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云·星瀚 | 生产制造成本核算终极实操手册(从0到1,含两套完整案例)
这是一份足够“落地”的长文:先把基础名词讲透,再给出可操作的口径、配置、公式与案例推演;最后附上对账路径、凭证分录、月结清单与验收用例。适合成本会计、工艺/计划、制造/仓库负责人以及实施顾问共用。
0. 导读与适用场景
你会学到:星瀚的成本数据从哪里来、如何归集分配到“成本对象”、月末如何结转与生成凭证、如何解释差异并对账。
适用行业:离散装配(机加/装配/电子)、流程制造(化工/食品/玻纤/涂料)、多组织多币种、内外销并存。
阅读建议:先看术语→主数据→方法→单据口径→两套案例→月结清单→报表与对账→常见坑排查。
1. 术语词典(精讲版)
成本对象:承载与核算成本的单位:产品/生产订单/批次/工序/成本段。
WIP(在制品):尚未完工的成本余额,位于“在产品”科目。
标准成本:按“标准价、标准工时、标准费率”流转,实际与标准之间形成差异。
实际成本:以真实材料价/用量、真实工时/费率、真实分配额计算的本月实际单位成本。
分步法:流程制造常用,按工序/阶段分步归集与结转。
分批法:按订单/批次归集成本,适用于离散订单式生产。
等价产量:把在制按完工程度折算成“等价完成”的数量用于分摊成本。
制造费用(MOH):电/水/气/折旧/间接人工/维修/模具摊销等间接费用。
成本中心:制造费用归集池;期末按基准分配到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法(ABC):以“作业驱动因子”(换线次数、检验时间、搬运里程)分配间接费用。
价格差:采购入库价与标准价(或移动平均)之间差异。
数量差:标准BOM用量与实际领料用量差异。
效率差:标准工时与实际报工工时差异。
工艺差:返工、替代料、异常报废等引起的差异。
批次加权:按批次内入库成本加权形成批次单位成本。
移动平均:每次入库后重新计算库存单位成本。
暂估入库:未到发票先按暂估价入库,收票后冲回差额。
凭证模板:把业务事件(入库/领料/完工/结转)自动生成会计分录的规则。
成本要素:与会计科目一一映射的成本分类(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差异等)。
成本卷积:前序半成品的成本随着完工结转,逐层卷入最终产成品。
副产品/联产品:同一作业产生的多个产出,需按规则分摊成本(售价法/能量法/等价系数)。
委外加工:自备料(代料)或来料给外协厂加工,成本含加工费与可能的辅料。
WIP重估:标准成本体系下,是否以差异回冲/重估在制/产成品。
结转比例:分步法中各步骤完工/在制的结转系数。
批次轨迹:物料收发、领退、完工在系统中的批次链路,断链会导致成本不出数。
科目平衡:各环节自动凭证借贷相抵、跨组织结算一致。
跨组织核算:集团内公司/仓库间调拨、委外、结算的成本口径一致性。
内外销口径:税率、价税分离、退税与非退税对单位成本和分录的影响。
产线产能口径:资源费率分母(工时/机时)的统计口径,直接影响单位成本。
成本关账:成本子模块锁定期间,防止跨期数据污染。
2. 数据模型与主数据设定(带字段清单)
主数据决定“成本能否跑通、是否能解释”。以下是关键字段检查表:
2.1 物料主数据
核算策略:原料/半成品/成品;成本计算方法(移动平均/标准/批次)。
计量:基本单位、采购/生产/库存单位换算;精度(小数位)。
成本要素与科目映射:材料、在制、库存商品、成本差异。
批次/保质期:是否批次管理、是否批号必填。
2.2 BOM
标准用量、损耗率(工艺/仓储);替代料与优先级;生效区间与版本。
多层BOM的回冲策略:逐层领料还是最终回冲。
2.3 工艺路线/工序
报工口径(按量/按时/按工序);必经工序;返工/返修路径。
资源绑定:工作中心/设备/人员;合并报工是否允许。
2.4 工作中心/资源费率
费率类型:人工小时、设备小时、制造费用小时。
费率来源:固定表/期间测算/预算摊销;生效期间;币种。
2.5 成本中心与分配规则
费用池与口径:包含/不包含哪些费用(间接人工、电/水/气、折旧、修理、安环)。
分配基准:产量、工时、机时、材料金额、面积/重量等;是否多基准加权。
分配对象:产品/订单/工序;分配门槛与异常比对阈值。
2.6 会计科目与成本要素映射
单据→分录:领料、退料、报废、完工、委外、结转、差异、暂估、收票。
科目维度:存货科目按“类别/组织/仓库/批次”细化到合适粒度。
3. 核算方法选择(对比表)
方法 | 适用场景 | 优点 | 风险点 | 差异处理 |
---|---|---|---|---|
