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了解Vision Transformer(ViT)和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
Vision Transformer(ViT)和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是两种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模型,但它们的设计目标、架构和训练方式有显著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设计目标不同
-
ViT:
- 目标:将纯 Transformer 架构应用于图像分类任务。
- 是一种纯视觉模型,专注于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
-
CLIP:
- 目标:学习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对齐关系,实现跨模态理解。
- 是一个多模态模型,同时处理图像和文本,用于零样本迁移、图文检索等任务。
2. 模型结构不同
-
ViT:
- 输入图像被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图像块(patches),每个 patch 被线性嵌入后加上位置编码,送入标准的 Transformer 编码器。
- 输出通常是一个 [CLS] token 的表示,用于分类。
- 只有视觉编码器。
-
CLIP:
- 包含两个独立的编码器:
- 图像编码器(可以是 ViT,也可以是 ResNet 等 CNN)
- 文本编码器(通常是 Transformer)
- 两个编码器分别将图像和文本映射到同一个联合嵌入空间。
- 包含两个独立的编码器:
3. 训练方式不同
-
ViT:
- 使用标准的监督学习(如 ImageNet 分类任务)进行训练。
- 需要大量标注数据才能达到良好性能(原始论文指出在中小数据集上表现不如 CNN,但在大数据集如 JFT-300M 上效果优异)。
-
CLIP:
- 使用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 在大规模图像-文本对数据集上进行自监督/弱监督训练。
- 不依赖传统类别标签,而是利用自然语言作为监督信号。
- 训练目标是让匹配的图像-文本对在嵌入空间中靠近,不匹配的远离。
4. 应用场景不同
-
ViT:
- 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纯视觉任务。
- 通常需要针对下游任务微调。
-
CLIP:
- 零样本图像分类(zero-shot classification):用自然语言描述类别即可分类。
- 图文检索、跨模态生成(如 DALL·E 使用 CLIP 进行图文对齐)、开放词汇识别等。
- 强调泛化能力和无需微调的迁移能力。
5. 是否多模态
- ViT:单模态(仅图像)
- CLIP:多模态(图像 + 文本)
总结对比表:
| 特性 | ViT | CLIP |
|---|---|---|
| 模态 | 单模态(图像) | 多模态(图像 + 文本) |
| 主要目标 | 图像分类 | 图文对齐、零样本迁移 |
| 架构 | 纯 Transformer(视觉) | 双编码器(图像 + 文本) |
| 训练方式 | 监督学习(分类标签) | 对比学习(图像-文本对) |
| 是否需要微调 | 通常需要 | 可零样本使用 |
| 典型应用 | 分类、检测、分割 | 零样本分类、图文检索、AIGC |
补充说明:
- CLIP 的图像编码器可以采用 ViT,也就是说 ViT 可以作为 CLIP 的一部分。
- 因此,两者不是互斥的,而是互补的:ViT 是一种视觉骨干网络,而 CLIP 是一个训练框架+多模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