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育改革
一 专业教学×学校工作
我们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性强,而在校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专业能派上用场。
1.1 学生住宿出行
宿舍照明系统
上床下桌的设计节约空间但挡住了灯光,不方便生活学习,柜子深没灯光,尤其是三连排的座位空间更是宝贵;另外购置灯具又难以适配。这些都需要定制一个照明系统。隐藏式的灯带节约空间,且简约美观;色温亮度亮灭自定义对应不同场景:睡前阅读(柔和暖光)、专注学习(明亮冷光)、拿取物品(开柜亮关柜灭)、娱乐聚会(可以由学生自定义:随音乐变化的呼吸灯,增加氛围,宿舍关系更融洽,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练习编程技巧)。我们电信类专业,可以实现!
二手交易平台
学校的自行车很多。根据我的了解:很多自行车都是闲置的、有卖不出去的、有买了但是腻了又不想骑的、有毕业的车子忘处理了、自行车有小问题,修完还能骑的......
在企业微信做一个交易平台小程序,方便大家可以转让或租赁自己的车,让自行车流动起来;而且现在是春天,周末大家想出去骑行的需求也很旺盛;其次大四的准备要毕业了,也会有很多闲置;而且我们学校有很多有才华的学生:会剪头发染发的、会修车的、会各种才艺本领的等等,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展示,也算是勤工助学的另一种方法,而且还能孕育创新创业。
这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自行车的问题,也可以促进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院的同学的交流。而且在企业微信上能避免外界的人参与,有效避免诈骗的情况发生。这个事情也可以以联合电信或者计科院的同学老师一同完成,既能丰富同学们的实操经历,也能为学校做出贡献。
1.2 党员发展系统
我大二在外校交换不在学校,支部又变更,我相关材料收集撰写就很麻烦;而且这个事情又由各年级的辅导员负责,辅导员老师们的工作本来就多、杂,如果有一个系统统一管理就方便很多:材料一目了然(材料有多少、漏哪些、什么时候交的、放哪里、存储扫描件查阅方便),人员去向清晰(对应的班级和专业、支部所属、对应的老师)。这个系统同样建议嵌入在企业微信中,本来企业微信就是老师学生们办公学习的重要场所,而且PC端、移动端使用都很方便。
1.3 AI私人秘书
在上面已经提到,辅导员工作特点:多、碎、杂,而且辅导员是学校和学生建立关系最近、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AI私人秘书的加入可以给辅导员老师们减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同样地,如果能在企业微信实现,那将给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带到新的高度。
很多高校在开始了但都是在起步阶段,换句话来说,我们和985、211高校在同一起跑线!这个事情相关技术实现,我们专业也有所涉猎。
DeepSeek满血版上线重大,AI辅导员“润欣”率先接入https://mp.weixin.qq.com/s/ENs9lPTcFOQgyVvf3ciH-g
1.4 监控考勤
借助教室的监控来识别学生从而完成考勤。这也是为什么我这学期的课设选择了《数字图像处理》,题目是目标检测,在人脸识别领域的话作用就是找到图像中的人脸。而且这也打开了更多可能:比如学校常统计的前排就坐率,玩手机的比例,抬头率;甚至还可以识别同学们的情绪,辅助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还可以得出有多少人戴眼镜,喜欢穿什么衣服,同学们在哪个时间段最专注......都可以得出来。也能帮助其他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进行相关的研究。
我上学期的《汉字解密》的老师讲得很好,但是他不太会用学习通,通过点名考勤,耗时间;这学期的《微机原理》老师通过企业微信接龙来签到避免我们缺勤,但是增加了她的负担,而且容易出错;然后用学习通学生也很容易避开。
1.5饭堂用餐数据
饭堂的刷卡记录反映同学们的用餐时间,而用餐时间又反映同学们的饮食状态,饮食状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学们这段时间的身体状态,身体状态又联系精神状态。我们通过检测、学习同学们的在校数据,去分析同学们的情况,帮助自己和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当然有这个数据还不够,还要更多数据才准确:离校数据、宿舍进出数据等等。
这些一旦落实,我们将转型成为智慧高校。而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我们的行动,又恰好响应国家号召。如果能建立智慧高校,是不是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加有用的经验?
二 教务系统
教务系统是全校工作的重点,从学生来说,教务关系选课,而选课关系到下个学期的安排,而下学期的安排关系到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关系到保研、考研、出国、创新创业等等。作为系统,也相当于是互联网产品,和学校绿化一样,是要不断维护更新的,不断优化使用体验。
而且导入往届毕业生数据,再加上AI或其他技术,学习这些数据,助力在校的学生生涯规划。从就业来说:我们学校电信类专业能找什么工作、我要找这个工作需要学哪些课程、我计划要实习该如何选课留出时间;从交换生来说:我要去其他学校交换,我需要怎么选课,将课程置换的问题减少,不影响毕业......
