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Docker快速入门(docker加速,镜像,容器,数据卷常见命令操作整理)

Docker本质是将代码所需的环境依赖进行打包运行,而在Docker中最重要的是镜像和容器

镜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每启动一个docker镜像就会占用计算机一个进程,这个进程和另外起的docker镜像的进程是相互独立的,以数据库为例,每个镜像都会copy一份数据库,在他所在的进程中.别的镜像在修改的时候也只能修改自己镜像中的数据库,相当于每个镜像都是一台小型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

容器:容器就是包裹镜像的,将镜像启动起来,使得每个镜像之间都相互隔离,互不干扰

(以上仅仅是我对这个的理解,如有错误可以修改)

Docker和DockerHub

Docker是一个CS架构

下载Docker

windows设置镜像加速

{
  "debug": false,
  "experimental": false,
  "features": {
    "buildkit": true
  },
  "insecure-registries": [],
  "registry-mirrors": [
    "https://registry.docker-cn.com",
    "http://hub-mirror.c.163.com",
    "https://docker.mirrors.ustc.edu.cn"
  ]
}

Docker常见命令

除此之外,可以自行了解

Docker 镜像命令演示

我们可以在官网搜索相关镜像https://hub.docker.com/_/nginx

查看也会看见详细的命令

复制命令拉取(速度可能会慢)

等下载完成就可以查看一下镜像

使用Docker将镜像下载到磁盘再返回

 使用帮助文档查看命令

执行导出命令

文件也就放在了当前的20146文件夹下

删除镜像,接下来通过上面下载的nginx.tar文件恢复镜像

确认删除镜像 =>还原==>还原成功

Docker容器命令演示

不同:

暂停容器的话,操作系统只是将进程悬挂

停止的话是操作系统直接杀死进程

容器一般都是后台运行

运行命令,容器创建成功,返回唯一容器ID

使用docker ps 查看容器运行状态

浏览器访问,容器启动成功

使用docker logs 容器名,查看容器的运行日志

-f 可以持续输出日志

进入容器内部,修改

可以看到,我们已经进入容器内部

通过docker官网nginx部分  我们可以了解到nginx再docker容器的位置

成功进入

查看文件内容并修改文件内容

退出容器并停掉容器

重启容器

强制删除运行的容器

可以看到确实删除了

Docker数据卷

 

创建数据卷

查看详细信息

删除数据卷

修改数据卷中的内容

重新创建容器 加上 -v 和nginx的 html的所在路径

然后去这个目录

修改宿主机上的文件就可以同步修改docker容器中的文件

相关文章:

  • 用C++语言编写的图书馆系统代码,包括图书录入、查询、插入、修改、删除和添加功能
  • RNN:文本生成
  • DAPP开发【02】Remix使用
  • Python----练习:使用面向对象实现报名系统开发
  • The template root requires exactly one element
  • 世微AP5125 DC-DC降压恒流 LED车灯电源驱动IC SOT23-6
  • 数字孪生压缩空气储能管控平台
  • AndroidStudio - 新版本 Logcat 使用详解
  • 网络和Linux网络_7(传输层)UDP和TCP协议(端口号+确认应答+超时重传+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 C语言--每日选择题--Day28
  • 基于ssm Vue的戒烟网站源码和论文
  • 【大连民族大学C语言CG题库练习题】——加密文件1
  • vue v-permission权限指令
  • SQL -高阶3
  • using meta-SQL 使用元SQL
  • chatgpt prompt提示词
  • JPEG 协议中英文对照
  • 使用 Kettle 完成数据 ETL
  • 10 分钟解释 StyleGAN
  • Microsoft Expression Web - 网页布局
  • 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 落实中美经贸高层会谈重要共识,中方调整对美加征关税措施
  • 福州千余公共道路泊车位装“智能地锁”续:运营公司被责令改正并罚款
  • 【社论】人工智能将为教育带来什么
  • 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答记者问
  • 应急部: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