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层计算题
1.RIP 协议的路由更新规则

方法步骤:

1. 原有路由表(B 初始状态)
| 目的网络 | 原有距离 | 原有下一跳 |
|---|---|---|
| N1 | 7 | A |
| N2 | 2 | C |
| N6 | 8 | F |
| N8 | 4 | E |
| N9 | 4 | F |
2. 收到的 C 的路由信息(需处理)
| 目的网络(C 提供) | C 的距离 | 处理后(B 的新距离) | 新下一跳 |
|---|---|---|---|
| N2 | 1 | 1 + 1 = 2 | C |
| N3 | 8 | 8 + 1 = 9 | C |
| N6 | 4 | 4 + 1 = 5 | C |
| N8 | 3 | 3 + 1 = 4 | C |
| N9 | 5 | 5 + 1 = 6 | C |
3. 逐网络判断更新结果
| 目的网络 | 分析过程 | 更新后距离 | 更新后下一跳 |
|---|---|---|---|
| N1 | C 未提供 N1 的路由,B 原有路由(距离 7,下一跳 A)无替代选项,保持不变。 | 7 | A |
| N2 | 原有距离 2(下一跳 C),新距离 2(下一跳 C),距离相等,保持不变。 | 2 | C |
| N3 | B 原有无 N3 的路由,根据 C 的信息新增,距离 9,下一跳 C。 | 9 | C |
| N6 | 原有距离 8(下一跳 F),新距离 5(下一跳 C),5<8,更新为新路由。 | 5 | C |
| N8 | 原有距离 4(下一跳 E),新距离 4(下一跳 C),距离相等,保持原有路由。 | 4 | E |
| N9 | 原有距离 4(下一跳 F),新距离 6(下一跳 C),6>4,保持原有路由。 | 4 | F |
B 更新后的最终路由表
| 目的网络 | 距离 | 下一跳 |
|---|---|---|
| N1 | 7 | A |
| N2 | 2 | C |
| N3 | 9 | C |
| N6 | 5 | C |
| N8 | 4 | E |
| N9 | 4 | F |
2.子网划分的(子网掩码、前缀长度、网络地址、地址空间和范围)

1. 计算网络前缀(CIDR 表示法:a.b.c.d/x)
网络前缀的关键是确定前缀长度 x,即子网掩码中 “1” 的总位数。
- 子网掩码
255.255.255.224转换为二进制:前 3 个字节255对应11111111,共 24 个 “1”;第 4 个字节224对应11100000,共 3 个 “1”。 - 总前缀长度
x = 24 + 3 = 27。 - 计算子网网络地址:将 IP 地址与子网掩码做 “与运算”。
- IP 地址第 4 字节
68(二进制01000100)与子网掩码第 4 字节224(11100000)“与运算”,结果为01000000(即十进制64)。
- IP 地址第 4 字节
- 最终网络前缀为:140.252.20.64/27。
2. 计算子网地址空间大小
地址空间大小是子网可容纳的总地址数,公式为2^(32 - x)(32 是 IPv4 地址总位数,x 是前缀长度)。
- 代入
x=27,得2^(32-27) = 2^5 = 32。 - 结论:该子网的地址空间大小为 32(包含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
3. 计算子网地址范围(含特殊地址)
地址范围从 “网络地址” 开始,到 “广播地址” 结束,其中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为特殊地址,不可分配给主机。
- 网络地址:即前面计算的
140.252.20.64(主机位全 0)。 - 广播地址:将网络地址的 “主机位”(前缀后剩余的 5 位)全部设为 1。
- 网络地址第 4 字节
64(二进制01000000),主机位 5 位全 1 后为01011111(十进制95)。 - 广播地址为
140.252.20.95。
- 网络地址第 4 字节
- 地址范围:140.252.20.64 ~ 140.252.20.95。
3.子网划分:地址分配、路由表配置

