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规划建设局网站企业官方网站推广
【Python爬虫】专栏简介:本专栏是 Python 爬虫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共 100 章节。从 Python 基础语法、爬虫入门知识讲起,深入探讨反爬虫、多线程、分布式等进阶技术。以大量实例为支撑,覆盖网页、图片、音频等各类数据爬取,还涉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无论是新手小白还是进阶开发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助力掌握爬虫核心技能,开拓技术视野。
目录
- 一、学术文献网站登录与权限获取
- 二、爬取学术论文关键信息
- 2.1 确定目标与分析网页结构
- 2.2 编写爬虫代码
- 2.3 处理反爬虫机制
- 三、构建学术文献数据库
- 3.1 Neo4j 简介
- 3.2 数据导入 Neo4j
- 3.3 构建学术知识图谱
一、学术文献网站登录与权限获取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文献网站是获取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像中国知网(CNKI),这是国内最知名的学术文献数据库之一,拥有庞大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资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万方数据库同样是重要的学术资源平台,它整合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并且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
对于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来说,利用校园网访问学术文献网站是一种常见且便捷的方式。校园网通常与学术文献数据库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校园网的 IP 地址段进行访问控制。当用户处于校园网环境中时,直接打开学术文献网站,系统会自动识别用户的 IP 地址属于合作机构范围,从而无需额外的登录操作,即可直接访问网站内的资源。比如,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连接校园网后,能轻松登录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免费查阅和下载所需文献。
若用户身处校园网之外,想通过校园网访问学术文献网站,就需要借助虚拟专用网络(VPN)。VPN 的工作原理是在用户的设备与校园网之间建立一条加密的通信隧道,使用户的设备在网络层面上仿佛处于校园网内部。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该校师生使用外部网络访问校园网资源时,可借助校园零信任 VPN 接入校内网络环境。具体操作时,计算机用户在首次使用新版零信任 VPN 时,需先下载并安装 aTrust 客户端。打开浏览器(推荐使用 IE、谷歌、360 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https://vpn.swpu.edu.cn,回车,根据提示选择 PC 终端系统类型,下载相应版本的 aTrust 客户端。安装完成后,双击打开 “aTrust” 客户端图标,点击 “开始办公”,在 “账号” 及 “密码” 栏中输入校园网上网的账号及密码,点击 “登录”,账号及密码通过验证后,即可进入资源访问界面。此时重新打开一个新的网页,输入要访问的校园网资源地址,就能正常访问校内资源,进而访问学术文献网站。
若没有校园网可用,还能通过文献数据库账号来登录。以万方数据库为例,注册账号时,在浏览器中搜索 “万方数据库”,进入其官方网站,在页面右上方点击 “注册”。在注册页面填写用户名、密码、邮箱等相关信息,用户名需注意不要与他人重复,且要牢记。填写完成后点击 “确认提交”,若用户名未被使用,即可注册成功。注册完成后,在万方数据库首页点击 “登录”,输入注册的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登录成功后,根据账号的权限范围,可访问相应的文献资源。不同的数据库对于账号权限有不同的设定,有的账号可能只能查看文献摘要,而付费账号或机构授权账号则可获取全文下载、批量检索等更多权限 。
二、爬取学术论文关键信息
2.1 确定目标与分析网页结构
以万方数据库为例,当我们打开一篇学术论文的详情页面时,通过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如 Chrome 浏览器中,右键点击页面选择 “检查”),可以深入分析其网页结构。论文标题通常位于<h1>标签内,且具有特定的class属性,比如class=“title” ,方便我们精准定位。作者信息则包含在<div>标签下的<a>标签中,<div>标签可能具有class="author"属性,而<a>标签内的文本即为作者姓名,通过这种层级结构和属性特征,我们能准确找到作者信息。摘要部分一般处于<p>标签中,并且可能带有class="abstract"属性,清晰地标识出摘要内容所在位置。关键词通常会在<meta>标签中,以name="keywords"作为属性,其对应的content值即为论文的关键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从网页源代码中快速提取出关键词信息。
2.2 编写爬虫代码
在 Python 中,我们使用requests库发送 HTTP 请求以获取网页内容。requests库提供了简洁易用的接口,能轻松实现各种类型的 HTTP 请求,如 GET、POST 等。例如:
import requestsurl = "https://example.com/paper" # 学术论文页面URL
headers = {"User - 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91.0.4472.124 Safari/537.36"
} # 设置请求头,模拟浏览器访问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html_content = response.text
else:print(f"请求失败,状态码:{response.status_code}")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目标 URL 和请求头。请求头中的User - Agent字段用于伪装请求的来源,使其看起来像是来自真实的浏览器,避免被网站识别为爬虫而拒绝访问。然后使用requests.get()方法发送 GET 请求,将响应结果存储在response变量中。通过检查response.status_code是否等于 200,判断请求是否成功。若成功,将网页内容存储在html_content变量中,以便后续解析。
