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操作系统】408操作系统核心考点精讲:宏内核、微内核与外核架构全解析​

体系结构

  • 导读
  • 一、内核
    • 1.1 定义
    • 1.2 内核程序
  • 二、宏内核
    • 2.1 定义
    • 2.2 优点
    • 2.3 缺点
  • 三、微内核
    • 3.1 定义
    • 3.2 基本功能
    • 3.3 特点
      • 3.3.1 优势
      • 3.3.2 不足
  • 四、外核
  • 结语

系统概述

导读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啦!!!

在操作系统数十年的演进历程中,​​模块化设计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成为提升系统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与可靠性的关键技术路径

通过将复杂功能拆分为独立的模块,并定义清晰的接口规范,操作系统内核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多样化的硬件平台与应用场景需求

模块化的不同实践路径

  • ​​宏内核架构​​采用高度集成的设计理念,将核心功能模块紧密耦合在内核态运行

  • ​​微内核架构​​遵循“机制与策略分离”原则,仅保留最基本功能在内核,其余服务运行于用户态

  • ​​外核架构​​进一步创新,通过硬件资源划分的方式,为应用提供更直接的资源访问能力

内核架构的技术权衡

每种架构都在​​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维度上做出了不同的权衡抉择,形成了各自的设计哲学与适用场景。理解这些架构背后的技术逻辑与演进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操作系统的底层原理,更能为实际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各种内核架构的设计精髓与技术特点…​

一、内核

1.1 定义

内核是计算机配置的底层软件,也是操作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内核管理者系统的各种资源,可视为连接应用程序和硬件的一座桥梁。

1.2 内核程序

在操作系统中,我们可以将其按照功能划分成两部分:内核功能与非内核功能。

  • 内核功能:时钟管理、中断处理、原语、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
  • 非内核功能:图形用户界面 (GUI)、命令行解释器 (Shell)、编译器、浏览器、系统工具集等功能

实现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的程序就是内核程序,而这些程序就位于操作系统的内核中。当我们要运行这些内核程序时,就需要CPU处于内核态。

按照操作系统的内核架构,我们又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宏内核和微内核。

二、宏内核

2.1 定义

宏内核,也称单内核大内核,是指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都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运行在内核态,从而为用户程序提供高性能的系统服务。

内核态
用户态
进程管理
存储管理
设备管理
时钟管理
中断处理
原语
应用程序

上图所示的就是宏内核,当用户在申请内核程序的服务请求时,CPU 就会从用户态切换为内核态,然后运行相应的内核程序;

2.2 优点

在宏内核中,通常也会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即按照功能将其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规定好的模块接口进行通信。

因为各管理模块之间共享信息,能有效利用相互之间的有效特性,所以具有无可比拟的性能优势

2.3 缺点

  • ​​稳定性和可靠性挑战​​

宏内核像一个将所有功能打包在一起的精密仪器。其核心问题是​​缺乏强隔离​​。所有核心模块(如文件系统、设备驱动)都运行在同一个高特权级的内核空间。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模块,尤其是第三方设备驱动中出现的一个小错误(如访问了非法内存地址),都可能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导致整个内核崩溃,进而引发系统宕机(例如常见的“蓝屏”或“内核恐慌”)。正所谓“一崩全崩”。

  • ​​安全风险较高​​

在安全性上,宏内核的弱点同样源于其“高度集成”的设计。因为所有核心功能都运行在拥有最高权限的​​内核态​​,这实质上创造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攻击面​​。

如果一个组件(比如一个有漏洞的网卡驱动)被攻破,攻击者就可能利用这个跳板在内核中为所欲为,控制整个系统。

  • ​​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受限

从开发和维护的角度看,宏内核巨大的代码量和紧密的​​耦合性​​带来了很大挑战。

想要修改、添加一个新功能,或者更新一个设备驱动,往往需要重新​​编译整个内核​​,甚至需要重启系统才能生效,这在许多要求高可用的场景下是难以接受的。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使得系统难以裁剪和定制。而微内核的模块化设计允许服务独立更新、替换甚至重启,扩展性要好得多。

  • 性能的“双刃剑”​​

宏内核的高性能(模块间通过高效的函数调用通信)某种程度上正是以牺牲上述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设计上的权衡。

  • 移植性不佳​​

由于宏内核通常与硬件紧密耦合,将其移植到新的硬件架构上工作量巨大。

三、微内核

随着体系结构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发展,需要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复杂,操作系统设计规模急剧增长,操作系统也面临着“软件危机”困境。

