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综述:探索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体:定义、方法与前景
论文地址:EXPLORING LARGE LANGUAGE MODEL BASED INTELLIGENT AGENTS: DEFINITIONS, METHODS, AND PROSPECTS
1. 概括
该综述聚焦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智能体,将其视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在路径,系统梳理了单智能体与多智能体系统的定义、研究框架及核心组件(如规划、记忆、反思、工具使用、环境交互),对比了LLM-based智能体与强化学习(RL)智能体的优劣,阐述了多智能体系统中角色协作、消息传递及通信效率提升策略,介绍了主流数据集与基准测试,详细探讨了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LLM固有约束、动态扩展、安全信任等挑战,并展望了持续学习、多模态融合等发展趋势。
2. 思维导图

3. 详细总结
一、研究背景与智能体基础
智能体定义与定位
智能体是能从环境中感知信息并执行动作的实体,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AGI) 的潜在路径,核心特征包括自主性(独立决策)、感知能力(传感器采集信息)、决策能力(基于感知选动作)、动作能力(改变环境状态)。智能体分类
根据功能与决策逻辑,智能体分为5类:简单反射型(基于当前感知直接反应)
基于模型反射型(结合环境模型决策)
目标导向型(以达成目标为核心)
效用导向型(追求效用最大化)
学习型(通过经验改进行为):RL-based智能体与LLM-based智能体均属于此类。
LLM-based智能体的兴起
RL-based智能体局限:训练时间长(需大量环境探索)、样本效率低(高计算成本)、稳定性差(高维函数逼近易振荡)、泛化性弱(仅适配特定任务)。
LLM的优势与不足:擅长自然语言处理(推理、问答、编程),但存在上下文长度约束(易忽略中间文本)、知识更新慢(训练迭代耗资源)、无法直接用工具的问题。
LLM-based智能体优势:① 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储备(覆盖常识与领域知识);② 零样本/少样本学习(新任务需少量样本);③ 自然的人机交互(自然语言接口)。
二、LLM-based智能体系统框架
(一)单智能体系统

核心组件(五要素模型 (V=(L, O, M, A, R)))
组件 | 定义与功能 | 关键技术/示例 |
|---|---|---|
LLM(L) | 认知核心,负责任务规划与决策,基于观察、记忆、奖励信息工作 | 动态调整温度参数,无需额外训练 |
目标(O) | 智能体需达成的终端状态,需基于目标进行任务分解 | 代码生成、游戏探索等具体任务目标 |
记忆(M) | 存储信息与当前状态,记录动作后的环境反馈与奖励 | 短期记忆(对话历史)、长期记忆(知识图谱) |
动作(A) | 智能体可执行的操作,包括使用工具、开发新工具、传递消息 | 调用API、使用计算器、控制机器人臂 |
反思(R) | 评估前序动作与环境反馈,整合记忆与LLM优化后续动作 | ReAct(交互推理+动作)、Reflexion(自我反思) |
外部组件
工具:智能体可调用的外部工具,如计算器、SQL执行器、代码解释器、机器人臂等,典型案例包括ToolFormer(LLM自主选工具)、HuggingGPT(集成多AI模型工具)。
环境:智能体交互的场景,分为5类:
环境类型 | 交互方式 | 典型案例 |
|---|---|---|
计算机环境 | 网页爬取、API调用、网页搜索、数据库查询 | WebGPT(搜索辅助问答)、SheetCopilot(表格交互) |
游戏环境 | 角色控制、环境交互、状态感知 | Voyager(Minecraft探索)、DECKARD(任务设计) |
代码环境 | 代码生成、调试、评估 | GPT-Engineer(生成代码库)、MetaGPT(协作编程) |
现实环境 | 数据采集(传感器)、设备控制(执行器)、人机交互 | TaPA(实体任务规划)、Di Palo等(机器人操作) |
仿真环境 | 模型操控、数据分析、优化 | TrafficGPT(交通仿真)、AucArena(拍卖仿真) |
核心能力实现
上下文学习:ReAct(交替生成推理与动作)、Reflexion(计算启发式判断环境重置)。
监督学习:CoH(基于反馈的序列优化)、Process Supervision(过程监督优于结果监督)。
强化学习:Retroformer(从回顾模型学习)、REMEMBER(强化学习+经验记忆更新)。
短期记忆:依赖LLM上下文窗口,存储当前任务相关信息(如ChatDev的对话历史)。
长期记忆:通过外部存储扩展,如知识图谱(存储实体关系)、向量数据库(高效检索)、MemGPT(管理多记忆层级)。
记忆检索:基于检索增强生成(RAG),结合外部知识库提升输出可靠性(如LaGR-SEQ的样本高效查询)。
上下文学习(ICL):如Chain of Thought(CoT)(拆解复杂任务)、Tree of Thought(ToT)(树状思维探索)、Self-consistency(多推理路径投票)。
外部方法:如LLM+P(结合经典规划器与PDDL语言)、LLM-DP(LLM+符号规划器解决实体任务)。
多阶段方法:如SwiftSage(快速直觉思考+审慎思考)、DECKARD(Dreaming分解子目标+Awake验证策略)。
规划能力:将目标分解为动作序列,方法分为三类:
记忆能力:
反思能力:通过评估与反馈优化行为,方法包括:
(二)多智能体系统(MAS)
核心特征与分类