解析 HTML 内容时,BeautifulSoup库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它能将复杂的 HTML 文档转换为易于遍历和搜索的对象结构。结合上文获取的html_content,示例代码如下:
from bs4 import BeautifulSoupsoup = BeautifulSoup(html_content, 'html.parser')
# 提取标题
title_tag = soup.find('h1', class_='title')
title = title_tag.get_text(strip=True) if title_tag else "未找到标题"
# 提取作者
author_tags = soup.find_all('a', class_='author')
authors = [tag.get_text(strip=True) for tag in author_tags] if author_tags else ["未找到作者"]
# 提取摘要
abstract_tag = soup.find('p', class_='abstract')
abstract = abstract_tag.get_text(strip=True) if abstract_tag else "未找到摘要"
# 提取关键词
keywords_tag = soup.find('meta', attrs={"name": "keywords"})
keywords = keywords_tag.get('content', '').split(',') if keywords_tag else ["未找到关键词"]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BeautifulSoup将html_content解析为一个可操作的对象soup。然后通过soup.find()和soup.find_all()方法,根据之前分析的 HTML 标签和属性,分别提取标题、作者、摘要和关键词。get_text(strip=True)方法用于获取标签内的文本内容,并去除文本两端的空白字符。如果未找到相应的标签,则返回提示信息。
2.3 处理反爬虫机制
学术文献网站为了保护自身数据和服务器资源,通常会采用多种反爬虫机制。IP 限制是常见的手段之一,网站会监测访问 IP 的请求频率,若某个 IP 在短时间内发送大量请求,就会被限制访问。比如,当一个 IP 每分钟请求次数超过设定阈值(如 50 次),该 IP 可能会被封禁一段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甚至更久。验证码也是常用的反制措施,网站会在检测到异常请求时,弹出验证码图片,要求用户识别并输入验证码,以验证请求是否来自人类。
针对 IP 限制,我们可以使用代理 IP 来应对。代理 IP 就像是一个中间人,我们的爬虫请求先发送到代理 IP,再由代理 IP 转发到目标网站,这样可以隐藏我们真实的 IP 地址,避免因频繁请求导致自身 IP 被封。我们可以从一些专业的代理 IP 提供商处购买高质量的代理 IP,也可以利用一些开源项目,从免费代理 IP 源中获取代理 IP,但免费代理 IP 的稳定性和可用性相对较低。在 Python 中,使用requests库设置代理 IP 的示例代码如下:
proxy = {"http": "http://your_proxy_ip:your_proxy_port","https": "https://your_proxy_ip:your_proxy_port"
}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roxies=proxy)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proxy字典,包含 HTTP 和 HTTPS 协议的代理 IP 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在发送请求时,通过proxies参数将代理 IP 设置到请求中。
对于验证码,简单的数字和字母验证码,可以使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来识别。Python 中的pytesseract库是一个常用的 OCR 工具,结合PIL(Python Imaging Library)库,能够实现对验证码图片的识别。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pytesseract
from PIL import Imageimage = Image.open('captcha.png') # 打开验证码图片
code = pytesseract.image_to_string(image) # 识别验证码
print(code)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PIL库的Image.open()方法打开验证码图片,然后使用pytesseract.image_to_string()方法对图片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存储在code变量中并输出。但对于复杂的验证码,如滑动验证码、点选验证码等,OCR 技术往往难以应对,此时可能需要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更高级的技术,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构建专门的验证码识别模型,或者借助第三方的验证码识别服务来解决。
三、构建学术文献数据库
3.1 Neo4j 简介
Neo4j 是一款高性能的图数据库,在处理复杂关系数据方面具有卓越的表现。它以节点(Node)和关系(Relationship)的形式来存储数据,每个节点都可以包含多个属性(Property),这些属性能够详细描述节点所代表的实体特征。例如,在构建学术知识图谱时,一篇学术论文可以用一个节点表示,该节点的属性可能包括论文标题、发表年份、引用次数等。关系则用于连接不同的节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关联,且关系具有方向性和属性。比如,作者与论文之间通过 “撰写” 关系相连,这种关系可以包含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比例等属性。
Neo4j 的数据模型极为灵活,这使得它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时能够轻松应对。在学术领域,研究方向和学科交叉情况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关系不断涌现。使用 Neo4j 构建学术知识图谱时,我们可以随时动态地添加新的节点和关系,而无需像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那样进行复杂的表结构修改。例如,当出现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只需创建一个新的节点来表示该领域,并建立它与相关论文、作者等节点的关系即可。
