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传播在GAN训练中的作用
在GAN的训练过程中,参数更新的核心计算依赖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无论是判别器(DDD)还是生成器(GGG),本质上都是神经网络,而神经网络的参数优化离不开反向传播来计算梯度。
具体来说,反向传播在GAN训练中的作用如下:
1. 判别器(DDD)的训练:通过反向传播计算梯度,实现“梯度上升”
判别器的目标是最大化目标函数 V(D,G)V(D, G)V(D,G),具体步骤中:
- 先计算真实样本损失 Ex∼pdata(x)[logD(x)]\mathbb{E}_{x \sim p_{\text{data}}(x)} \left[ \log D(x) \right]Ex∼pdata(x)[logD(x)] 和生成样本损失 Ez∼pz(z)[log(1−D(G(z)))]\mathbb{E}_{z \sim p_z(z)} \left[ \log(1 - D(G(z))) \right]Ez∼pz(z)[log(1−D(G(z)))],两者相加得到总损失。
- 然后通过反向传播,从总损失出发,利用链式法则计算损失函数对判别器所有参数(如权重、偏置)的梯度。
- 最后根据梯度方向,用“梯度上升”更新参数(即参数 += 学习率 × 梯度),以最大化目标函数。
2. 生成器(GGG)的训练:通过反向传播计算梯度,实现“梯度下降”
生成器的目标是最小化目标函数 V(D,G)V(D, G)V(D,G),具体步骤中:
- 计算生成样本损失(如 Ez∼pz(z)[log(1−D(G(z)))]\mathbb{E}_{z \sim p_z(z)} \left[ \log(1 - D(G(z))) \right]Ez∼pz(z)[log(1−D(G(z)))] 或其等价形式 −Ez∼pz(z)[logD(G(z))]-\mathbb{E}_{z \sim p_z(z)} \left[ \log D(G(z)) \right]−Ez∼pz(z)[logD(G(z))])。
- 通过反向传播,从生成器损失出发,链式法则计算损失对生成器所有参数的梯度(注意:此时判别器参数固定,梯度只流过生成器)。
- 最后根据梯度方向,用“梯度下降”更新参数(即参数 -= 学习率 × 梯度),以最小化目标函数。
关键逻辑:反向传播是“连接目标函数与参数更新”的桥梁
GAN的目标函数定义了“对抗方向”(判别器最大化、生成器最小化),但具体如何调整参数以逼近这个目标,必须依赖反向传播计算“损失函数对参数的梯度”——梯度的方向指示了参数需要调整的方向,梯度的大小指示了调整的幅度。
简言之,GAN的训练流程(交替优化DDD和GGG)是“策略框架”,而反向传播是实现这一框架的“核心计算工具”,没有反向传播,就无法高效计算梯度并更新神经网络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