一、地址分配
基于地址块 108.112.1.0/24,每个 LAN 需 120 台主机,选 /25 子网,因 2^n - 2 ≥ 120 +1
120 + 1的 1 是其对应的接口也需要一个
LAN1 子网:
108.112.1.0/25- 网络地址:
108.112.1.0,广播地址:108.112.1.127 - R2 接口 1 地址(最小可用):
108.112.1.1
- 网络地址:
LAN2 子网:
108.112.1.128/25- 网络地址:
108.112.1.128,广播地址:108.112.1.255 - R2 接口 2 地址(最小可用):
108.112.1.129
- 网络地址:
二、R2 路由表配置(直连路由 + 默认路由)
| 目的地址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 | 说明 |
|---|---|---|---|
108.112.1.0 | 255.255.255.128 | 接口 1(直连) | 通往 LAN1 |
108.112.1.128 | 255.255.255.128 | 接口 2(直连) | 通往 LAN2 |
0.0.0.0 | 0.0.0.0 | 192.168.10.1 | 默认路由到 Internet |
三、R1 路由表新增项(静态路由指向 R2)
| 目的地址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 | 说明 |
|---|---|---|---|
108.112.1.0 | 255.255.255.0 | 192.168.10.2 | 通往单位网络 |
核心逻辑:
- 子网划分:通过
/25满足主机数,将108.112.1.0/24拆分为两个/25子网。 - 路由配置:R2 对直连子网用接口路由,Internet 走默认路由;R1 需添加到单位网络的静态路由,下一跳指向 R2。
4.子网划分:判断PING通/是否同属一子网

(1)互通性分析
- 规则:同一子网(IP 与掩码运算得相同网络地址)的主机,在二层交换机下可直接通信;不同子网因无路由器,无法通信。
- 计算各主机网络地址(IP & 255.255.255.240):
- A:
192.168.75.18 & 240 = 16→ 子网16/28(地址范围16~31) - B:
146 & 240 = 144→ 子网144/28(144~159) - C:
158 & 240 = 144→ 同 B 的子网 - D:
161 & 240 = 160→ 子网160/28(160~175) - E:
173 & 240 = 160→ 同 D 的子网
- A:
- 结论:不能全部互通;B 与 C 互通,D 与 E 互通(同子网),A 所在子网无其他主机,无法与任何主机互通。
(2)主机 D 的网络地址
- 计算:
192.168.75.161 & 255.255.255.240 = 192.168.75.160 - 答案:
192.168.75.160
(3)主机 F 的 IP 范围(与 A 同子网,即 16/28)
- 子网
16/28地址范围:192.168.75.16(网络)~192.168.75.31(广播),可用主机地址为17~30(排除 A 的18)。 - 答案:
192.168.75.17 ~ 192.168.75.30
(4)新主机 192.168.75.164/26 的通信分析
- 新主机子网:掩码
/26(255.255.255.192),网络128/26,地址范围128~191。 - PING 可达性:B(146)、C(158)、D(161)、E(173)的 IP 均在
128~191内,新主机判断为同子网,通过 ARP 解析 MAC 后可 PING 通;A(18)不在该范围,且无路由器,无法 PING 通。 - ICMP 接收:B、C、D、E 的 IP 是目标,会处理 ICMP 报文(同一广播域,ARP 可触达);A 收不到(新主机不发送其 IP 的 ARP 请求)。
- 答案:能 PING 通 B、C、D、E;B、C、D、E 能收到 ICMP 报文。
最终答案总结
- 不能全部互通;B 与 C、D 与 E 互相能 PING 通(同子网)。
- 主机 D 的网络地址:192.168.75.160
- F 的 IP 范围192.168.75.17 ~ 192.168.75.30
- 能 PING 通 B、C、D、E;B、C、D、E 能收到 ICMP 报文。
5.RIP 协议的路由更新规则