这就好比一个人,随着脂肪的堆积,身材也逐渐变得臃肿,导致了自身的活动愈发困难。为了给操作系统“减脂”,让其保持完美身材,于是便出现了微内核技术

3.1 定义

微内核构架,是指将内核中最基本的功能保留在内核,而将那些不需要再内核态执行的功能移到用户态执行,从而降低内核的设计复杂性。那些移出内核的操作系统代码根据分层的原则被划分成若干服务程序,它们的执行相互独立,交互则都借助与微内核进行通信。

微内核结构将操作系统划分为两大部分:微内核和多个服务器。

  • 微内核是指精心设计的、能实现操作系统最基本核心功能的小型内核,通常包括:
    • 与硬件处理紧密相关的部分
    • 一些较基本的功能
    • 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这些部分只是为构建通用操作系统提供一个重要基础,这样就可以确保将内核做得很小。

  • 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都放在微内核外的一组服务器(进程)中实现,如:
    • 用于提供对进程(线程)进行管理的进程(线程)服务器
    • 提供虚拟存储管理功能的虚拟存储器服务器等

它们都是作为进程来实现的,运行在用户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是借助微内核提供的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交互。

在微内核结构中,为了实现高可靠性,只有微内核运行在内核态,其余模块都运行在用户态,一个模块中的错误只会使这个模块崩溃,而不会使整个系统崩溃。

内核
内核态
用户空间
用户态
时钟管理
中断处理
原语
应用程序
进程管理
存储管理
设备管理

如上图所示,在微内核构架中,与硬件处理精密的核心功能(如时钟管理、中断处理、原语……)被保留在内核中,当需要使用这些服务时,CPU 需要从用户态转化为内核态;

而一些非核心功能(如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被转移到了用户空间,并且根据分层的原则被划分为若干服务程序,它们的执行相互独立,交互则借助与微内核进行通信;

在微内核构架中,被移出内核的功能之间在进行通信时,是无法直接通信的,如进程管理要与存储管理进行通信时,它就需要先将 CPU 从用户态转换为内核态,通过一些核心功能,将消息传递到存储管理,在传递的过程中,CPU也会从内核态转换到用户态

用户态
内核态
用户态
存储管理
时钟管理
中断处理
原语
进程管理

3.2 基本功能

微内核机构通常利用“机制与策略分离”的原理来构造 O S OS OS 结构,将机制部分以及与硬件紧密相关的部分放入微内核。微内核通常包含以下功能:

  • 进程(线程)管理:进程(线程)之间的通信功能是微内核 O S OS OS 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进程的切换、进程的调度,以及多处理机之间的同步等功能,都应放入微内核。

  • 低级存储器管理:在微内核中,只配置最基本的低级存储器管理机制,如用于实现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等的页表机制和地址变换机制,这一部分依赖于硬件,因此放入微内核。

  • 中断和陷入处理:微内核 O S OS OS 将与硬件紧密相关的一小部分放入微内核,此时微内核的主要功能是捕获所发送的中断和陷入事件,并进行中断响应处理,在识别中断或陷入的事件后,在发送给相关的服务器来处理,所以中断和陷入处理也应放入微内核。

微内核操作系统将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以及 I / O I/O I/O 管理这些功能一分为二,属于机制的很小一部分放入微内核,而绝大部分放入微内核外的各种服务器实现,大多数服务器都要比微内核大。因此在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时,能将微内核做得很小。

3.3 特点

3.3.1 优势

微内核结构的主要优点有:

  • 扩展性和灵活性:许多功能从内核中分离出来,当要修改某些功能或增加新功能时,只需要在相应的服务器中修改或新增功能,或再增加一个专用的服务器,而无需改动内核代码。

  • 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微内核结构中,为了实现高可靠性,只要微内核运行在内核态,其余模块都运行在用户态,一个模块中的错误只会使这个模块崩溃,而不会使整个系统崩溃。

  • 可移植性:与 C P U CPU CPU I / O I/O I/O 硬件有关的代码均放在内核中,而其他各种服务器均与硬件平台无关,因而将操作系统移植到另一个平台上所需做的修改是比较小的。

  • 分布式计算: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采用消息传递机制,这就使得微内核系统能很好地支持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系统。

3.3.2 不足

微内核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性能问题。因为需要频繁地在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进行切换,操作系统的执行开销偏大。

