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电机反电动势频率与电源频率相等以及转差率的测量机制
1.感应电机感生电动势不会出现转差率分量的证明
首先是一些中间结论:
1.电机定子磁场逆时针旋转频率f1
2.转子的感生电流的频率因为转差率f2很小,刚好等于s*f1,同方向旋转。
3.转子感生电流产生的同方向旋转磁场频率f2+那个稍稍滞后的转子实际转速(f1-f2),回馈给定子线圈的最终感生电流的频率,刚好是:f2 + f1-f2 = f1
1. 定子旋转磁场与电源频率的关系
当定子绕组通入频率为 f1 的三相交流电时,会在电机气隙中产生一个旋转磁场,这个旋转磁场的转速被称为同步转速 n1,其与电源频率 f1 和电机的极对数 p 有关,关系为:
,但产生的旋转磁场的角速度 ω1=2πf1。注意这个:旋转磁场的转速与极对数无关。
2. 转子感生电流频率f2 很小
电机运行时,转子的实际转速 n 低于同步转速 n1,转差率 s=n1−n 。定子旋转磁场以转差速度 Δn=n1−n 切割转子绕组,从而在转子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生电流,转子感生电流的频率 f2=sf1。由于正常运行时转差率 s 通常很小(一般在 0.01−0.05 之间),所以 f2 是一个远小于 f1 的频率。当工频50Hz时,电机额定功率时,转子感生电流的的最大频率不超过3Hz。
3. 转子磁场及其相对于定子的转速
转子感生电流f2的产生的旋转磁场速度与定子旋转磁场速度同向,旋转速度很慢仅仅等于s;同时——转子在以略低于定子旋转磁场的速度(1-s)同向旋转。转子感生电流切割定子线圈所产生的反电动势的频率,会是之前两个旋转速度的叠加。是转子感生电流电磁旋转速度s和实际转速(1-s)的叠加。所以——转子的反电动势与输入电流的频率精确一致。。。
所以,转子回路如何直接测量电流,都无法获取转速信息。
4.结论
理想电机转差率无法通过定子线圈的电流观测获得
2.非理想电机电流信号中可能出现转差率分量的机制
2.1 磁路饱和和非线性效应
- 磁路饱和导致谐波产生:在交流电机中,电机的磁路存在饱和特性。当定子绕组通入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时,随着磁场强度的变化,磁路会进入饱和区域。磁路饱和使得磁通与电流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从而导致电流波形发生畸变,产生高次谐波。
- 转差率对磁路饱和的影响:转差率的变化会影响电机的电磁转矩和转子电流大小。当转差率改变时,转子电流会相应变化,进而影响电机的磁动势和磁场分布。不同的转差率下,磁路的饱和程度不同,产生的高次谐波成分和含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转差率增大时,转子电流增大,磁路饱和程度可能加剧,高次谐波的含量可能会增加。
因为铁磁材料的非线性特性,会有一些能量泄露在比如3次谐波上。这是变压器,磁耦合时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基频的耦合性因为之前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考虑3倍频谱线,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形:
2.1.1 高频谱线中携带的转差率信息
- 定子线圈的感生电流,三倍频谱线,精确=3*f1
- 转子的电流的主要成分是定子线圈电流,它的三倍频谱线主峰是s*3*f1
- 转子的转速是(1-s)*f1
- 所以转子回送的三倍频谱线的主峰频率是s*3*f1 + (1-s)*f1 = f1 + 2*sf1 = (1+2*s)*f1
所以,这个三倍频谱线,会在定子线圈,折叠到基频附近的外侧,形成一个频差为2倍转差率的小护峰。转差率有正负,如果s为负值,这些3倍频,5倍频,7倍频的谐波信号折叠之后,会形成一些基频信号的左右护峰。因为s本身很小,但是累加几次后就会超过基频信号,来到它的高频侧。
负载增大,电流增大,非线性效应增强,左右护峰的幅度更高。护峰谱线相应会向两侧延展。
2.2 转子槽谐波
- 转子槽的影响:电机的转子通常具有一定数量的槽,这些槽会对气隙磁场产生调制作用。当定子旋转磁场切割转子槽时,会在气隙中产生齿谐波磁场。齿谐波磁场的频率与转子槽数、转差率以及电源频率有关。
- 谐波频率与转差率的关系:转子槽谐波的频率可以用公式
表示,其中 k 为正整数,
为转子槽数, p 为电机极对数, s 为转差率, f1 为电源频率。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转子槽谐波的频率与转差率 s 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定子电流中的转子槽谐波成分,可以获取转差率的信息。
这种机制可以用来进行校验。
3.实操 - 很可能是失败的尝试
3.1实践1 - 231228001.bin
3.1.1 未加窗函数之前的主瓣旁的谱线:
3.1.2 加布莱克曼窗后的谱线:
谱线清晰多了。因为非整周期采样产生的频谱泄露在频谱里清爽多了。
此时的信号是50.0032Hz,稍稍大于50Hz.所以此时在下行。
50Hz高频方向,依次是3倍频的2*s,5倍频的4*s谱线,7倍频6*s谱线,9倍频8*s谱线。
把相应的2s, 4s, 6s, 8s谱线频率换算为s,然后描绘出来:
- 56.0034Hz
- 59.0041Hz
- 62.5Hz
- 67.0045
相应的s:
- 3%......这条真正的倍频谱线似乎直接是3*s .
