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C语言常见3种排序

主要是三种排序方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文章目录

一、冒泡排序

1.代码:

2.工作原理: 

3.具体过程: 

二、选择排序

1.代码

2. 工作原理

3.具体过程:

三、插入排序 

1.代码

2.工作原理

3.具体过程

总结


一、冒泡排序

通过重复遍历待排序的列表,比较相邻元素并交换顺序错误的元素。(其名称源于较小的元素会像“气泡”一样逐渐“浮”到列表顶端。)


1.代码:

代码如下(示例):

//冒泡排序
//从小到大
int main()
{
	int i = 0;//i表示趟数
	int j = 0;
	int a[5] = { 5,3,8,4,6 };
	for (i = 0; i < 5; i++)//至少4趟,这里也可以写成i<4
	{
		for (j = 0; j < 5-i-1; j++)
		{
			if (a[j] > a[j + 1])
			{
				int tmp = a[j];
				a[j] = a[j + 1];
				a[j + 1] = tmp;
			}
		}
	}
	for (i = 0; i < 5; i++)
	{
		printf("%d ", a[i]);
	}
	return 0;
}

2.工作原理: 

1. **比较相邻元素**:从列表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2. **交换元素**:如果顺序错误(如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
3. **重复遍历**: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没有需要交换的元素,列表排序完成。 

3.具体过程: 

 1. **第一轮**:
   - 比较 5 和 3,交换,得 `[3, 5, 8, 4, 6]`
   - 比较 5 和 8,不交换
   - 比较 8 和 4,交换,得 `[3, 5, 4, 8, 6]`
   - 比较 8 和 6,交换,得 `[3, 5, 4, 6, 8]`
   - 第一轮结束,最大的元素 8 已“浮”到末尾。

2. **第二轮**:
   - 比较 3 和 5,不交换
   - 比较 5 和 4,交换,得 `[3, 4, 5, 6, 8]`
   - 比较 5 和 6,不交换
   - 第二轮结束,第二大的元素 6 已“浮”到倒数第二位。

3. **第三轮**:
   - 比较 3 和 4,不交换
   - 比较 4 和 5,不交换
   - 第三轮结束,列表已排序完成。

最终排序结果为 `[3, 4, 5, 6, 8]`。

### 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O(n²),列表完全逆序时。
- **平均情况**:O(n²)。
- **最好情况**:O(n),列表已经有序时。

### 优点
- 实现简单。
- 对小规模数据有效。

### 缺点
- 效率低,尤其对大规模数据。
- 需要多次遍历和交换。

### 适用场景
适用于数据量小或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


二、选择排序

通过不断选择未排序部分的最小元素,并将其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其核心思想是每次从未排序部分选出最小元素,与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交换。


1.代码

代码如下(示例):

//选择排序
int main()
{
	int i = 0;//i表示趟数
	int j = 0;
	int a[5] = { 64,65,12,22,11 };
	for (i = 0; i < 5; i++)//选择排序次数
	{
		int min = i;//假设每一趟第一个元素是最小的
		for (j = i; j < 5 ; j++)//元素个数
		{
			if (a[min]>a[j])
			{
				min = j;	 
			}
		}
		int tmp = a[i];
		a[i] = a[min];
		a[min] = tmp;
	}
	for (i = 0; i < 5; i++)
	{
		printf("%d ", a[i]);
	}
	return 0;
}

2. 工作原理

1. **找到最小元素**:在未排序部分中找到最小元素。
2. **交换元素**:将最小元素与未排序部分的第一个元素交换。
3. **重复步骤**: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成。

3.具体过程:

1. **第一轮**:
   - 找到最小元素 11,与第一个元素 64 交换,得 `[11, 25, 12, 22, 64]`
   - 已排序部分为 `[11]`,未排序部分为 `[25, 12, 22, 64]`

2. **第二轮**:
   - 找到最小元素 12,与第一个元素 25 交换,得 `[11, 12, 25, 22, 64]`
   - 已排序部分为 `[11, 12]`,未排序部分为 `[25, 22, 64]`

3. **第三轮**:
   - 找到最小元素 22,与第一个元素 25 交换,得 `[11, 12, 22, 25, 64]`
   - 已排序部分为 `[11, 12, 22]`,未排序部分为 `[25, 64]`

4. **第四轮**:
   - 找到最小元素 25,已在正确位置,无需交换。
   - 已排序部分为 `[11, 12, 22, 25]`,未排序部分为 `[64]`

5. **第五轮**:
   - 最后一个元素 64 已在正确位置。
   - 最终排序结果为 `[11, 12, 22, 25, 64]`
 

### 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O(n²),列表完全逆序时。
- **平均情况**:O(n²)。
- **最好情况**:O(n²),即使列表已经有序,仍需进行相同次数的比较。

