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T控制架构下ASP3605负载调整特性评估
摘要
恒定导通时间(COT)控制架构因其快速瞬态响应特性在DC-DC转换器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负载调整率表现受环路参数影响显著。本文基于国科安芯推出的ASP3605降压转换器的系统性测试数据,深入评估了该芯片在不同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及负载电流条件下的负载调整特性。通过静态负载调整率测试与动态负载阶跃响应分析,揭示了ITH引脚补偿网络参数(RC值)对输出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ASP3605在常规工况下负载调整率优于0.2%,但在轻载至重载跳变时输出电压偏离可达-10.83%(VIN=4V, VOUT=3.3V),需通过优化补偿网络参数(R=14kΩ-16kΩ, C=220pF-470pF)改善动态响应。本文量化分析了补偿参数对下冲电压(29-105mV)与恢复时间(44.5μs-9ms)的影响,为COT架构下负载调整特性的工程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
1. 引言
负载调整率(Load Regulation)与动态负载响应是评价DC-DC转换器输出电压稳定性的核心参数。COT控制架构通过比较反馈电压与基准电压生成脉冲,无需传统电压模式或电流模式中的误差放大器补偿网络,理论上可实现纳秒级瞬态响应。然而,实际应用中,COT架构的负载调整特性受开关频率稳定性、寄生参数及环路补偿设计的多重影响。
ASP3605采用改进型COT架构,内置频率锁定环路以减小开关频率随输入电压的漂移,并可通过ITH引脚外接RC网络调节瞬态响应特性。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从静态负载调整率、动态负载阶跃响应两个层面,系统评估该芯片的负载调整性能,并重点考察补偿网络参数优化对动态特性的改善效果。
2. 静态负载调整率测试分析
2.1 测试方法与数学定义
静态负载调整率定义为在恒定输入电压下,负载电流从零载变化至满载时输出电压的相对变化率,测试覆盖VIN=4V/12V/15V,VOUT=0.6V/1.2V/2.5V/3.3V/5V多组工况,负载电流以0.1A-0.5A步进递增。
2.2 不同工况下的负载调整率实测数据
2.2.1 低压输出档位(0.6V)
VIN(V) | VOUT@0A(V) | VOUT@5A(V) | 负载调整率 | 评估 |
4 | 0.600 | 0.596 | 0.6% | 可接受 |
15 | 0.600 | 0.596 | 0.6% | 可接受 |
0.6V档位的负载调整率为0.6%,虽满足多数应用需求,但相较于国际竞品(通常<0.5%)略显不足。测试备注指出"简单封装导致效率降低1-2%左右",暗示封装寄生电阻对低压大电流输出的调整率存在负面影响。
2.2.2 标准电压档位(1.2V/3.3V)
1.2V输出表现优异:
VIN=4V时:VOUT从1.196V(0A)变化至1.196V(5A),调整率0%
VIN=12V时:VOUT从1.196V变化至1.194V,调整率0.17%
3.3V输出呈现非线性特征:
VIN=4V时:VOUT从2.965V(0A)降至2.614V(5A),调整率高达13.43%
VIN=15V时:VOUT从4.99V(0A)至5.00V(5A),调整率-0.2%
3.3V档位的异常表现源于测试条件本身的问题:当VIN=4V时,3.3V输出已接近芯片工作边界,空载输出仅2.965V,带载后进一步下降。此现象非调整率不佳所致,而是输入电压不足导致的根本性功能受限。因此,该数据点应视为无效工况,而非芯片性能缺陷。
2.3 与LTC3605的对比分析
在VIN=4V, VOUT=1.2V条件下:
ASP3605:VOUT从1.196V(0A)至1.196V(5A),调整率0%
LTC3605:VOUT从1.203V(0A)至1.203V(5A),调整率0%
两者在静态调整率上表现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动态响应阶段。LTC3605的负载调整率数据在3.3V档位未出现ASP3605的极端偏离,反映其在临界压差工况下的鲁棒性更优。
3. 动态负载阶跃响应特性
3.1 测试配置与评价指标
动态负载测试采用矩形波电流激励:
阶跃幅度:0.5A↔4A或0A↔5A
周期设置:500μs(快速跳变)与50ms(慢速跳变)两种
评价指标:下冲/上冲电压峰值(Overshoot/Undershoot)、恢复时间(Settling Time)
测试在VIN=5V/12V, VOUT=1.2V/2.5V/3.3V条件下进行,ITH引脚配置为R=14kΩ, C=220pF作为基准参数。
3.2 默认补偿参数下的响应特性
3.2.1 VIN=12V, VOUT=1.2V, 0A↔5A跳变
0→5A下冲:波峰31mV,恢复时间90μs

5A→0上冲:波峰29.7mV,恢复时间70μs

此表现符合COT架构的快速响应特性,恢复时间在百微秒量级。但需注意,下冲幅度已达输出电压的2.5%(31mV/1.2V),在对电压精度要求严苛的CPU供电应用中可能触发欠压告警。
3.2.2 VIN=12V, VOUT=2.5V, 5A→0跳变
上冲波峰:81.7mV(占输出3.3%)
恢复时间:44.5μs
较高输出电压导致上冲幅度增大,但恢复时间缩短,这与COT架构的导通时间固定、关断时间可调特性相符。输出电压越高,反馈环路增益越大,响应速度越快,但电压偏差也随之增加。
3.3 补偿网络参数优化研究
为改善动态响应,测试系统评估了ITH引脚RC参数的组合效应,结果总结如下:
3.3.1 C值固定,R值变化(R=14kΩ vs 16kΩ)
VIN=5V, VOUT=3.3V, 0.5A↔4A@500μs:
R=14k, C=330pF:峰峰值80mV,上冲时间104μs,下冲时间88μs
R=16k, C=330pF:峰峰值80mV,上冲时间112μs,下冲时间94μs
增大R值导致响应时间延长,但峰峰值基本不变,说明R值主要影响环路阻尼而非增益。
3.3.2 R值固定,C值变化(C=220pF→470pF)
VIN=5V, VOUT=3.3V, 0.5A↔4A:
C=220pF:峰峰值63mV(500μs周期)
C=330pF:峰峰值80mV(500μs周期)
C=470pF:峰峰值98mV(500μs周期)
电容值增大会显著增加电压波动幅度,这是因为补偿电容延缓了误差信号的传输速度,削弱了COT架构的快速响应优势。此结果提示:ITH补偿网络并非越大越好,需根据实际负载跳变速率选择。
3.3.3 慢速跳变(50ms周期)下的响应
当负载周期延长至50ms时,不同参数的差异更加显著:
R=14k, C=220pF:上冲时间9ms,下冲时间6.6ms
R=14k, C=330pF:上冲时间3.2ms,下冲时间2.8ms
R=14k, C=470pF:上冲时间4.68ms,下冲时间4.8ms
关键发现:对于慢速跳变,C=330pF表现出最快的恢复速度(2.8-3.2ms),而C=220pF恢复最慢(6.6-9ms)。这表明补偿网络需与负载变化速率匹配:快速跳变需要较小电容维持响应速度,慢速跳变则需要适度电容提供相位裕度。
4. 临界工况下的负载调整特性退化
4.1 输入电压不足导致的调整率失效
当VIN=4V, VOUT=3.3V时,负载调整率数据呈现异常:
0A负载:VOUT=2.965V(偏离标称10.2%)
0.1A负载:VOUT=3.327V(跳变至正常值)
2A负载:VOUT=3.179V(偏离-3.7%)
5A负载:VOUT=2.614V(偏离-13.4%)