标准成本 | 大批量、工艺稳定 | 日常出数快、报表稳定 | 标准不准则差异大 | 价格/数量/效率/工艺差异归集,必要时重估 |
移动平均 | 原材料、周转频繁 | 库存单位成本实时更新 | 期末入库集中会波动 | 采购价差体现在单位成本变动 |
批次加权 | 食品/化工等批次强约束 | 可追溯到批次 | 批次断链易卡 | 同批差异在批内消化 |
工单实际 | 订单式离散装配 | 单订单可解释性强 | 报工/退料缺一不可 | 直接材料+人工+分配=单位成本 |
ABC | 多品种小批量、换线频繁 | 间接费用分配更公平 | 驱动因子采集成本高 | 驱动因子×费率=分配额 |
4. 单据口径与成本影响点(按时间线)
采购入库:价税分离、暂估价、价格差(入库时/收票后);运杂费用是否资本化。
领料/退料:先进先出/批次加权;替代料;跨组织/跨仓领退的成本口径一致。
报工:产量、良品/不良品、报废类型(可修复/不可修复)、人工/机时回填、是否计入工费。
制造费用归集:费用入池科目、期间、是否含税;分配基数来源(系统统计或手工导入)。
完工入库:在制→产成品的结转,工单结案校验(是否允超/欠投)。
销售出库:结转主营成本;是否允许负库存;价差/政策品的特殊处理。
5. 配置路径与检查清单(示例)
物料核算策略 → BOM/工艺 → 工作中心费率 → 成本中心与分配基准 → 成本对象与核算方法 → 科目映射 → 凭证模板。
关键检查(过线标准):
批次链路抽测3条完整案例;
领/退料与BOM偏差≤2%;
报工及时率≥98%;
费用池与分配基数口径一致;
自动凭证逐单据穿透核验一次。
6. 完整案例①:离散装配(工单实际法)
背景:
产品A(成品),计划1000件;BOM:M1=2kg/件,M2=1kg/件;
费率:人工30/小时、设备50/小时;制造费用按机时分配;
期间内采购:M1共2200kg@10,M2共1200kg@20(均不含税)。
发生:
领料:应领M1 2000kg、M2 1000kg;实领M1 2050kg、M2 980kg;退料M1 20kg(原批次)。
报工:人工工时200h、机时150h;良品980件、报废20件(其中10件可修复)。
费用入池:制造费用当期合计12,000,基准为机时。
完工入库:980件入库,在制100件(完工程度50%)。
计算:
材料:M1= (2050-20)×10=20,300;M2=980×20=19,600 → 合计39,900
直接人工:200×30=6,000;设备:150×50=7,500
制造费用分配:12,000(按150机时分配到该工单)
总投入=39,900+6,000+7,500+12,000=65,400
等价产量:完工980 + 在制100×50% = 1,030
单位成本:65,400 / 1,030 ≈ 63.5/件
完工成本:980×63.5 ≈ 62,230;在制:50×63.5 ≈ 3,175
销售600件 → 主营成本约 600×63.5 = 38,100
自动凭证(示例):
领料:借 在制品—A工单 贷 原材料—M1/M2
报废(不可修复):借 生产损失/废品损失 贷 在制品
完工入库:借 库存商品—A 贷 在制品—A工单
销售结转:借 主营业务成本 贷 库存商品—A
差异解释:M1超耗、报废20件、机时较高→单位成本抬升。
7. 完整案例②:流程制造(分步+副产品分摊)
背景:
两步工序:S1(反应)→S2(蒸馏);主产品P、副产品Q;
S1投入原料R1/R2,产生中间品I;S2将I分离为P与Q;
期间制造费用合计30,000,按机时分配;驱动:S1=200h、S2=100h。
发生与数据(本期):
R1:10,000kg@3;R2:5,000kg@4;
S1机时200h、S2机时100h;
产出:P=8,000kg,Q=1,000kg;期末在制I=500kg(完工率40%)。
分步与分配:
S1成本:材料(10,000×3 + 5,000×4 = 50,000) + 制造费用(30,000×200/300=20,000) = 70,000
I完工量=产入S2的量 + 期末在制等价= (8,000+1,000) + 500×40% = 9,200
S1单位成本≈ 70,000 / 9,200 ≈ 7.61/kg
结转到S2:9,000kg×7.61 ≈ 68,490;留在制:200等价×7.61≈1,522
S2成本:承接I成本68,490 + 制造费用(30,000×100/300=10,000) = 78,490
产出:P 8,000kg,Q 1,000kg;无在制。
副产品分摊(售价法示例):
期末不评估Q库存,仅冲减P成本:若Q售价 2/kg(加工后),估计实现净值 1,500 → 抵减至P:P成本 = 78,490 - 1,500 = 76,990
