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市场格局重构:分发权正在成为新的护城河!
稳定币市场格局重构:分发权正在成为新的护城河!
传统发行方的护城河正在变浅,而拥有用户入口和流量的平台正悄然夺取行业主导权。
在稳定币市场看似被Tether和Circle垄断的表象下,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过去凭借先发优势构建的网络效应正在减弱,稳定币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发行权”转向“分发权”。
拥有用户基础和流量的平台正通过推出自有稳定币或采用白标解决方案,将原本流向发行方的价值内部化。这种转变不仅重塑着稳定币市场的利润分配模式,更可能重新定义整个加密货币行业的权力结构。
01 市场格局的转变
曾经看似铁板一块的稳定币市场正呈现出新的动态。截至2025年中,稳定币总供应量已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Tether和Circle两家发行方共同占据约86%的市场份额,呈现出双头垄断格局。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稳定背后,正在孕育着深刻变化。市场份额的分布正在悄然改变,新兴稳定币的崛起正在挑战旧有格局。
更为根本的是,传统发行方的结构性优势正在逐步减弱。网络效应曾经构筑了Tether和Circle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但现在这种效应正在被三大趋势所削弱。
- 跨链基础设施的成熟使得稳定币之间的互换成本大幅降低。LayerZero和Chainlink等跨链协议的发展,让用户可以几乎零成本在不同稳定币之间切换,大大降低了用户对特定稳定币的依赖性。
- 监管清晰化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以美国《GENIUS法案》为代表的监管框架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了明确指引,使新进入者能够更自信地进入市场,而不必过分担忧监管不确定性。
- 白标发行模式的兴起大幅降低了发行稳定币的固定成本。专业化分工使得发行稳定币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难题,任何拥有分销能力的平台都可以相对容易地推出自己的稳定币。
02 分发权崛起的内在逻辑
在稳定币价值栈中,分发方创造价值却未能公平参与价值分配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稳定币发行方每年创造的价值超过100亿美元,比所有区块链的收入总和还要多。
这种价值分配极度不均衡的状况难以持续。发行方获得巨额收益,而真正创造价值的分发方——交易所、DeFi应用、支付应用和集成钱包——却未能获得相应经济回报。
“收益共享型稳定币”模型正在改变这一失衡局面。这种模式通过将传统上由发行方获取的收益重新分配给带来用户的应用程序,颠覆了现有的稳定币经济模型。
收益共享稳定币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激励机制。它同时将分销商和发行方的利益内在统一,创造了更强的协同效应。
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多种实现形式。Paxos的USDG、M^0的“M”和Agora的AUSD等收益共享稳定币正在积极扩张,预计到2025年底,收益共享稳定币的整体市场份额将从0.06%上升至5%以上。
拥有强大分发能力的平台正在意识到:发行稳定币比分发他人稳定币更有利可图。以Coinbase与Circle的合作为例,2024年Circle向Coinbase支付了约9.08亿美元,相当于Circle储备收入的约53%。
这一数字生动说明了分发渠道的价值。拥有用户入口的平台可以通过发行自己的稳定币,将原本支付给发行方的收益内部化,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03 典型案例分析
Hyperliquid:DeFi领域的首次重大“叛逃”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Hyperliquid的案例生动展示了分发权的价值。该平台上有约55亿美元的USDC储备,这些储备每年产生约2.2亿美元的收益,完全流向了Circle和Coinbase。
面对这一价值外流,Hyperliquid社区发起了关于发行原生稳定币USDH的投票。这场竞争吸引了Frax、Ethena、Agora、Native Markets和Paxos等众多参与方,每家都提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收益分享方案。
最终,Native Markets凭借更符合Hyperliquid生态系统激励机制的方案胜出。其提案包括将储备收益的50%直接流入Hyperliquid的援助基金,其余50%用于扩大USDH的流动性。
这一案例表明,在拥有强大分发能力的平台面前,发行方实际上成为了可替代的服务提供商,平台可以通过竞标方式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生态的合作伙伴。
Stripe:构建全栈式稳定币支付闭环
金融科技巨头Stripe的布局展示了另一种分发策略。通过整合Privy(钱包)、Bridge(发行与合规清算)和Tempo(支付链),Stripe构建了完整的稳定币支付全栈闭环。
这一战略的巧妙之处在于,Stripe将合规、发行和清算等基础设施环节彻底商品化,然后将竞争重心转回其最擅长的领域——产品与分发。
凭借数百万商户网络,Stripe能够通过Bridge将白标发行与商户生态绑定,使稳定币直接进入主流商业场景。这一“分发渠道”的价值远高于浮存金收益,因为它为稳定币创造了真实的非投机性用例。
新兴稳定币专用区块链崛起
专为稳定币设计的专用区块链正在涌现,它们通过优化底层架构来更好地服务稳定币应用场景。Plasma项目采用了一种激进策略:提供免费的USDT转账服务作为吸引流量的突破口。
这种模式类似于互联网公司通过提供免费服务获取用户,然后通过高价值服务变现。Plasma不指望通过USDT转账本身盈利,而是希望通过成为稳定币转账的默认账本,在下游的DeFi交易、外汇转换和结算服务中实现价值捕获。
04 未来发展趋势与影响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正在从加密交易向更广泛的支付领域扩展。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值已超过2600亿美元,交易量占加密资产总交易量的97%,其中99%以上的稳定币交易量仍来自加密资产交易。
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非洲、巴西和土耳其等地区,由于当地货币不稳定,稳定币正被广泛应用于支付场景。据报道,在肯尼亚等国家,甚至开始出现以稳定币作为工资支付的选择。
低成本跨境支付是稳定币的另一个高潜力应用场景。传统跨境支付手续费通常在1.8%至2.5%之间,而稳定币依托区块链实现点对点实时清算,手续费可低至0.01至0.001美元,结算时间也从5-7天缩短至几分钟甚至几秒。
对于公链和应用程序而言,稳定币提供了一种将被动基础设施转变为主动收入来源的机会。据估算,仅在Solana、BSC、Arbitrum、Avalanche和Aptos等链上,每年约有11亿美元的稳定币收益流向了Circle和Tether。
这些公链可以通过与现有稳定币发行方谈判收入分成、推出原生生态稳定币或与“稳定币即服务”平台合作等方式,将这部分外流价值内部化,构建更健康的经济模型。
随着专用区块链的兴起和金融科技公司的积极布局,稳定币的竞争将更多围绕应用场景、用户体验和生态整合展开。未来可能出现一个多层次、多币种的稳定币生态系统,不同稳定币针对特定用例进行优化,而非一两种稳定币通吃全场。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类似Hyperliquid的案例——拥有强大用户基础的平台将不再满足于仅仅充当价值传递的管道,而是会积极寻求将分发能力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控制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