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大模型编程工具使用体验
大模型编程工具使用体验
前言
本文记录了2025年11月15日及之前的体验!我在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各类大模型编程工具的体验与感受,包括编程辅助工具、设计工具和调研工具,并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开发环境与工具配置
Windows系统环境
- 主要IDE:Trae
- 常用大模型:
- Doubao SeedCode
- Kimi-k2-0905
- GLM 4.6
Ubuntu系统环境
- 主要IDE:VS Code
- 核心插件配置:
- Trae 插件(常用模型:Doubao、Kimi-k2-0905、GLM 4.6)
- Cline 插件(接入服务:Deepseek API、minimax API)
设计与UI辅助工具
Figma Make智能设计功能
- 功能表现:能够快速生成美观的页面设计原型
- 适用场景:产品UI设计阶段,快速验证设计概念
- 计费策略:
- 每月提供基础免费额度
- 超出免费额度后按用量付费,价格相对较高
大模型服务使用体验
Deepseek API服务
- 稳定性评估:运行状态相对稳定,响应可靠
- 整体效果:代码辅助能力表现较好
- 核心优势:
- 对于Trae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Deepseek API通常能够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 支持上传错误信息和代码文件到对话中,增强问题解决效果
- 上下文理解能力强,能充分利用历史对话信息优化输出
minimax大模型
- 产品定位:国产大模型,宣传代码能力较强
- 基础功能体验:
- 简单前端功能实现效果尚可
- 复杂系统构建时存在明显局限
- 核心问题分析:
- 工具选择混乱:构建过程中工具使用不一致,时而npm时而pnpm,上下文连贯性不足,导致基础构建环节反复调整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 测试应对策略不当:遇到测试问题时倾向于简单替代,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往往不够规范
- 总体评价:决策逻辑不稳定,在需要坚持方案时摇摆不定,而需要调整策略时又过于固执
minimax专业版深度体验
- 整体感受:基础功能表现良好
- 显著缺陷:
- 上下文记忆不稳定:即使提供完整开发文档,也难以持续保持记忆,导致输出结果存在漂移现象
- 会话间一致性不足:相同文档在不同会话中的处理结果差异明显
- 依然存在决策反复的问题,影响开发效率
调研与分析工具
千问APP调研能力
- 应用场景:技术趋势调研、商业分析、方案评估
- 可用平台:
- 千问移动端APP
- 官方桌面版客户端
- 核心优势:
- 提供高质量的深度调查研究能力
- 支持长文本分析,研究详细度高
- 内置代码模式可绘制简单UI原型
- 支持设计结果网页化呈现,便于分享
综合评价与思考
工具综合推荐
经过实际使用对比,Deepseek API在编程辅助领域表现最为稳定可靠,是当前推荐的首选工具。对于UI设计需求,Figma Make功能提供了高效的设计辅助;而对于专业调研工作,千问APP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选择。
大模型技术局限性思考
从技术本质来看,大模型距离真正替代人类工作还有相当距离。当前大模型的核心原理使其难以突破长文本记忆的限制,这也导致了输出结果中常见的逻辑不一致和结果漂移现象。
有效使用策略
尽管存在局限,我们仍应积极拥抱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关键在于学习与大模型的有效沟通方式——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表达方式的差异会显著影响最终结果。掌握正确的提示工程技巧和交互策略,能够大幅提升大模型的实际使用效果。
实用建议与最佳实践
IDE与工具选择策略
- Windows环境:优先选择Trae,作为免费工具足以满足日常工具类开发需求
- 跨平台兼容性:Ubuntu环境下Trae支持有限,推荐使用VS Code配合相关插件作为替代方案
项目管理与配置
无论使用哪种IDE或插件,建议为每个项目单独配置开发规则,并定期重建上下文以确保模型理解的准确性。MCP(模型控制协议)结合智能体的方式在某些场景下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付费工具选择建议
- Cursor使用体验:虽然功能优秀,但收费模式透明度不足且频繁变更,使用体验受到影响
- 通用付费策略:大模型付费工具建议选择按月订阅或按量付费模式,避免长期包年订阅
- 原因:大模型技术迭代速度快,服务商策略变化频繁,灵活的付费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体验及时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