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29初识网络:核心概念与分层逻辑
网络的本质是多台设备通过连接介质(有线 / 无线)互联,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的核心基础概念
1. 网络的本质
-
简单说:网络就是 “设备 + 连接 + 规则” 的组合。
-
设备:电脑、手机、服务器、路由器等(数据的发送者 / 接收者)。
-
连接:网线、WiFi、光纤等(数据传输的通道)。
-
规则:网络协议(如 TCP/IP),确保不同设备能 “听懂” 彼此的信息。
-
- 核心目的:实现数据传输(如发消息)、资源共享(如连公共 WiFi、访问云盘)。
2. 关键术语(必懂)
IP 地址:设备在网络中的 “身份证”(如 192.168.1.1),用于标识 “数据发给谁”。
端口:设备内应用程序的 “门牌号”(如 80 端口对应网页服务、443 端口对应 HTTPS),用于区分 “数据给哪个应用”。
协议:设备间的 “沟通语言”,规定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最核心的是TCP/IP 协议簇(互联网的基础)。
服务器 / 客户端:网络中的 “服务提供者” 和 “使用者”。比如访问网页时,你的手机是客户端,提供网页数据的机器是服务器。
网络的核心组成(从设备到架构)
1. 核心设备(按功能分)
| 设备 | 作用 | 通俗理解 |
|---|---|---|
| 终端设备 | 发起 / 接收数据(电脑、手机、智能手表) | 网络中的 “用户” |
| 路由器 | 连接不同网络,转发数据(如家用路由器) | 网络中的 “快递中转站”,决定数据走哪条路 |
| 交换机 | 连接同一网络内的设备(如办公室交换机) | 网络中的 “小区传达室”,在局部网络内分发数据 |
| 服务器 | 提供服务(如网页、视频、文件存储) | 网络中的 “超市”,随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
2. 网络的分类(按范围分)
局域网(LAN):小范围网络(如家里、办公室),设备少、距离近(通常 100 米内),速度快(WiFi / 网线可达百兆 / 千兆)。
广域网(WAN):大范围网络(如城市、全国),覆盖距离远,需通过运营商(电信、联通)连接,比如互联网就是最大的广域网。
城域网(MAN):介于 LAN 和 WAN 之间(如一个城市的网络),较少单独提及。
为什么要 “分层”?—— 简化复杂问题

网络通信是个复杂过程(比如 “手机发消息到电脑” 要解决 “怎么传、传什么、传给谁” 等问题)。为了方便理解和实现,行业定义了分层模型,把复杂功能拆分成独立的 “层”,每一层只做自己的事,通过接口和上下层配合。最常用的是两个模型:
| 模型 | 分层(从下到上) | 核心作用 |
|---|---|---|
| OSI 七层模型 |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理论完整,用于教学理解 |
| TCP/IP 四层模型(实际常用) | 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 互联网实际采用,简洁高效 |
TCP/IP 四层模型:每层做什么?(类比快递寄件)
| 协议层 | 核心协议 | 主要功能 | 关键概念/工具 |
|---|---|---|---|
| 网络接口层 | Ethernet, ARP | 在物理网络中传输数据帧,通过MAC地址标识设备。 | MAC地址(如 08:00:27:xx:xx:xx ) |
| 网络层 | IP, ICMP, ARP | 负责逻辑寻址(IP地址)、路由选择和数据包的分片与重组。 | IPv4/IPv6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ping |
| 传输层 | TCP, UDP | 提供端到端的进程间通信,通过端口号标识应用程序。 | 端口号(0-65535)、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netstat 、 ss |
| 应用层 | HTTP, SSH, DNS, FTP | 为具体应用提供网络服务接口,实现最终的用户功能。 | curl 、 wget 、 nslookup 、 dig |

用 “寄快递” 类比,能快速懂每层的作用 —— 你(应用层)要寄的 “包裹”,经四层 “处理” 后,才能从 “寄件地址”(你的设备)到 “收件地址”(目标设备)。