1. 规则回顾
- 若下一跳 是发送方,无论新距离变大 / 变小 / 不变,都必须更新(同步邻居路由状态,避免环路)。
- 若下一跳非发送方,仅当 新距离(邻居距离 + 1) < 原距离 时更新。
2. 逐条目分析(发送方为 R1)
| 目的网络 | 原距离 | 原下一跳 | R1 宣告距离 | 新距离(R1 距离 + 1) | 更新判断 & 结果 |
|---|---|---|---|---|---|
| A | 6 | R1 | 6 | 7 | 下一跳是 R1,必更新 → 距离 7,下一跳 R1 |
| B | 4 | R3 | 9 | 10 | 下一跳非 R1,10>4 → 不更新,保留原路由 |
| C | 无 | - | 6 | 7 | 新增 → 距离 7,下一跳 R1 |
| F | 5 | R6 | 3 | 4 | 下一跳非 R1,4<5 → 更新 → 距离 4,下一跳 R1 |
| H | 9 | R5 | 9 | 10 | 下一跳非 R1,10>9 → 不更新 |
| I | 3 | R6 | 2 | 3 | 下一跳非 R1,3=3 → 不更新(距离相等,保留原路由) |
3. 最终更新后路由表
| 目的网络 | 距离 | 下一跳 | 原因 |
|---|---|---|---|
| A | 7 | R1 | 下一跳是 R1,必同步更新 |
| B | 4 | R3 | 新距离更大,保留原路由 |
| C | 7 | R1 | 新增路由(R1 提供) |
| F | 4 | R1 | 新距离更优(4<5) |
| H | 9 | R5 | 新距离更大,保留原路由 |
| I | 3 | R6 | 距离相等,且下一跳非 R1 |
6.路由表计算题

(1)下一跳选择:
下一跳为 A。解释:路由选择遵循 最长前缀匹配 原则。
方法1:用 掩码 分别与之进行 相与 运算
例子:

在本题中

方法2:
- 目的地址
142.150.71.132与各前缀匹配:142.150.71.128/28:范围142.150.71.128~143(128+15=143),132在此范围内。142.150.71.128/30:范围128~131(128+3=131),132不匹配。/16、/23前缀更短,优先级低。故最长匹配为/28,下一跳选 A。
(2)新增路由表项:
142.150.64.16/28 下一跳 A。推导:
- 目的地址
142.150.64.25与掩码/28(255.255.255.240)做 “与运算”,得网络地址142.150.64.16(25 & 240 = 16)。 - 该前缀
/28比现有142.150.64.0/23(下一跳 D)更具体,确保64.25优先匹配此路由,不影响其他地址。
(3)新增默认路由:
0.0.0.0/0 下一跳 E。解释:0.0.0.0/0 是 默认路由,匹配所有未被其他路由表项覆盖的目的地址。
(4)子网划分(142.150.64.0/23 划分为 4 个等长子网):
要理解 142.150.64.0/23 划分为 4 个等长子网 的计算,
核心是 “确定块大小→拆分地址范围→标记网络 / 广播地址”,步骤如下:
1、原网络基础分析
- 原网络:
142.150.64.0/23 - 掩码:
255.255.254.0(23 位网络位,9 位主机位) - 地址范围:
142.150.64.0 ~ 142.150.65.255 - (共 2^9=512个地址,因第 3 字节可取 64、65,覆盖连续 512 地址)
2、划分 4 个子网的关键逻辑
子网数量与块大小:
- 4 个子网 →2^2=4,需借 2 位主机位给网络位(网络位从 23→25,掩码
/25,即255.255.255.128)。 - 每个子网的 块大小:512 ÷ 4 = 128(即 2^7,剩余 7 位主机位)。
- 4 个子网 →2^2=4,需借 2 位主机位给网络位(网络位从 23→25,掩码
按块大小拆分地址范围:
- 以 128 为步长,将原 512 地址切分为 4 段:
- 第 1 段:
64.0 ~ 64.127(块 1) - 第 2 段:
64.128 ~ 64.255(块 2) - 第 3 段:
65.0 ~ 65.127(块 3) - 第 4 段:
65.128 ~ 65.255(块 4)
- 第 1 段:
- 以 128 为步长,将原 512 地址切分为 4 段:
3、每个子网的详细计算
1. 子网 1:142.150.64.0/25
- 网络地址:
64.0(主机位全 0) - 广播地址:
64.127(主机位全 1) - 可用地址:
64.1 ~ 64.126(排除网络和广播地址)
2. 子网 2:142.150.64.128/25
- 网络地址:
64.128(主机位全 0) - 广播地址:
64.255(主机位全 1) - 可用地址:
64.129 ~ 64.254(排除网络和广播地址)
3. 子网 3:142.150.65.0/25
- 网络地址:
65.0(主机位全 0) - 广播地址:
65.127(主机位全 1) - 可用地址:
65.1 ~ 65.126(排除网络和广播地址)
4. 子网 4:142.150.65.128/25
- 网络地址:
65.128(主机位全 0) - 广播地址:
65.255(主机位全 1) - 可用地址:
65.129 ~ 65.254(排除网络和广播地址)
核心公式总结
- 块大小 = 原地址数 ÷ 子网数 = \(2^{\text{原主机位}} ÷ 2^n = 2^{\text{原主机位}-n}\)(n 为借位的主机位数,此处 \(n=2\),原主机位 = 9,故 \(2^{9-2}=128\))。
- 子网范围:从原网络起始地址开始,以 “块大小” 为步长依次划分,每个子网的网络地址是 “块起始地址”,广播地址是 “块起始地址 + 块大小 - 1”。
通过 “借位→算块→切分” 三步,即可快速推导子网范围,核心是理解 掩码长度与块大小的对应关系(掩码越长,块越小,子网越多)。
- 子网掩码:需划分 4 个子网,借 2 位(
2²=4),新前缀为/23+2=25,对应掩码255.255.255.128。 - 子网及地址范围:

