限循环。因为路由器在网络中是可能出现bug的,因为它的工作离不开软件的支持,我们只能容忍bug,而不能消灭bug,因为这个项目足够大,肯定会出现bug,那如果某一个路由器出现换路,路由算法就可能让这个报文一直在这个环中传输,久而久之可能发生网络拥塞(造成损失)。限制报文的生存时间,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5. 8位协议:标识传输层是TCP协议还是UDP协议。
  6. 16位首部检验和:检验IP报文的头部的数据传输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7. 32位源IP地址:标识本机的IP地址,这也是我们在socket编程中bindIP地址。
  8. 32位目的IP地址:标识目的主机的IP地址。

还有中间的4字节的字段,与IP分片相关(数据链路层mtu限制了数据链路层有效载荷的大小),如果传输层给网络层的报文太大,就必须进行IP分片,否则报文将被直接丢弃,即使TCP协议对其有所控制(通过三次握手协商大小),但是UDP协议是没有这些机制的(完全依赖与应用层)。IP分片的情况属于少数,今天这篇博客,我们就不谈这部分了。

所谓的IP协议,体现在Linux的kernel,不就是用相应的数据结构来描述的嘛?双方操作系统都需要有这个一模一样的数据结构:

image-20250216131105963

hdrheadr的缩写。

报文如何分离、交付

如何分离:通过16位总长度和4位首部长度,我们可以分离IP报文的报头和有效载荷。

知道了分离,封装就是它的逆过程,很好理解,不再赘述。

如何交付:通过8位协议,我们可以知道应该交给上层的传输层的UDP协议还是TCP协议。

相关文章:

  • 源码安装SRS4
  • UE运行游戏时自动播放关卡序列
  • 纯前端专业PDF在线浏览器查看器工具
  • 【Shell编程】条件表达式中[]和[[]]的区别
  • 计算方法实验三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 【C到Java的深度跃迁:从指针到对象,从过程到生态】第五模块·生态征服篇 —— 第二十章 项目实战:从C系统到Java架构的蜕变
  • 位运算符详解:从入门到精通
  • 使用python爬取百度搜索中关于python相关的数据信息
  • WebRtc10: 端对端1v1传输基本流程
  • 第三章 权限维持-linux权限维持-隐藏
  • 八闽十三张模块部署测试记录:源码结构拆解与本地运行验证(含常见问题与修复指南)
  • PointPillars(一),跑通OpenPCDet中的demo
  • C语言 之 【栈的简介、栈的实现(初始化、销毁、入栈、出栈、判空、栈的大小、访问栈顶元素、打印)】
  • 【多线程】六、基于阻塞队列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 AI赋能新媒体运营:效率提升与能力突破实战指南
  • 【云盘】使用阿里云盘托管项目大文件
  • Rain World 雨世界 [DLC 解锁] [Steam Epic] [Windows SteamOS]
  • 【Linux系统】线程
  • LOJ #193 线段树历史和 Solution
  • 腾讯云服务器:bgp服务器搭建要怎么做?bgp服务器的应用有哪些?
  • 看着不爽就滚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科室公众号被曝运营人员辱骂他人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萨金特与巴黎”:从艺术生到明星画家
  • 美法官裁定特朗普援引战时法律驱逐黑帮违法,系首次永久性驳回
  • 太空飞梭项目起火,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明火已扑灭,无人受伤
  • 年轻人能为“老有意思”做点什么
  • 《一鸣惊人》五一特别节目:以戏曲为桥梁,展现劳动者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