四、外核

不同于虚拟机克隆真实机器,另一种策略是对资源进行划分,为每个用户分配整个资源的一个子集。

例如:某虚拟机可能得到磁盘的 0 ∼ 1023 0 \sim 1023 01023 盘块,而另一虚拟机得到的磁盘的 1024 ∼ 2047 1024 \sim 2047 10242047 盘块等。

在底层,一种称为外核exokernel)的程序在内核态中运行。它的任务是为虚拟机分配资源,并检查这些资源的使用安全性,以确保没有机器会使用他人的资源。

每个用户的虚拟机可以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但限制只能使用已经申请并且获得分配的那部分资源。

外核机制的优点是减少了资源的映射层。在其他设计中,每个虚拟机系统都认为它拥有完整的磁盘(或其他资源),这样虚拟机监控程序就必须维护一张表格以重映像磁盘地址,有了外核,这个重映射处理就不需要了。

外核只需要记录已分配给各个虚拟机的有关资源即可。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它将多道程序(在外核内)与用户操作系统代码(在用户空间内)加以分离,而且相应的负载并不重,因为外核所做的只是保持多个虚拟机彼此不发生冲突。

结语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通过本文的系统梳理,我们深入探讨了操作系统内核的三种主要架构风格:宏内核微内核外核。每种架构都代表了不同的设计哲学与权衡思路,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独特价值。

核心知识点回顾

  • 宏内核

    • 将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作为紧密联系的整体运行在内核态

    • 通过高效的函数调用实现模块间通信,性能优势突出

    • 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面临挑战

  • 微内核

    • 遵循"机制与策略分离"原则,仅将最基本功能保留在内核态

    • 其他服务以用户态进程形式运行,通过消息传递机制交互

    • 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 进程间通信的开销对性能有一定影响

  • 外核

    • 直接为应用程序提供硬件资源的低级接口

    • 通过库操作系统实现资源抽象,减少映射层

    • 提升定制化能力和性能

    • 特别适合特定领域的高效资源管理需求

架构演进的启示

内核架构的演进体现了操作系统设计在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之间的持续权衡。现代操作系统往往采用混合架构,取长补短:

  • Linux虽是宏内核但融入了模块化设计

  • Windows NT和macOS X的内核融合了微内核与宏内核的特性

未来,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内核架构仍将不断进化

💫 互动与分享

  • 点赞 👍 - 您的认可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 收藏 ⭐ - 方便随时回顾这些重要的基础概念

  • 转发 ✎ - 分享给更多可能需要的朋友

  • 评论 💬 - 欢迎留下您的宝贵意见、疑问或想进一步讨论的话题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关注博主,不错过更多技术干货分享。下一篇我们将深入探讨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机制,敬请期待!

http://www.dtcms.com/a/512086.html

相关文章:

  • EXCEL文本数字如何批量转换为数字
  • Linux 文件权限深度解析:从原理到实战管理
  • SpringMVC 数据校验和BindingResult以及自定义校验注解
  • [明道云专栏·里程碑] 从第一篇到第一百篇:这是一场属于“低代码实战者”的长跑
  • Ubuntu 安装 Harbor
  • 网站屏蔽ip地址河南网站备案系统短信
  • 中科院网站做的好的院所双鸭山网站建设公司
  • Linux配置Samba文件共享并访问Windows文件
  • Cursor配置markdown转Word的MCP工具教程
  • 常见springboot相关注解
  • ◆comfyUI教程◆第2章13节 XL模型专用工作流与refiner精炼
  • PostIn V1.3.1版本发布,新增在线更新程序命令,新增请求体json支持引用变量
  • asp网站作业下载二级建造师报名时间2022年官网
  • 信息平台网站建设微信商城网站方案
  • OpenCV计算机视觉库
  • 区块链的效率引擎:梅克尔树原理解析与应用
  • TF-A CMake构建系统
  • PowerShell下载和安装图解(附安装包,适合新手)
  • 分析网易严选网站开发wordpress类别图标
  • 元服务上架自检
  • 8款企业微信SCRM工具功能对比分析
  • 个人网站建设小江网站建设做网站需要多少钱
  • 蚂蚁集团开源的万亿参数模型Ling-1T和Ring-1T-preview
  • 南宁希噢网站开发工作室wordpress打造官网
  • 区块链的基石:深入解析哈希指针与链表数据结构
  • Windows 系统下使用 Docker 安装 Milvus 向量数据库
  • 【TDengine TSDB】使用DBeaver客户端访问
  • Dockerfile及其部署镜像步骤
  • 建设部网站资质标准昌平电子网站建设
  • 大模型-7种大模型微调方法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