P单位成本:76,990 / 8,000 ≈ 9.62/kg
凭证(简例):
S1结转:借 在制—S2 贷 在制—S1
S2完工:借 库存商品—P、其他收益抵减(副产品) 贷 在制—S2
8. 委外加工与代料/来料(关键口径)
自备料(代料):材料仍在我方账,发出记“委外在制”或“受托加工物资”;入库时含“加工费+损耗+辅料”。
来料加工:材料在对方账,入我方仅入库加工费,产成品无材料成本。
价格差:以到票为准,未到票按暂估,收票后冲回差额。
自动分录:发料、代料退回、加工费发票入账、完工入库、结案差异清理。
9. 共产品/副产品/联产品分摊方法
售价法:按不含税可变现净值比例分摊。
等价系数法:按能量值/纯度/指标折算的系数分摊。
单位产量法:按产量比例分摊(适用指标一致/价值接近)。
建议:先售价法,指标显著不同再用等价系数法,落表并受控。
10. 制造费用分配公式与边界
基本式:本期费用池 × (对象基数 / 全部基数合计)。
多基准加权:Σ(费用子池 × 对象基数_i / 全基数_i)。
边界:对象基数为0(停产)需剔除或设置下限;异常分配比设置预警阈值(如>40%)。
11. WIP结转与等价产量两法
产量法:期初+本期投入→在制与完工按等价产量分摊。
分步法:各步骤分别核算后逐步结转下道工序。
常见踩坑:在制完工率未维护、报工漏填、退料跨期、批次断链。
12. 暂估、价差与税务影响
暂估入库:借 原材料(暂估) 贷 应付暂估;收票:冲暂估,差额计入价格差或直接调整存货。
入库价含税/不含税:务必统一口径,价税分离以不含税入库,税额入进项税。
差异三类:采购价差、标准价差、制造差异;建议设置独立科目与报表跟踪。
13. 跨组织/跨币种与内外销口径
跨组织调拨:调出组织出库成本=本组织存货账面成本;调入按约定价格入账,差额走内部结算。
跨币种:费率、价差与汇兑影响需分开;固定费率以本位币维护,月末折算。
内外销:退税/非退税对单位成本与利润表的影响需前置测算。
14. 自动凭证模板(示例分录)
领料:借 在制品—成本对象 贷 原材料—物料/批次
退料:借 原材料—物料/批次 贷 在制品—成本对象
制造费用分配:借 在制/产成品—成本对象 贷 制造费用—成本中心
完工入库:借 库存商品—成品 贷 在制品—成本对象
销售结转:借 主营业务成本 贷 库存商品—成品
暂估入库/冲回:按暂估与到票差额做红蓝字冲销。
15. 报表口径与对账路径
材料台账 ↔ 领/退料明细 ↔ 在制变动表 ↔ 完工入库明细 ↔ 库存商品台账 ↔ 销售结转明细。
对账三板斧:
成本对象成本明细 → 下钻材料/人工/费用 → 逐单据核对;
成本中心分配明细 → 基数/系数/异常比值;
业务到凭证明细 → 科目、币种、组织一致性。
16. 月结“仪式化”清单(RACI版)
R(负责人):成本会计;A(批准):财务经理;C(协作):制造、计划、仓库、采购;I(知会):经营分析。
关键节点:
采购入库/发票过账;
领退料完结、跨月补单关口;
报工/良率/报废确认;
费用入池与基数确认;
分配与在制结转;
完工入库与销售结转;
差异分析、凭证检查、关账。
17. 常见报错与定位SOP
不出数/卡死:批次断链、缺报工/退料、分配基数为0、组织权限不一致。
单位错乱:BOM单位≠领料单位,换算精度不足;建议统一至库存基本单位。
差异异常:标准价陈旧、定额失真、工时统计缺口、费用池夹杂期间差。
分录不平:模板缺维度、差异科目未配、暂估冲回遗漏。
排查顺序:成本文档(对象明细)→ 成本中心分配明细 → 物料批次台账 → 业务到凭证映射。
18. 上线验收与用例集(可直接复用)
批次链路:采购→入库→领料→退料→完工→销售(抽3条)。
分配一致性:制造费用在不同对象上的分配占比变化≤±5%。
工单对账:对象成本=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差异;与凭证一致。
标准价更新:滚动3个月均值法试算与上线一致。
委外流程:代料/来料两条路径各走一条含发票与差异。
19. 附录
术语中英对照:WIP, MOH, Standard Cost, Actual Cost, Process Costing, Job Order, Equivalent Units, ABC。
样例数据CSV列建议:物料编码、批次、入库数量/价、领料数量、退料数量、工时、机时、报废、在制完工率、分配基数。
审计抽样模板:批次抽样清单、单据影像列表、凭证对照表。
需要我把本文再“定制化”为你们公司的菜单名称、科目编码、差异科目和报表字段吗?我可以基于你们当前的单据与科目表,生成一版专属模板与核算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