1. 应用层:用户直接用的 “服务”
作用:提供用户能感知的网络服务(比如发消息、刷网页、传文件),定义 “数据格式”(比如消息是文字还是图片)。常见协议(协议 = 通信规则):
-
HTTP/HTTPS:浏览网页(比如打开百度);
-
FTP:文件传输(比如传软件安装包);
-
SMTP:发邮件;
-
DNS:把网址(如www.baidu.com)翻译成 IP 地址(如 180.101.49.11)。类比:你写好快递单(填收件人、内容),准备寄件。
2. 传输层:给数据 “分通道、保可靠”
作用:在两台设备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 “通信通道”,确保数据 “完整、有序” 传输。核心协议:
-
TCP:可靠传输(像寄顺丰,会确认收件、避免丢件,适合文件、消息);
-
特点: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重传丢失数据、按顺序交付;
-
-
UDP:不可靠传输(像寄普通平邮,不管丢不丢,速度快,适合视频、语音);
-
特点:无连接、速度快、不重传,允许少量数据丢失。类比:快递员(传输层)拿到包裹,选择 “顺丰(TCP)” 或 “平邮(UDP)”,负责从你家送到收件人家附近。
-
3. 网络层:给数据 “规划路线”
作用:确定数据从 “源设备” 到 “目标设备” 的 “传输路线”(比如从手机→路由器→运营商基站→目标电脑),核心是 “IP 地址”(设备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核心协议:
-
IP 协议:给每个设备分配 IP 地址(如 IPv4:192.168.1.1,IPv6240e:3b6:3f1a:1e10::1),定义数据 “怎么转发”;
-
ICMP:网络诊断(比如 ping 命令,测试两台设备是否连通)。类比:快递公司调度中心(网络层),根据收件地址规划 “北京→上海” 的运输路线(空运 / 陆运、走哪条高速)。
4. 网络接口层(链路层 + 物理层):数据 “落地传输”
作用:把网络层的 “IP 数据” 转换成物理信号(电信号、光信号、无线电波),通过硬件(网线、Wi-Fi、网卡)实际传输。核心概念:
-
MAC 地址:网卡的唯一标识(如 00:1C:42:2E:3A:5B),用于局域网内设备识别;
-
交换机:局域网内转发数据(根据 MAC 地址找设备);
-
路由器:连接不同局域网(比如家里的局域网和互联网),转发 IP 数据。类比:运输工具(卡车、飞机)和道路(高速、机场),把包裹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
网络核心组件:这些设备是干什么的?
-
网卡:设备(电脑、手机)的 “网络接口”,负责把数据转换成物理信号;
-
交换机:局域网 “管家”,连接同一局域网内的设备(如家里的电脑、手机、电视),根据 MAC 地址转发数据,不转发到外网;
-
路由器:“网关” 设备,连接不同网络(如家里局域网和互联网),根据 IP 地址规划路线,是数据进出局域网的 “大门”;
-
调制解调器(猫):把运营商的信号(如光纤、电话线信号)转换成电脑能识别的数字信号(比如宽带猫,把光纤信号转成网线信号);
-
AP(无线接入点):就是 Wi-Fi 路由器的 “无线功能”,让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连网。
一个完整流程:打开百度网页
-
你在浏览器输入www.baidu.com(应用层);
-
DNS 协议把网址翻译成百度服务器的 IP 地址(如 180.101.49.11)(应用层);
-
浏览器通过 TCP 协议和百度服务器建立连接(三次握手)(传输层);
-
网络层根据 IP 地址,规划数据从你的电脑→路由器→运营商网络→百度服务器的路线;
-
网络接口层把数据转换成电信号 / 无线电波,通过网线 / Wi-Fi 传输;
-
百度服务器收到请求,把网页数据按同样的分层流程,回传给你的浏览器;
-
浏览器解析数据,显示百度网页(应用层)。
核心总结
-
网络的核心是 “互联” 和 “通信”,分层模型是理解网络的关键;
-
TCP/IP 四层模型:应用层(做什么)→传输层(怎么传,TCP/UDP)→网络层(往哪传,IP)→网络接口层(落地传,硬件);
-
关键标识:IP 地址(设备在互联网的地址)、MAC 地址(设备网卡地址)、端口(应用程序的 “门牌号”,如 HTTP 用 80 端口);
-
常用协议:TCP(可靠)、UDP(快速)、IP(路由)、HTTP(网页)、DNS(域名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