在查询性能上,Neo4j 具有明显优势。它采用原生的图数据存储方式,能够利用图结构的自然伸展特性设计免索引邻近节点遍历的查询算法。在学术知识图谱中,当我们查询与某篇论文相关的所有信息时,比如查询引用了该论文的其他论文、该论文的作者发表的其他论文等,Neo4j 可以通过节点之间的关系快速定位到相关节点,而不需要像传统数据库那样进行复杂的表连接操作。这种高效的查询方式使得 Neo4j 在处理大规模知识图谱时,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查询请求,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检索效率。
3.2 数据导入 Neo4j
在 Python 中,我们使用py2neo库来连接 Neo4j 数据库并导入数据。首先,需要安装py2neo库,可以使用pip install py2neo命令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连接 Neo4j 数据库的示例代码如下:
from py2neo import Graph# 创建一个与Neo4j数据库的连接
graph = Graph("bolt://localhost:7687", auth=("neo4j", "your_password"))
在这段代码中,bolt://localhost:7687是 Neo4j 的默认连接地址和端口,auth参数用于指定连接的用户名和密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假设我们已经爬取到了学术论文的信息,并存储在一个列表中,每个元素是一个字典,包含论文的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以下是将这些数据导入 Neo4j 的示例代码:
papers = [{"title": "论文1标题","authors": ["作者1", "作者2"],"abstract": "论文1摘要","keywords": ["关键词1", "关键词2"]},{"title": "论文2标题","authors": ["作者3"],"abstract": "论文2摘要","keywords": ["关键词3", "关键词4"]}
]for paper in papers:# 创建论文节点paper_node = graph.run(f"CREATE (p:Paper {{title: '{paper['title']}', abstract: '{paper['abstract']}'}}) RETURN p").evaluate()# 创建作者节点并建立关系for author in paper["authors"]:author_node = graph.run(f"MERGE (a:Author {{name: '{author}'}}) RETURN a").evaluate()graph.run(f"MATCH (p:Paper), (a:Author) WHERE p.title = '{paper['title']}' AND a.name = '{author}' CREATE (a)-[:WROTE]->(p)")# 创建关键词节点并建立关系for keyword in paper["keywords"]:keyword_node = graph.run(f"MERGE (k:Keyword {{name: '{keyword}'}}) RETURN k").evaluate()graph.run(f"MATCH (p:Paper), (k:Keyword) WHERE p.title = '{paper['title']}' AND k.name = '{keyword}' CREATE (p)-[:CONTAINS]->(k)")
在这段代码中,首先遍历论文列表,对于每篇论文,创建一个论文节点。然后遍历论文的作者列表,使用MERGE语句创建作者节点,如果节点已存在则直接返回,避免重复创建。接着建立作者与论文之间的 “WROTE” 关系。最后,遍历论文的关键词列表,创建关键词节点并建立论文与关键词之间的 “CONTAINS” 关系 。
3.3 构建学术知识图谱
基于导入到 Neo4j 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学术知识图谱。在这个知识图谱中,定义了多种节点类型,论文节点代表每一篇学术论文,包含标题、摘要等属性;作者节点代表论文的作者,属性为作者姓名;关键词节点代表论文中的关键词,属性为关键词内容。
关系类型也有明确的定义,“WROTE” 关系表示作者撰写了论文,方向是从作者节点指向论文节点;“CONTAINS” 关系表示论文包含某个关键词,方向是从论文节点指向关键词节点。
通过 Neo4j 的可视化界面(如 Neo4j Browser),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知识图谱的结构。在界面中,节点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的节点可以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区分,关系则用线条表示,线条的方向体现关系的方向性。例如,论文节点可能显示为圆形,作者节点显示为方形,关键词节点显示为三角形,“WROTE” 关系的线条从方形指向圆形,“CONTAINS” 关系的线条从圆形指向三角形 。
学术知识图谱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学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知识图谱快速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比如通过查询某个关键词,获取与之相关的所有论文和作者,进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在学术评价方面,知识图谱可以帮助评估作者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分析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被引用次数以及与其他重要学者的合作关系等信息,全面评价作者的学术地位。在学术资源推荐中,根据用户的研究兴趣(以关键词或论文为参考),利用知识图谱推荐相关的学术论文、作者和研究机构,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学术资源推荐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