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之ping用法
ping
用于测试主机之间网络连通性(IPv4)
补充说明:
ping 命令通过发送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回显请求数据包来检测与目标主机的网络连接状态。当目标主机正常运行时,会返回响应信息,从而判断网络是否通畅及通信质量。
语法:
ping [选项] <目标主机>
常用选项
-c <次数>:设置发送请求数据包的次数。
-i <间隔>:指定每次发送数据包的时间间隔(单位:秒)。
-s <大小>:设置数据包的大小(单位:字节)。
-t <TTL>:设置生存时间(Time To Live)值。
-w <超时>:设置命令执行的最长等待时间(单位:秒)。
-q:静默模式,只显示最终统计结果。
-W <超时>:等待每次响应的超时时间(单位:秒)。
-I <接口>:使用指定的网络接口发送数据包。
-4:强制使用 IPv4(默认)。
-6:强制使用 IPv6。
参数
目标主机:可以是 IP 地址或域名。
使用示例
测试与域名的连通性:
ping www.example.com
发送 5 次请求后自动停止:
ping -c 5 192.168.1.1
设置数据包大小为 1000 字节:
ping -s 1000 10.0.0.1
每 2 秒发送一次请求:
ping -i 2 8.8.8.8
静默模式,只显示统计信息:
ping -q -c 10 google.com
使用指定网卡发送请求:
ping -I eth0 192.168.1.1
输出说明:
正常输出包含以下信息:
1.数据包大小和目标地址
2.序列号(icmp_seq)
3.生存时间(TTL)
5.响应时间(time)
最终统计:发送/接收数据包数量、丢包率、往返时间统计
注意事项
某些服务器可能配置为不响应 ICMP 请求,此时 ping 会显示超时
需要足够权限才能使用某些选项
使用 Ctrl+C 可中断正在执行的 ping 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