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YOLOv5《第一篇》
目录
一、让模型 “看” 到照片:图像加载的门道
二、给照片 “贴标签”:让模型知道 “谁戴了口罩”
三、让数据 “抗造”:给模型搞点 “模拟实战”
四、偷偷加速:数据加载的 “懒办法”
五、结语
给 YOLOv5 喂数据的学问:从照片到训练,口罩检测的数据准备术
训练一个能精准识别口罩的 YOLOv5 模型,最开始的坎不是复杂的网络结构,而是怎么把一堆照片变成模型能 “看懂” 的训练材料。最近琢磨了数据处理的整个流程,才发现这里面藏着不少让模型学得更好的小细节,今天就聊聊怎么给模型 “喂好料”。
一、让模型 “看” 到照片:图像加载的门道
电脑读照片和我们不一样 —— 我们看一张口罩照片,一眼能分清人脸和口罩,但电脑需要把图像变成一堆数字矩阵。这个 “翻译” 过程,藏着两个关键步骤:
-
统一照片的 “身材”收集到的照片大小五花八门:有的是竖屏自拍,有的是横屏监控截图。直接丢给模型会让它 confusion,所以得先把照片调整成统一尺寸。但直接拉伸容易变形,就像把正方形照片硬拉成长方形会失真。实际操作时,会用一种叫 “letterbox” 的方法:先按比例缩小照片,让最长边符合模型要求的尺寸(比如 640 像素),剩下的空白用灰色填充。这样既保证了照片不变形,又能让模型每次接收的输入大小一致,就像给所有照片加了个标准相框。
-
处理 “调皮” 的照片有些照片会因为拍摄角度存成旋转状态(比如手机横拍的照片被误存为竖屏),这时候得读取照片的元数据(EXIF 信息),自动把旋转的照片正过来。不然模型可能会把 “躺着” 的人脸当成特殊姿势,学歪了可就麻烦了。
二、给照片 “贴标签”:让模型知道 “谁戴了口罩”
光有照片不够,得明确告诉模型 “哪里是人脸”“戴没戴口罩”。这些标注信息就像给模型的 “参考答案”,但标注可不是随便画个框就行:
-
标签的格式密码每个标签文件里藏着几列数字,比如 “0 0.5 0.3 0.2 0.4”。乍看像乱码,其实大有讲究:第一个数字 “0” 代表 “戴了口罩”(如果是 “1” 可能代表 “没戴”),后面四个数字是人脸框的位置 —— 但不是具体像素坐标,而是相对于照片宽高的比例(0-1 之间)。这么做是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照片,不管照片放大还是缩小,比例坐标都能准确定位人脸,就像用百分比描述位置,比具体厘米数更灵活。
-
标签的 “质量检测”标注难免出错:比如框画歪了、比例超过 1(超出照片范围),甚至重复标注。这时候得有一套 “质检” 机制:自动检查标签是否完整、坐标是否合理,把有问题的标注挑出来,避免模型学错东西。就像老师批改作业前,先确保练习题本身没印错。
三、让数据 “抗造”:给模型搞点 “模拟实战”
现实中的场景千奇百怪:阴天的照片偏暗、有人低头戴口罩、照片有点模糊…… 如果只给模型看 “标准照”,它遇到这些情况就会 “懵圈”。所以得给数据做些 “增强”,逼着模型适应各种情况:
-
拼图游戏:Mosaic 增强把 4 张不同的照片拼成一张大图,人脸可能出现在角落,也可能被其他照片的内容部分遮挡。这样训练出来的模型,不会因为人脸位置奇怪就认不出,就像我们看惯了拼贴画,再看单独的照片反而更敏锐。
-
光影魔术:颜色和角度变换随机调亮或调暗照片(改变亮度)、让颜色偏暖或偏冷(改变色调),甚至给照片做轻微旋转、缩放或平移。比如把一张戴口罩的照片旋转 10 度,再稍微放大,模型还能认出来,才说明它真的 “理解” 了口罩的样子,而不是死记硬背。
-
小心 “过度整容”增强也不能太离谱:如果把照片转得面目全非,或者颜色变得完全不像真实场景,模型反而会学歪。所以每次增强都有个 “度”—— 比如旋转不超过 10 度,缩放不超过原大小的 20%,就像给学生练难题,但不会超纲。
四、偷偷加速:数据加载的 “懒办法”
处理大量照片时,每次训练都重新读一遍会很慢。可以用 “缓存” 机制:第一次加载照片时,把处理好的图像和标签存在内存里,下次直接调用,省去重复劳动。就像把常用的资料复印一份放在手边,不用每次都去档案室翻。
五、结语
原来让 YOLOv5 学会识别口罩,不是把照片丢进去就行。从统一尺寸到标签校准,从数据增强到缓存加速,每一步都是在给模型 “打基础”。就像教孩子认识东西,得先把教具准备好、场景模拟全,他才能学得又快又扎实。下次再看模型精准框出 “戴口罩” 的标签时,或许就能想起:这背后,是无数张照片被精心处理的痕迹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