n 为借位的主机位数,此处 n=2,原主机位 = 9,故 2^{9-2}=128
7.子网划分:地址分配和路由配置

1. 地址块分配(CIDR)
- LAN₁(500 台):需主机位 9 位(
2⁹-2≥500),网络位 23,
即 202.180.56.0/23(范围:202.180.56.0~202.180.57.255)。
- LAN₂(250 台):需主机位 8 位(
2⁸-2≥250),网络位 24,
即 202.180.58.0/24(范围:202.180.58.0~202.180.58.255)。
- LAN₃(120 台):需主机位 7 位(
2⁷-2≥120),网络位 25,
即 202.180.59.0/25(范围:202.180.59.0~202.180.59.127)。
- LAN₄(120 台):同 LAN₃,
即 202.180.59.128/25(范围:202.180.59.128~202.180.59.255)。
2. 路由器 IP 分配(网段最大可用地址)
- R₁接口 1(连 LAN₁):
202.180.57.254(LAN₁网段最后一个可用地址,广播57.255)。 - R₁接口 2(连 LAN₂):
202.180.58.254(LAN₂网段最后一个可用地址,广播58.255)。 - R₂接口 3(连 LAN₂):
202.180.58.253(LAN₂网段,与 R₁接口 2 同网段,相邻地址)。 - R₂接口 1(连 LAN₃):
202.180.59.126(LAN₃网段最后一个可用地址,广播59.127)。 - R₂接口 2(连 LAN₄):
202.180.59.254(LAN₄网段最后一个可用地址,广播59.255)。
3. 静态路由表(聚合优化)
R₁路由表:
| 目的网络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 | 说明 |
|---|---|---|---|
202.180.56.0/23 | 255.255.254.0 | 直连(接口 1) | LAN₁ |
202.180.58.0/24 | 255.255.255.0 | 直连(接口 2) | LAN₂ |
202.180.59.0/24 | 255.255.255.0 | 202.180.58.253 | 聚合 LAN₃、LAN₄ |
R₂路由表:
| 目的网络 | 子网掩码 | 下一跳 | 说明 |
|---|---|---|---|
202.180.58.0/24 | 255.255.255.0 | 直连(接口 3) | LAN₂ |
202.180.59.0/25 | 255.255.255.128 | 直连(接口 1) | LAN₃ |
202.180.59.128/25 | 255.255.255.128 | 直连(接口 2) | LAN₄ |
202.180.56.0/23 | 255.255.254.0 | 202.180.58.254 | LAN₁ |
核心逻辑:
- 子网划分:按主机数推导网络位,优先分配大网段(LAN₁需 / 23,占 56.0~57.255;LAN₂占 58.0/24;剩余 59.0/24 划分为两个 / 25 给 LAN₃、LAN₄)。
- 路由器地址:取网段最大可用地址(广播地址 - 1),保证唯一性。
- 路由聚合:LAN₃、LAN₄同属 59.0/24,R₁侧聚合为
59.0/24;R₂侧直连保留细分,确保精确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