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2.哲学基础之藏象学说-肝系统详解
《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系统详解
一、肝的基本概念与定位
(一)基本概念
肝是中医五脏(心、肝、脾、肺、肾)之一,属阴中之阳,五行属木,为刚脏、将军之官。中医的肝并非单指解剖学上的肝脏器官,而是一个功能系统,涵盖解剖、生理、病理等多维概念。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二)解剖定位
- 位置:位于右胁下,横膈之下
- 形态:《难经·四十二难》描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 与西医学对应:虽与现代解剖学肝脏位置相似,但功能范畴远大于西医肝脏
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肝的核心功能
1. 概念内涵
疏泄: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升发、宣散的生理特性,调节全身气机、气血、情志、消化、水液等。
《素问·宝命全形论》:“土疏泄,苍气达。”
《血证论》:“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
2. 具体表现
| 疏泄方面 | 生理作用 | 失调表现 |
|---|---|---|
| 调畅气机 | 促进气的升降出入,维持气机调畅 | 气机郁滞:胸胁胀满、嗳气叹息 |
| 调节情志 | 调畅精神情志,保持情绪稳定 | 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 |
| 促进消化 | 分泌胆汁,促进脾胃运化 |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
| 调节血量 | 调节血量分配,尤其在情绪和活动时 | 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或面红目赤 |
| 疏通水道 | 促进津液输布,协助水液代谢 | 水湿内停,水肿、痰饮 |
| 调节生殖 | 调节冲任二脉,影响生殖功能 | 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 |
3. 现代研究
- 神经内分泌调节:肝疏泄功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密切相关
- 自主神经调节:肝气郁结患者常伴交感神经兴奋,肝气虚则副交感神经活跃
- 免疫调节:肝疏泄功能影响T细胞亚群平衡,调节免疫功能
(二)主藏血——肝的物质基础
1. 概念内涵
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张氏医通》:“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血虚不足以载气,则气必有陷。肝为藏血之脏,其体常虚。”
2. 具体表现
| 功能方面 | 生理作用 | 失调表现 |
|---|---|---|
| 贮藏血液 | 贮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 | 肝血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 |
| 调节血量 | 根据机体需要调节外周与内脏血量分配 | 静卧时头晕减轻,活动后加重 |
| 防止出血 | 固摄血液,防止血液外溢 | 崩漏、吐血、衄血等出血证 |
| 濡养筋目 | 供应筋目所需血液,维持其功能 | 筋脉拘挛、爪甲不荣、视力减退 |
3. 现代研究
- 血液储存:肝脏储存人体25%的血液,与中医"肝藏血"相符
- 凝血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
- 血容量调节:通过门静脉系统调节内脏血流
- 视网膜供血:肝血充足则视网膜血供充足,视力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