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胶丙烯酸酯类树脂的合成:工艺技术路线、影响因素、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目录:
一、自由基合成法制备工艺及核心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二、酯化反应法制备工艺及核心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三、聚氨酯丙烯酸酯改性法制备工艺及核心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四、反应釜和搅拌桨及其设计对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和优化
五、原料配比和浓度及加料方式对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和优化
六、反应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对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和优化
七、pH值及离子强度和反应气氛对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和优化

一种丙烯酸酯共聚物
一、自由基合成法制备工艺及核心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一)自由基合成法全流程及操作步骤
1. 自由基合成法原料准备(半导体级纯度)

自由基合成法原料准备(半导体级纯度)
2. 自由基合成法合成工艺流程(以500L反应釜为例)
1)反应釜预处理:
酸洗(10%硝酸,60℃循环2h)→ 超纯水冲洗至电阻率>18 MΩ·cm → 120℃真空干燥4h → 充氮气保压(0.05MPa)。
2)投料与除氧

投料与除氧操作流程
3)聚合反应

聚合反应工艺参数
4)终止与冷却
快速注入预冷(-10℃)的 对苯二酚/甲醇溶液(0.1wt%,5L)终止反应;
降温至25℃以下(冷冻盐水循环,降温速率10℃/min)。
(二)关键控制参数与质控技术
1. 自由基合成法在线监测技术

自由基合成法在线监测技术
2. 自由基合成法离线质检项目(取样点:反应终止后)

自由基合成法离线质检项目
(三)后处理工艺与副反应控制
1. 自由基合成法后处理流程

自由基合成法后处理工艺及条件参数
2. 自由基合成法副反应及抑制措施

自由基合成法副反应及抑制措施
(四)操作要点与风险规避
1. 引发剂添加技巧:
分两次加入(50%初始+50%反应4h后),避免早期暴聚;用溶剂配成10wt%溶液,注射泵匀速注入(2mL/min)。
2. 链转移剂优化:
采用 C12-C14烷基硫醇 替代短链硫醇,减少气味残留;动态调整:每2h取样测Mn,偏离目标时补加(补加量=ΔMn×0.02%)。
3. 紧急情况处理:
温度失控:立即注入液氮(反应釜夹套) + 终止剂(10倍量);
凝胶化:停止搅拌,加入四氢呋喃(THF)稀释并降温至10℃。
(五)总结:
1. 工业化生产参数示例(ArF光刻胶树脂)

2. 结论:自由基合成法的核心竞争力
效率优势:单批次生产周期<24小时(含后处理),适合量产;
成本控制:原料成本比活性聚合低40%以上;
质控关键:在线FTIR+粘度联控是抑制副反应的核心;
前沿改进:引入微反应器连续聚合(通道尺寸500μm)可将PDI降至1.5以下,适用于EUV级树脂合成。
二、酯化反应法制备工艺及核心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一)酯化反应法全流程及操作步骤
1. 原料准备(半导体级)

酯化反应法原料准备
(二)合成工艺流程(以1000L搪玻璃反应釜为例)
步骤1:反应釜预处理
酸洗:5%草酸溶液(80℃循环3h)→ 超纯水冲洗至电导率<1μS/cm → 120℃热风干燥4h → 充氮保压(0.03MPa)。
步骤2:投料与脱水

投料与脱水及工艺控制
步骤3: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控制参数
步骤4:终点判断与终止
终点标准:酸值降至<5mg KOH/g(初始酸值≈420mg KOH/g)
终止操作:降温至70℃;加入10%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催化剂,用量为PTSA摩尔数的1.2倍);搅拌30min后静置分层,弃去水相。
(三)关键控制参数与质控技术
1. 在线监测技术

酯化法在线监测技术
2. 离线质检项目(每小时取样)

酯化法离线质检项目
(四)后处理工艺与副反应控制
1. 酯化法后处理工艺

酯化法后处理工艺
2. 酯化法副反应及抑制措施

酯化法副反应及抑制措施
(五)操作要点与风险规避
1. 催化剂精准控制:
PTSA分两批加入(70%初始+30%反应4h后),避免早期局部酸浓度过高导致脱水成酐;实时监测酸值变化率,若ΔAV<10mg KOH/g/h则补加催化剂(0.05wt%)。
2. 阻聚系统优化:
双重阻聚:MEHQ(0.025%)+ 吩噻嗪(0.005%)协同;
氧调控:氮气中混入0.5-1%氧气,通过质量流量计精确控制。
3. 紧急处理方案:
暴聚预警(粘度骤升):立即注入冷甲苯(体积比1:1)并降温至50℃;
严重变色:加入0.3wt%硼氢化钠还原,随后活性炭处理。
(六)总结
1. 工业化参数对比(金刚烷基丙烯酸酯为例)

工业化参数对比(金刚烷基丙烯酸酯为例)
2. 结论:酯化法的核心优势与挑战
纯度优势:单体金属杂质<5ppb,满足EUV光刻胶要求;
工艺瓶颈:结晶步骤收率损失(约8%),需开发熔融结晶替代技术;甲苯残留需控制在<10ppm(GC-MS检测)。
前沿改进:酶催化酯化(脂肪酶固定床),温度40℃下反应,避免双键破坏;分子蒸馏纯化,130℃/-0.1Pa条件下直接获得99.99%单体,替代重结晶。
三、聚氨酯丙烯酸酯改性法制备工艺及核心控制条件和控制参数
(一)PUA改性法全流程及操作步骤
1. PUA改性法原料准备(半导体级)