- 2.2% = 4x?
- 2.08% = 6x?
- 2.12% = 8x ?
看低频方向:
- 43Hz .....这是3倍频??? 7/3 = 2.33
- 34Hz......这是8倍频 16/8 = 2
后面三个似乎看起来是正常的,第一根谱线为什么误差会这么大?后面的s的读数符合预期。再取一组数据看看。。。总之,那个s的频率似乎调制在高频信号上。但是那个调制信号只有1,3,5,7倍频。
3.2.实践2 - 231228007.bin
这个.bin看起来和上一组的工况完全一样。
-
56.46Hz.............
-
62.49Hz
-
66.49Hz
3.3 实践3 - C4m100005_202306
1.基频9.99,这是上行。
2.基频10Hz,-40db部分,几乎没有特征s谱线簇。这是空载。
3.4 实践4 - C1m100020_202306
这是下行:
- 50.40
这个因为无法判断是头部截断引发的假谱线,我把原始数据进行了拼接,我拼接了7倍。这次
不对,这是假的波形,起码这里的波形是由于非整周期截断引起的。
4.实操 - 3倍频谱线
理论上这里会出线2*s的峰,在频谱高频方向
4.1 仍然就着C1m100020_202306
这里因为数据拼接,人为地出现了一些假锋线,我们回到不拼接,加窗状态,理论上,在3倍频谱线外侧会形成一个明显的2*s峰。
三倍频不明显,5倍频处明显出现了外侧的第二谱线,待会儿先看看是否正常,如果是,那么它与5倍频的差值应该是4*s,我觉得大概率就是他,因为5倍频谱线本身是正向的电感非线性造成的。check:
5x base,249.80, 5x+4s = 251.93.
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是上行,此时的s = (251.93-249.80)/4 = 0.5325/50 = 1.065%,很像。
4.2 复查实践1 - 231228001.bin
这张三倍频明显,可以作为校验。
1.5倍频外侧:267.1, 17.1/4 = 4.275%
2.3倍频外侧:158.5 8.5/4 = 2.125%,基本无误。
5.后记
刚刚跟朋友谈及为啥知识女神似乎总是显得很高冷,不近人情——因为每天,她都会看到地上躺了一堆碰瓷的人,一口咬定,比如拍频就是转矩的直接度量依据,比如三氯生就是治疗口臭的神药。然后遇到明显的冲突,仍显坚持是设备不对,使用方法不对...死犟,不改。
这个转差率效应,我在最初怀疑是一种梳状滤波。那个倍频曲线附近第二峰值,我很早就发现过,但是你知道,那个差值的规律我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为啥机器学习,对于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会更快,比如那个谱线的第二锋,AI不会有思维定势。
这件事公司合计投入的资金我估计在15万~20万以上。快到头了……
后续会转换为专利文档,这是这个电机问题专利发布前的最后一篇公开稿,应该。
5.1 广告
感应电机的力矩检测问题,我现在应该有完整的理论、技术方案,可以提供可封装的嵌入式代码。这个应用场景应该很广泛,有需要的同志站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