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人意见如何修改?
按“分类梳理→优先级排序→针对性修改→结构化回复”的流程推进,能最大程度提升论文修改效率,同时精准回应审稿人关切。
一、先花1-2小时梳理审稿意见(最关键的前置步骤)
- 按“问题类型”分类:用表格整理,列清“意见编号、审稿人、问题类型(科学错误/数据补充/逻辑优化/表述修改/建议新增内容)、修改优先级(高/中/低)、对应论文位置(页码+段落)”。
- 合并重复意见:多个审稿人提同一问题(如“数据来源需补充”),统一归为一类,避免重复修改。
- 标记“模糊意见”:对表述不清的意见(如“模型合理性需加强”),先标注需进一步明确的点,后续结合论文内容针对性回应,不盲目修改。
二、按优先级排序,先解决“硬伤”(节省时间不做无用功)
- 高优先级(必须改,影响论文科学性):科学错误、数据错误/缺失、实验设计漏洞、逻辑矛盾、关键结论缺乏支撑。
- 中优先级(建议改,提升论文质量):表述模糊、图表优化、参考文献补充、次要逻辑衔接问题。
- 低优先级(可选改,不影响核心结论):文风调整、非关键术语统一、个别格式细节(若期刊无强制要求)。
- 原则:先集中精力解决高优先级问题,再处理中低优先级,避免在小细节上消耗大量时间。
三、针对性修改论文,每改一处留痕
- 按“论文章节+意见分类”批量修改:比如先集中修改“引言部分”的所有意见,再处理“实验部分”,避免反复切换章节浪费时间。
- 精准回应“具体意见”:
- 科学错误/逻辑问题:先核对文献和数据,补充必要的推导过程或实验验证,在修改处标注“对应审稿人意见X”。
- 数据/图表补充:优先补充已有数据(如“补充样本量统计”),若无则说明“因XX限制(如样本获取难度),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验证”,不强行新增无法完成的实验。
- 表述修改:统一术语(如全文“准确率”和“正确率”选其一),简化复杂长句,避免口语化表达,修改后读一遍确保不改变原意。
- 拒绝不合理意见的技巧:不直接否定,用“感谢建议+客观说明”回应,比如“感谢指出该方向,本文核心聚焦XX问题,该建议涉及的XX内容可作为后续研究拓展方向,已在结论部分补充相关讨论”。
四、撰写结构化回复信(让审稿人快速看到你的修改)
- 按“分类+优先级”组织回复:每个大类(如“数据补充类”“逻辑优化类”)作为一个小节,每条意见对应“审稿人原文→作者回应→修改说明(含论文修改位置)”。
- 表述简洁明确:比如“回应意见1(审稿人1):原文数据来源未明确,已在第3章第2节补充数据采集流程及来源说明(P12,第3段),并新增参考文献[15]支撑数据可靠性”。
- 附上“修改对照表”:若修改内容较多,单独附一页“修改位置-对应意见”对照表,方便审稿人快速定位查看。
五、最后1天复核收尾,避免遗漏
- 通读修改后的论文:重点检查“修改处是否与回复信一致”“新增内容是否与原文逻辑连贯”“有无因修改导致的新错误(如公式编号错乱、图表引用错误)”。
- 核对期刊格式要求:确保修改后的论文符合期刊的字体、行距、参考文献格式等要求,避免因格式问题二次返修。
- 让同行快速审阅:请同领域同事花30分钟看“高优先级修改部分”和“回复信”,帮忙指出遗漏或不合理的地方,避免自我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