三 课堂未来改革方向
3.1 当下老师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我觉得应该先搞清楚目的,学校初衷在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从发展的眼光看,不同时代人们的呼声是有所不同的。在当下互联网和AI的冲击下,简单的上课传授一些知识已经不太满足社会需要了。不上课,那老师是不是就不要了?不是的,反而更需要老师,老师的作用在现在,才能更好地发挥。
高校老师们的核心竞争力,同学们最想要的,是老师们的人脉、见识、资源、平台、对行业的思考和判断、对人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我们双非学校来说,其实大部分出身都是相对偏远落后的地方,我们渴望被看见,渴望一个翻身的机会。那知识就不重要了吗?不用上课了吗?并不是,知识依旧非常重要,依然需要上课传授知识,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上。
从我自己来说,《信号与系统》和《电磁场》是重点难点,没有先修《复变》,上课听不进去,期中不及格,作业是抄的。但是期末我花了两周时间,却考了84分,就是因为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程、资料,帮我绕开了很多弯路,所以很多课程如《大学物理》、《复变函数》、《概率论》等等我没办法去上课的,结果考的成绩都不错在班上前20%。而我天天去上的《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我没有买课,但只考到了70多分。
优秀的基础性的课程(如高数、线代等等)已经出现,学校1个学分100元,而网课只要十几块,而且我上课时间地点自由灵活安排,所以从学生的角度看,是有更好的选择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同学们上课积极性不高,其实不是老师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的问题。
但是一些前沿的、实践性强的、难度高的、符合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知识,网络上就有所欠缺了,而这也就是老师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些线下上课,最为合适,学费交得也值。
所以,学生想要老师们这些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小班制、导师制的加入,是必然的,就像高中课外辅导机构这么多一样,大班针对群体,小班针对个体,而个体需要的,就是针对个体的服务。那么矛盾也来了,学生这么多,老师数量有限,怎么做?线上教学的加入,是破题的关键。
3.2 线上教学
觉得线上不好的原因。⽼师们想到说线上上课,不同学⽣效果不好,要靠⾃律,这是老师们⾃⼰印象中的,⽐如学习通上⽼师⾃⼰录制的。然而,⽹上的由于商业性质且有团队,观感使⽤感都优于⽼师⾃⼰录制的,那无解了吗?并不是,我们学⽣可以帮助⽼师们更好地制作线上课程,我们师生,就是团队;或者和外界合作也可以,这样也能让社会更好了解我们学校,增加更多合作的可能。
教学效果的保障。线上上课想要有效,就设置半期线下考试,模拟期末。如果合格就可以继续。不合格就要转线下。这就有了期限和紧迫感,适当的压⼒就可以促使同学们投⼊努力。而且这也起到督促的作用。有了考试的反馈能帮助我们调整这段时间的状态。
粉碎刻板,抢占先机。线上课程上传到网络上的话,可以增加影响⼒,扭转社会对学校的刻板印象。对于一些网络上还没有的课程,学校先做的话,这样⼤家⼀搜,就出来某某⼤学某某⽼师的课程。热度和影响⼒也随之⽽来。典型的例子,B站播放最高的学习视频,带来巨大流量。可以说,他们踩到了风口。他们的教学水平,很多高校很多老师都可媲美,只是因为他先做。
转变为实验仿真。因为实验的课程要转线上的话,就要转化为在电脑上仿真。我最近看到了英伟达的自动驾驶的仿真平台,工程师们可以在平台上测试训练。要不然的话用实物真人测试,违反伦理又成本高昂。所以仿真是一个趋势,而且还节约学校实验室的成本,又时间地点灵活方便师生。
3.3 线下教学
导师制但师资不够?其实陷入到了误区,并不是所以学生都会选。不选的同学可以线上上课,线下留出时间去实习、社会实践、出国、创业创新、竞赛、考公考编等等。这也促进了学校加强和企业、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学生需求。
增加学习动力。学习动⼒不是凭空⽣成的,由外界的输入所引起。像24年的在武汉的开放原⼦⼤会,虽然技术有⼀些我不懂,但是我感知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持,这些都在传递着信号,隐隐地改变我的看法以及促使我⾏动。以及包括我24下半年武汉华为研究所参加鸿蒙校园行活动,华为平板和对应软件的产品线就在这里,我们能和这些技术总监面对面的交流,而且他们真的很耐心倾听我们的想法和建议,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些都是单纯的上课很难带来的。如果天天上课,其实就错失了这些机会。
增加师生互动。多出来的时间,其实就给师生更多互动、沟通的机会,跟老师去出差,参加会议,可以见世面;接触老师的圈子,增加曝光度,给自己未来道路埋下伏笔;参与老师的项目,这个就是最好的实践了,合作交流,也有动力,和社会联系又紧密。
给老师发展自我。大学老师和高中老师不一样,还有自己的项目或者别的,线下课堂教学减少了,其实就多了更多操作的空间。老师们也可以去接项目或者评职称什么的,可以增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也就有了更多时间去带学生做项目,或者到企业中去更新知识也好。这才能更好地提供优质的教育。
3.4 当前学生的问题
社交能力低下。包括我自己,还有很多同学,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和老师交流过的。因为一直都是大班,从小学到高中,老师没办法顾及所有人,而且老师要管理这么多人,必须树立威严。然而威严又拉大师生的距离。所以老师们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唯唯诺诺的,不敢问老师,不敢向老师提意见。再加上现在虚拟世界太发达了,很多同学逐渐丧失了线下互动的能力,我自己也是,我也看到了身边很多同学的情况,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老师们见了可能会很难理解,觉得不可思议。
自制力低下。这个问题既有学生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学生自己偷懒懈怠肯定有的,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那社会的因素,我认为是短视频的冲击、社交媒体发达,大家都很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看书或者专注一件事情。我建议学校设立一个区域,没有网络,师生都可以去,看书也好自习也好讨论也好。
尾声
限于篇幅,还有很多例子没有呈现。这篇总结也可以说是我大学这三年的总结。我希望在高校发展的路上,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