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加速器”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由技术前沿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务院部署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人工智能列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在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信号,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与产业、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务实阶段。
新质生产力: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
要理解人工智能作为“第一加速器”的作用,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体现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性与质优性。它不仅仅代表数量的扩张,而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人工智能:为何能成为“第一加速器”
在众多科技当中,为什么人工智能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答案在于其通用技术属性和全行业渗透力。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能力之一。通过促进模型、算力、数据 的协同进步,人工智能加快了传统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的新范式正在深刻改变软硬件系统结构,重塑智能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能推动生产要素的深度优化。例如:同样的一片农田,安装感知与监测设备后即可成为可直播、可溯源的“数字农场”;同样的一位教师,依托在线智慧课堂可以面向数万名学生授课,实现教育资源的倍增释放。
顶层设计:“十五五”人工智能发展蓝图
在“十五五”时期,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系统化顶层设计与全链条部署的新阶段。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提出,将在四大方面持续发力:
加强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算法、高端算力芯片。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广泛赋能科研、产业、民生、文化等领域。
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确保 AI 向善发展。
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与技术协同。
这一布局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从场景应用导向升级为技术攻坚与体系化部署并行的新阶段,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深度融合:AI赋能千行百业,道可云方案落地见效
人工智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其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就是推动这一融合的抓手与平台。
在制造业、金融业、文旅、政务服务等领域,人工智能已经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生产力引擎”。近年来,部分企业通过将智能化能力嵌入业务链条,实现了降本、提效、优质服务多重目标。
以人工智能+文旅为例,获工信部推荐的道可云公司推出了文旅AI元宇宙方案。文旅景区可依托道可云的元宇宙平台,打造虚拟导览与AI讲解员,实现远程沉浸式旅游体验并带动线下流量转化;“AI+AR”智能导览系统,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AR实景识别与交互、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为景区开发出更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智慧导览新生态。只需打开手机或智能眼镜,让“AI+AR”随时为游客提供精准推荐和生动解读。
生态构建:创新体系与治理框架并行
推动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加速器”,不仅需要技术落地,还应构建包括创新体系、人才支撑、治理框架在内的完整生态。
“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把这三者拧成一股绳,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提供长效支撑。同时,还要健全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保障人工智能健康、有序、普惠发展。
这样的制度保障与企业创新机制相结合,将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与技术能力后盾。
随着“十五五”规划序幕拉开,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单一技术,而是正逐渐成为如电力般的基础能力,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未来五年,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深入开展,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加速器”,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