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来计划的Computer Use产品与对照组,即迷你版的AIGC中文脚本语言的区别
用最简易的方法,人人都可以自动化办公。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开放了迷你版的AIGC中文脚本语言的源代码,并提供了Github链接。这里,我想细聊一下未来的计划,特别是关于自动化办公的计划。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不考虑任务规划,纯粹的AIGC中文脚本语言的实现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一些API(例如语音接口、大模型接口),就足以有一个能用的产品。
当然,这就是产品和理论的区别。这两大方向也是最重要的优化点。我的上述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并没有理论的创新。因此我的未来计划就可以按照理论和产品两方面展开。
熟悉我的粉丝其实都知道我对现有的大模型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我希望大模型跑得快,能在本地运行。本地运行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太过担心隐私泄露与数据集中。而且,从立场看,我希望人工智能能够与人类共存,协同发展,而不是完全取代人,更不应该控制人;我希望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形成“大小”(大公司、小公司;大模型、小模型)共存的和谐格局,这对大家应该都好。
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特别是,必须得踹大模型的柱子,特别是算法层面的。所以,我未来将投身于开发一种全新的架构,能够完全满足这些目标。我认为直接上手AI对齐有些困难,倒不如先让AI尽可能地可控,例如提高可解释性。通过完全地理解AI,实现对AI的完全掌控,从源头上避免AI威胁人类的生存。这样,才能让AI真正能够普惠每一个愿意用它的人。
接下来是产品层面。我们确实有必要将产品层面与技术层面分开,因为他们主要面向的学科不同。技术层面主要是人工智能算法,是理工科的领域;而产品层面主要是商业思维,属于商科的领域。一个好的产品,肯定是基于市场趋势的,这要求产品设计者拥有一个敏锐的捕捉市场的能力;而要做好产品,也要求设计者尽可能尊重用户需求与实际场景。产品层面,应该能够给用户带来高质量的使用体验,而这往往由于知识诅咒,被众多技术人员忽略。所以私以为,产品设计和技术设计,应该属于虽然有交叉但是仍然大不同的领域。
我非常欢迎大家给对照组提提优化意见。对照组唯一必须坚持的立场是,必须使用别人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