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SE 基础学习打卡】01 计算机概述
目录
- 前言
- 一、先搞懂:计算机不是 “高级计算器”
- 1.1 计算器和计算机,差别不止一点点
- 1.2 对编程小白来说,计算机到底是啥?
- 二、简单捋捋:计算机是怎么变成 “编程工具” 的?
- 三、编程会用到哪些计算机?不用都买,知道就行
- 四、关键中的关键:计算机怎么 “读懂” 你的代码?
- 4.1 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的 “定规矩的人”
- 4.2 小白能看懂的 “冯・诺依曼规矩”
- 总结
前言
刚开始学 Java 编程的小伙伴,可能会疑惑:“我只要会写代码就行了,为啥还要了解计算机?” 其实就像学开车得先知道方向盘、油门是干啥的,学编程也得搞懂 “代码跑在什么样的机器上”。这一节咱们不聊复杂术语,就用大白话带你认识 “编程用的计算机”,为后面写代码打个基础。
一、先搞懂:计算机不是 “高级计算器”
1.1 计算器和计算机,差别不止一点点
咱们平时算加减乘除的计算器,和写代码用的计算机,看着都能 “算东西”,但用处差远了:

计算机和计算器都是一种运算设备,但它们在物理结构、计算能力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
计算器:就像 “单一功能小工具”,只能干固定的事 —— 算个账、求个平方根,算完就没别的用了,你没法让它帮你处理照片、跑代码。
-
计算机:是 “万能工具箱”,里面装了各种 “零件”(比如处理器、内存),不仅能算复杂数据,还能跑程序、处理图片视频,甚至帮你做 AI 小项目 —— 咱们写的 Java 代码,最终就是在这台 “工具箱” 里运行的。
1.2 对编程小白来说,计算机到底是啥?
我们来看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程序、储存和处理数据的电子设备。
上述定义比较官方,你只要记住:计算机是能 “听话干活” 的电子设备 —— 你写好 “指令清单”(就是程序),它能自动照着做,还能存你要用的数据。
比如你写一段 Java 代码 “计算学生成绩总和”,计算机就会:先存好学生的成绩数据,再照着代码里的步骤算总和,最后把结果给你看。这里面帮你干活的 “零件”(处理器负责算、内存负责存数据),还有让这些零件协调工作的 “管家”(操作系统,比如 Windows、Mac),共同构成了咱们编程的 “基础舞台”。
二、简单捋捋:计算机是怎么变成 “编程工具” 的?
你不用记年份,只要知道计算机的发展,其实就是 “越来越小、越来越好用、能跑更多程序” 的过程:

-
最早的 “机械计算机”:靠齿轮、杆子算题,比人快但笨重,没法跑程序。
-
后来的 “电子管计算机”:像个大房子一样大(比如第一台计算机 ENIAC,有好几间屋大),能跑简单程序,但又贵又费电,普通人用不上。

-
再到 “晶体管计算机”:变小了、省电了,能跑更复杂的程序,企业开始用它处理数据。
-
接着是 “集成电路计算机”:把很多 “小零件” 集成到一块芯片上,计算机变轻巧了,成本也降了 —— 这为咱们用的 “个人电脑” 打下了基础。
-
现在的 “微型计算机 + 互联网”:就是咱们手里的笔记本、台式机,不仅能装 Java、Python 这些编程软件,还能连网查资料、传代码,成了咱们学编程的 “标配工具”。
三、编程会用到哪些计算机?不用都买,知道就行
不是所有计算机都一样,咱们学编程和工作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各自有不同用处:

-
个人电脑(微型计算机):你现在用的笔记本、台式机就是!学 Java 时写代码、跑代码,靠它就够了,不用追求多高端,能装开发软件(比如 IDEA)就行。
-
服务器(大型 / 网络计算机):等你以后做项目,比如写一个网站,代码最终要放到 “服务器” 上,别人才能通过手机、电脑访问你的网站 —— 它就像一个 “24 小时不关机的超级电脑”,专门用来跑程序、存数据。
-
嵌入式计算机:比如手机、智能手表里的 “小芯片”,也能跑简单程序,但咱们初学 Java 用不上,了解就行。
行。 -
超级计算机 / 集群计算机:用来算特别复杂的问题(比如天气预报、AI 训练),普通人接触不到,不用深究。
四、关键中的关键:计算机怎么 “读懂” 你的代码?
咱们写的 Java 代码是英文单词(比如System.out.println),但计算机只认 “0 和 1”,它到底是怎么照着代码干活的?这就得提一个叫 “冯・诺依曼” 的人,他定下了计算机的 “干活规矩”。
4.1 冯・诺依曼:现代计算机的 “定规矩的人”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也被誉为计算机科学奠基人之一,对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诺依曼
这位科学家几十年前就想好了:计算机要想干活,得有 “固定套路”。现在咱们用的所有计算机(包括你的笔记本),都在跟着他定的规矩走,他也被叫做 “现代计算机之父”。
4.2 小白能看懂的 “冯・诺依曼规矩”
不用记专业术语,这三条规矩翻译过来就是:
-
计算机得有 “五大件”:就像人干活需要 “手(算)、脑(想)、记事本(存)、眼睛(看)、嘴(说)”,计算机也需要:
a. 运算器:帮你算数据(比如代码里的加法、乘法);
b. 控制器:指挥其他零件干活(比如 “先算成绩,再输出结果”);
c. 存储器:存数据和代码(比如你写的 Java 代码、要处理的学生成绩);
d. 输入设备:把数据给计算机(比如你用键盘敲代码、用鼠标点 “运行”);
e. 输出设备:把结果给你看(比如屏幕显示 “成绩总和是 980”、打印机打报表)。
-
计算机只认 “0 和 1”:你写的 Java 代码,会被编程软件(比如 IDEA)翻译成 “0 和 1” 的组合,计算机才能看懂 —— 这就像你跟外国人说话,得先翻译成外语一样。
-
代码要 “存起来再跑”:你写好的 Java 代码,得先存在电脑硬盘里,点 “运行” 后,计算机会把代码调到内存里,再一条一条执行 —— 就像你做饭前,得先把菜谱(代码)从书架(硬盘)拿到手上(内存),再照着做。

简单说:计算机干活的过程,就是 “先把你的代码存好,再一条一条翻译成 0 和 1,最后照着指令调动零件干活” 的过程。你以后写代码时遇到 “为什么代码跑不起来”“数据存在哪了”,想到这个逻辑,就能更快找到问题。
总结
学完这一节,你只要记住 3 件事:
-
咱们学 Java 用的 “个人电脑”,是能跑程序、存数据的 “万能工具箱”,不是计算器;
-
平时写代码用个人电脑,以后做项目会用到服务器;
-
计算机靠 “冯・诺依曼规矩” 干活 —— 先存代码,再翻译成 0 和 1,最后照着执行。
搞懂这些,后面学 Java 时,你就知道 “自己写的代码在电脑里是怎么跑起来的”,不会再觉得编程是 “对着屏幕敲咒语” 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