PUA改性法原料准备
(二)PUA改性法合成工艺流程(500L不锈钢反应釜)
步骤1:反应釜预处理
脱脂:异丙醇循环清洗(60℃, 2h)→ 高纯氮气吹扫 → 120℃真空干燥4h → 充氮保压(0.03MPa)。
步骤2:预聚体合成

PUA改性法预聚体合成
步骤3:HEA封端反应

步骤4:中和与稀释
加入三乙胺(TEA,DMPA羧基摩尔数的1.05倍,15.2kg)中和成盐;补加PGMEA调整固含量至40±1wt%。
(三)关键控制参数与质控技术
1. PUA改性法在线监测技术

2. PUA改性法离线质检项目

PUA改性法离线质检项目
(四)后处理工艺与副反应控制
1. PUA改性法后处理流程

2. PUA改性法副反应及抑制措施

PUA改性法副反应及抑制措施
(五)操作要点与风险规避
1. 催化剂精确投加:
DBTDL用注射泵以0.5mL/min速度注入,避免局部浓度过高;预聚体反应中期补加催化剂时,需稀释10倍后滴加。
2. 水分控制:
反应体系水分≤100ppm:原料干燥+反应釜充氮露点≤-40℃;实时监测:在线卡尔费休仪(反馈至干燥氮气补充系统)。
3. 紧急处理方案:
暴聚预警(粘度>1000cP):立即注入终止剂(对甲苯磺酸甲酯,0.1wt%)并冰浴降温;-NCO超标:补加HEA(差额的105%)并延长反应2h。
(六)总结
1. 工业化参数优化(EUV光刻胶树脂)

PUA改性法工业化参数优化(EUV光刻胶树脂)
2. 结论:PUA改性法的核心竞争力
结构优势:分子链中同时含羧基(碱溶性)、氨酯键(高附着力)、丙烯酰基(光固化);可通过DMPA含量精确调控酸值(±2mg KOH/g)。
量产挑战:预聚体阶段放热剧烈,需强化换热能力(≥100 kcal/h·L);终产品粘度高(固含量40%时≈1500cP),需专用高剪切过滤系统。
前沿改进:非锡催化剂:采用铋锌复合催化剂(Bi/Zn=3:1),残留金属≤0.1ppm;UV固化监控:在线流变仪监测光固化过程(储能模量G'>10⁴ Pa·s为终点)。
四、反应釜和搅拌桨及其设计对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影响和优化
反应釜及搅拌桨的设计参数对光刻胶用丙烯酸树脂合成的分子量分布、杂质控制及批次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1. 反应釜设计关键参数

反应釜设计关键参数
2. 搅拌桨设计关键参数

(二)优化策略与工程实践
1. 传质传热优化
1)梯度控温设计:
聚合初期(60-65℃):锚式桨低速搅拌(50-80rpm),避免引发剂AIBN暴聚
反应中期(65℃):切换斜叶涡轮(150rpm),提升单体转化率
终止阶段:内盘管急冷(降温速率>10℃/min),抑制歧化终止
2)在线粘度反馈:
安装锥板式旋转粘度计,动态调节转速(如粘度>1000cP时转速降至70%)
2. 混合效率提升
组合桨叶设计(专利CN117784523A):

分子量分布PDI从1.8降至1.5,金属杂质沉降减少50%
3. 防污染设计
表面处理工艺:电解抛光(Ra<0.2μm) + 钝化层(硝酸钝化48h) → Fe离子溶出<0.05ppb
在线清洗(CIP):0.5%草酸(80℃)循环2h → 超纯水冲洗至电阻率>18MΩ·cm
(三)前沿创新与案例
1. 微反应器技术(替代传统釜式)
优势:通道尺寸500μm,传热系数提升10倍(>5000W/m²K);分子量分布PDI<1.2(传统釜1.5-1.8)
案例:杜邦连续流合成EUV树脂单体(US20250378991A1):转化率>99%,批次差异<1%
2. 智能控制系统
数字孪生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流场/温度场,预判凝胶化风险;参数示例:雷诺数Re>10⁴(湍流区)、科尔莫戈罗夫尺度<50μm
AI动态优化:机器学习模型输入粘度、温度、转化率 → 输出最佳转速/温度曲线;三星显示应用成果,ArF树脂批次稳定性提升40%(CN117784523A)
(四)选型指南与参数对照

选型指南与参数对照
(五)总结:工程优化路径
1. 材质升级:
优先选用316L超低碳不锈钢(EP级电解抛光),或搪玻璃内衬避免金属污染
2. 流场精准控制:
组合桨叶实现“高剪切破碎+全域混合”,PDI控制≤1.6
3. 数字化赋能:
集成在线监测(粘度/O₂含量)与AI动态调控,批次差异<2%
4. 连续流替代:
微反应器技术突破传质极限,适用于EUV级窄分布树脂合成
5. 反应系统优化需匹配树脂特性:
自由基聚合:侧重温度均一性(ΔT<1℃)与氧隔绝
纳米复合树脂:强化分散剪切力(叶尖线速度>5m/s)
高固含量体系:采用宽叶锚式桨避免死区,保障转化率>98%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