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基于变权理论和灰色云模型的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

基于变权理论和灰色云模型的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一、 核心思想与问题提出
传统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通常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 静态权重问题:使用常权(固定权重)法,无法反映当某个指标严重恶化时,其对系统整体安全的“一票否决”效应或触发系统崩溃的“阈值效应”。
- 评价标准模糊性问题:评价标准(如“安全”、“临界安全”、“不安全”)的边界是清晰的,但现实中从“安全”到“不安全”是一个渐变的、模糊的过程。传统方法(如综合指数法)的硬划分不符合认知规律。
解决方案:
• 引入变权理论:通过惩罚型状态变权函数,当某个指标状态值过低(即生态问题严重)时,自动增大其权重,从而在综合评价值中放大其负面影响,起到“惩罚”和“预警”作用。
• 引入灰色云模型:云模型能够将定性概念的模糊性(灰色性)和随机性完美结合,用期望Ex、熵En、超熵He三个数字特征来刻画一个等级。它生成的隶属度不是固定值,而是一个分布,更能反映人类对安全等级判断的不确定性。
二、 模型构建步骤
第一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一个能全面反映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压力的指标体系,通常遵循“压力-状态-响应”(PSR)或“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
• 压力层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压力。
• 例如:旅游旺季人口密度、人均日用水量、人均固体垃圾产生量、游客空间拥挤度等。
• 状态层 (S):环境系统在当前压力下表现出的状态。
• 例如:海滩面积变化率、海水水质等级、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环境噪声等。
• 响应层 ®:社会和管理系统为改善生态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 例如:污水处理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公众环保意识、生态保护区比例等。
第二步:确定指标权重
-
常权确定:采用主观法(如AHP层次分析法)或客观法(如熵权法、CRITIC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的初始常权向量。
-
构建变权函数:采用惩罚型状态变权函数。
• 计算各指标的状态值(标准化后的值。
• 构建变权向量 -
计算变权权重:
第三步:建立灰色云评价标准 -
划分安全等级:将生态安全划分为m个等级,例如:{Ⅰ 不安全, Ⅱ 临界安全, Ⅲ 较安全, Ⅳ 安全}。
-
确定标准云:为每个等级确定其灰色云数字特征(Ex, En, He)。
第四步:生成灰色云隶属度矩阵 -
指标标准化: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极差法等方法标准化到[0, 1]区间。
-
计算隶属度。
-
构建矩阵:对所有指标和所有等级重复此过程,得到灰色云隶属度矩阵。
第五步:综合评价与等级确定 -
综合隶属度计算
-
确定安全等级
三、 模型优势 -
动态性与预警性:变权理论使模型能动态响应指标的劣化,对“短板”指标敏感,具有更强的预警功能。
-
处理不确定性:灰色云模型同时考虑了评价标准的模糊性(灰色性)和认知的随机性,比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或灰色聚类更贴近现实。
-
定性定量转换:云模型实现了定性概念与定量数值之间的自然转换,评价结果更易于理解和解释。
-
综合性强:该模型有机融合了变权的“动态惩罚”机制和灰色云的“不确定性”处理能力,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功能强大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 应用示例
假设评价某海岛,其“海水水质”指标严重超标(状态值很低)。
• 在常权模型中:该指标的固定权重可能不高,其恶劣影响会被其他良好指标“平均”掉,导致最终评分依然不低,掩盖了严重问题。
• 在本模型中:
- 变权生效:由于“海水水质”状态值低,其变权权重会显著增大。
- 灰色云评价:该指标的恶劣数值会使其在“安全”、“较安全”等级上的隶属度极低,而在“不安全”等级上的隶属度极高。
- 综合结果:增大的权重与极低的“安全”隶属度相结合,会显著拉低最终的综合评分,使评价结果明确指向“不安全”或“临界安全”等级,从而发出准确的生态安全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