此现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调整率不佳,而是芯片进入频率折返(Frequency Foldback)或电流限制模式所致。COT架构在占空比接近极限时,为维持电感电流连续,被迫降低开关频率,导致输出阻抗大幅增加。此时负载调整率已不能作为有效评价指标,而应关注芯片能否维持输出不崩溃。
4.2 轻载模式切换对调整率的干扰
测试记录显示,VOUT=3.3V档位在10mA空载时输出电压异常偏低(2.965V),加载后恢复正常。此行为与COT架构的强制连续模式(FCM)与脉冲跳跃(Pulse Skipping)模式切换有关。当负载电流低于电感纹波电流峰峰值时,FCM模式会导致负向电流传输,引起输出电容过放电。合理的解决方式是配置MODE引脚为自动模式(Auto-mode),让芯片在轻载时自主切换至省电模式(PSM),而非强制FCM。
5. 纹波与负载调整率的关联性
负载调整率的本质是输出阻抗特性,而输出纹波反映了稳态工作点的稳定性。测试数据显示,纹波幅度与负载调整率存在正相关:
VIN=15V, VOUT=5V:
空载纹波:23.7mV(峰峰值)
5A负载纹波:22.8mV(峰峰值)
负载调整率:0%

VIN=4V, VOUT=3.3V:
空载纹波:异常无法测量
2A负载纹波:9.67mV
负载调整率:-13.4%

纹波稳定而调整率不佳,表明环路稳定性尚可但直流增益不足;反之,若纹波剧烈波动而调整率良好,则暗示存在稳定性裕度问题。ASP3605在常规工况下两者表现均衡,但在临界压差工况下,纹波虽低(4.2mV@VIN=4V, VOUT=1.2V, 2A),调整率却急剧恶化,印证此时已不是正常工作模式。
6. 工程应用建议
6.1 补偿网络参数选择准则
基于测试数据,推荐ITH引脚RC参数选择策略:
通用型应用:R=14kΩ, C=220pF,平衡响应速度与电压偏差
CPU/GPU供电:R=14kΩ, C=330pF,优化慢速负载跳变的恢复时间
FPGA/ASIC供电:R=16kΩ, C=220pF,增加阻尼抑制上冲
动态负载频繁:避免C>470pF,防止响应过慢
6.2 负载电流斜率限制
测试数据表明,负载电流跳变速率影响补偿效果。当使用500μs周期(2kHz)时,各参数差异较小;但当周期缩短至50μs(20kHz)量级时,较大补偿电容将无法及时响应。设计时应评估实际负载的dI/dt,确保:
dtdI≤tresponseIripple
其中 tresponse 由RC参数决定,典型值为0.7×R×C。
6.3 临界压差工况的降额使用
对于VIN≈VOUT的应用,必须严格降额:
压差≥1.5V:可按标称5A使用
压差1.0-1.5V:最大电流降至4A
压差0.7-1.0V:最大电流降至2A
压差<0.7V:不建议使用
此降额曲线源于测试数据拟合,例如在VIN=4V, VOUT=3.3V(压差0.7V)时,最大可用电流仅1.6A,且伴随13%的输出电压偏差。
7. 局限性与测试盲区
本评估存在以下局限性,需在解读数据时保持审慎:
测试负载分辨率:负载电流步进最小为0.1A,无法捕捉mA级微跳变特性,而现代SoC的休眠-唤醒跳变恰在10-100mA范围
温度影响未量化:所有动态测试在常温进行,而高温(100°C)会导致MOSFET导通电阻增加30-40%,进而影响负载调整率
电容ESR未控制:评估板使用22μF电容,其ESR未明确标注。COT架构对ESR敏感,高ESR可能改善稳定性但恶化调整率
PCB布局不可变:测试结果含评估板固有寄生参数,当用户采用不同布局时,性能可能变化
8. 结论
ASP3605在COT控制架构下展现出负载调整率的双重特性:
静态性能:在推荐工况(VIN-VOUT≥1.5V)下,负载调整率优于0.2%,达到工业级标准
动态性能:默认补偿参数下,0→5A跳变产生31mV下冲,恢复时间90μs,可通过ITH网络优化改善
核心工程价值在于揭示了补偿网络参数的权衡关系:电容值增大会恶化快速跳变下的电压偏差,但改善慢速跳变的恢复稳定性。不存在一组通用最优参数,必须根据实际负载特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