### 优点
- 实现简单。
- 对小规模数据有效。

### 缺点
- 效率低,尤其对大规模数据。
- 需要多次遍历和交换。

### 适用场景
适用于数据量小或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


三、插入排序 

通过构建有序序列,逐步将未排序部分的元素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适当位置。其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未排序元素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正确位置,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成。


1.代码

代码如下(示例):


int main() {
    int arr[] = {12, 11, 13, 5, 6};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 插入排序(直接写在 main 里)
    for (int i = 1; i < n; i++) {
        int key = arr[i];  // 当前要插入的元素
        int j = i - 1;    // 已排序部分的最后一个位置

        // 把比 key 大的元素往后移
        while (j >= 0 && arr[j] > key) {
            arr[j + 1] = arr[j];
            j--;
        }
        arr[j + 1] = key;  // 插入到正确位置
    }

    // 输出排序后的数组
    printf("Sorted array: ");
    for (int i = 0; i < n; i++) {
        printf("%d ", arr[i]);
    }

    return 0;
}

外层循环:从第 2 个元素(`i = 1`)开始遍历数组,因为第一个元素默认是“已排序”的。 

内层循环:从 `i - 1` 开始往前找,如果 `arr[j] > key`,就把 `arr[j]` 往后移一位。
                  直到找到 `arr[j] <= key` 的位置,然后把 `key` 插入到 `j + 1` 的位置。


2.工作原理

1. **初始状态**:将第一个元素视为已排序部分,其余元素为未排序部分。
2. **插入元素**:从未排序部分取出第一个元素,与已排序部分的元素从后向前比较,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
3. **重复步骤**: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成。

3.具体过程

1. **第一轮**:
   - 已排序部分为 `[12]`,未排序部分为 `[11, 13, 5, 6]`
   - 取出 11,与 12 比较,插入到 12 前面,得 `[11, 12, 13, 5, 6]`
   - 已排序部分为 `[11, 12]`,未排序部分为 `[13, 5, 6]`

2. **第二轮**:
   - 取出 13,与 12 比较,插入到 12 后面,得 `[11, 12, 13, 5, 6]`
   - 已排序部分为 `[11, 12, 13]`,未排序部分为 `[5, 6]`

3. **第三轮**:
   - 取出 5,与 13、12、11 比较,插入到 11 前面,得 `[5, 11, 12, 13, 6]`
   - 已排序部分为 `[5, 11, 12, 13]`,未排序部分为 `[6]`

4. **第四轮**:
   - 取出 6,与 13、12、11、5 比较,插入到 5 后面,得 `[5, 6, 11, 12, 13]`
   - 已排序部分为 `[5, 6, 11, 12, 13]`,未排序部分为空

### 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O(n²),列表完全逆序时。
- **平均情况**:O(n²)。
- **最好情况**:O(n),列表已经有序时。

### 优点
- 实现简单。
- 对小规模数据或基本有序的数据有效。

### 缺点
- 效率低,尤其对大规模数据。
- 需要多次比较和移动。

### 适用场景
适用于数据量小或基本有序的数据集。


总结

主要是三种排序方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具体的工作流程,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和适用场景

http://www.dtcms.com/a/107192.html

相关文章:

  • 利用vmware快速安装一个可以使用的centos7系统
  • QML弹窗
  • H(e^j\omega) H(\omega)
  • 计算机网络复习 吉林大学
  • PH热榜 | 2025-04-02
  • OSI每一层的SAP和CEP分别是什么
  • 宠物店小程序怎么做?助力实体店实现营销突破
  • vue3+vite,引入Tailwind问题汇总
  • 模型开源|支持东方40语种+中国22方言的新SOTA语音大模型Dolphin开源啦!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流程改造先行还是系统固化数据?基于以MTO和MTS的投资回报分析
  • 防爆风扇选型指南:根据风量风压匹配应用场景​
  • C语言函数实战指南:从零到一掌握函数设计与10+案例解析(附源码)
  • PPTAgent:一款开源免费生成和评估幻灯片的项目
  • QILSTE/旗光
  • RabbitMQ基础
  • 【5090d】配置运行和微调大模型所需基础环境【一】
  • 简述竞赛经历在考研复试中的作用
  • rom定制系列------红米note8pro原生安卓12批量线刷 安卓14批量线刷定制功能项 解锁bl后fast刷写
  • Bash 花括号扩展 {start..end} 进阶使用指南——字典生成
  • Linux进程间通信(1)
  • 天梯赛 L2-025 分而治之
  • GoldenEye: 1靶场渗透
  • 第四章,动态路由介绍//////RIP
  • 【Kubernetes】如何使用 kubeadm 搭建 Kubernetes 集群?还有哪些部署工具?
  • 基于昇腾NPU的YOLOv8部署
  • redis一些常用的命令(1)
  • 【零基础入门unity游戏开发——2D篇】SortingGroup(排序分组)组件
  • acwing 每日一题4889. 空调II
  • WinForm真入门(4)——窗体和控件、属性和事件 的基本概念
  • NFC碰一碰到底是什么?具体有什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