多智能体系统由多个交互的智能体组成,擅长跨领域复杂任务,关键分类维度包括:角色关系:协作型(如Generative Agents模拟人类协作)、竞争型(如Liang等的多智能体辩论)、混合型(如Werewolf游戏中的合作与背叛)、层级型(如AutoGen的任务分解)。
规划类型:
规划类型 | 定义 | 优势 | 不足 |
|---|---|---|---|
集中规划分散执行(CPDE) | 中央LLM负责规划,各智能体独立执行 | 全局优化,协调高效 | 计算复杂,单点故障风险高 |
分散规划分散执行(DPDE) | 各智能体独立规划,通过通信 | 鲁棒性强,适应动态环境 | 难达全局最优,通信开销大 |
通信机制与效率提升
信息交换方式:无通信(仅依赖本地信息)、有通信(消息传递)、共享内存(中央知识库如MetaGPT的全局内存池、共享参数)。
通信效率提升策略:
设计通信协议:定义消息语义、语法(如KQML、FIPA-ACL)、交互协议(对话结构)。
引入中介模型:判断智能体交互必要性,减少冗余通信(如Hu等的成本优化交互)。
抑制LLM无效输出:如CoVe(生成验证问题修正输出)、合成数据微调减少谄媚输出。
三、性能评估
(一)关键数据集
数据集名称 | 领域 | 核心内容与规模 |
|---|---|---|
HotpotQA | NLP | 多跳问答,含11.4万训练样本、7千开发样本、3千测试样本 |
CAMEL | 社会/代码 | 社会对话:50个助手角色+50个用户角色+10个任务=2.5万对话;代码对话:20种语言+50个领域=5万对话 |
APPS | 编程 | 1万道编程题,覆盖不同难度 |
HumanEval | 编程 | 164道原创编程题,评估语言理解与算法能力 |
ToolBench | 工具使用 | 1.6万+真实RESTful API,含单工具与多工具场景 |
MITCOURSE ES | 数学 | 7门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每门25道题 |
(二)主流基准测试
ToolBench:工具使用评估,覆盖49类API场景。
AgentSims:开源评估平台,模拟虚拟城镇等场景,测试规划与决策能力。
AgentBench:综合评估智能体基础能力,包括工具使用、记忆、推理等。
SmartPlay:6类游戏场景,20种评估配置,测试环境适应能力。
MLAgentBench:机器学习任务基准,支持文件读写、代码执行等操作。
四、应用前景
(一)自然科学
数学:Math Agents探索数学问题、LeanDojo辅助定理证明、ToRA结合工具解决复杂数学问题。
化学与材料:Coscientist自主设计化学实验、ChatMOF预测生成MOF、ChemCrow访问化学数据库加速研究。
生物学:BioPlanner评估生物实验规划、OceanGPT生成海洋科学数据、模拟生态系统与分子机制。
气候科学:Kraus等用LLM提取ClimateWatch排放数据、模拟气候系统预测大气现象。
(二)通用自主智能体
通用任务助手:HuggingGPT(集成多AI模型)、AutoGPT(自动分解目标)、BabyAGI(任务生成与存储)。
工作/研究助手:GPT Researcher(生成研究报告)、Boiko等的智能体自主设计科学实验、MemWalker(长文本阅读交互)。
(三)社会科学与工程系统
领域 | 典型应用 |
|---|---|
经济学与金融 | Horton对比LLM与人类经济行为、TradingGPT的分层记忆提升交易决策、AucArena模拟拍卖 |
教育学 | AgentVerse模拟NLP课堂、CGMI模拟师生交互、Math Agents转换数学公式格式 |
机器人系统 | TaPA的实体任务规划、ProAgent的协作推理、RoCo的多机器人协作 |
医疗系统 | Williams等的流行病建模、AI-SCI评估临床任务能力、模拟药物发现与优化 |
五、发展趋势与挑战
趋势
标准化评估:建立基础能力(如推理、工具使用)与领域能力(如法律、医疗)的统一基准。
持续进化:实现持续学习(无灾难性遗忘)、自我评估与动态目标调整、环境适应性提升。
多模态融合:结合图像、语音等多模态信息,如GPT-4V、PALM-E的多模态任务处理。
挑战
LLM固有约束:上下文长度有限、知识更新延迟、易产生幻觉。
动态扩展:系统需自适应调整规模与资源分配(如LLM级联降低成本)。
安全与信任:合理分配权限、测试可靠性(如ToolEmu模拟工具执行评估风险)。
关于我们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本文核心主题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 AI 和大模型领域更新迭代极快,单篇文章的内容很难覆盖所有细节,只能算是入门铺垫。
我平时会在【小灰熊大模型】这个公・Z・号里,系统整理 AI 大模型相关的实用资料,比如最新模型技术白皮书、实战调参手册、行业落地案例合集,还会每周更新 AI 前沿动态速递。
里面沉淀的干货具体包括:
-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图,帮新手少走弯路
- 大模型方向必读书籍 PDF 版,方便随时查阅
- 大模型面试题库,覆盖常见考点和高频问题
- 大模型项目源码,可直接参考实操
- 超详细海量大模型 LLM 实战项目,从 0 到 1 带练
- Langchain/RAG/Agent 学习教程,聚焦热门技术方向
- LLM 大模型系统 0 到 1 入门学习教程,适合零基础
- 吴恩达最新大模型视频 + 课件,同步前沿课程内容
一直以来,我都在专注分享 AI 与大模型领域的干货 —— 从基础原理拆解到进阶实战教程,从开源工具测评到商业落地思考,每一篇内容都尽量打磨得细致实用,希望能帮大家快速跟上技术浪潮。
如果需要上述资料,关注后在GZH后台回复关键词【大模型福利】就能获取,后续也会持续更新更多针对性资源,一起在 AI 领域慢慢深耕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