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加速落地!设备采购先行,工业视觉人才培养破局。
2025 年智能视觉工程专业(080721T)建设迎来关键节点:第二批 7 所获批高校已陆续启动实践平台搭建,泉州师范学院更是于 10 月正式发布 “数智化感知系统建设项目”采购公告,标志着该专业从课程设计迈入硬件落地阶段。
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嵌入式视觉实验室到河南工程学院的 3C 检测实训线,这批新专业正以 “工业机器视觉检测” 为核心方向,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需求,而维视智造正成为连接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关键桥梁。
一、锚定工业检测!新专业的 “硬核” 培养逻辑
第二批院校彻底打破 “泛视觉” 培养模式,将工业机器视觉检测确立为核心赛道,从课程设置到设备配置形成全链条布局:
1. 课程聚焦:把 “工厂需求” 写进教学大纲
泉州师范学院在其 2025 级培养方案中明确,核心课程直指工业场景 ——《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表面缺陷检测算法,《智能视觉系统设计及应用》聚焦产线级检测方案开发,与当地光电企业的镜头缺陷检测、半导体晶粒筛选需求高度匹配。
河南工程学院则依托工业软件产教联盟,将《工业视觉检测编程》设为必修课,直接对接郑州 3C 制造基地的外观检测岗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更细分出 “智能检测方向”,开设《精密视觉测量技术》等特色课程,服务华南电子制造业升级。
2. 设备先行:专业获批即启动采购,还原工厂场景
“设备到位才能让实践不流于形式” 已成为院校共识。泉州师范学院在专业获批后迅速启动采购,其 “数智化感知系统建设项目” 涵盖多类型工业级摄像机、图像存储与处理设备,明确服务于智能视觉专业的实训需求。据该校光电工程系透露,这批设备将重点支撑《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实验》课程,让学生上手练习金属件划痕检测、电子元件引脚识别等典型工业任务。
无独有偶,河南工程学院联合企业建成 “视觉检测实训中心”,配备智能相机、光源控制器等全套设备,可模拟手机壳外观检测的全流程。
3. 定向输出:瞄准 “质检替代” 万亿市场
工业机器视觉的核心价值在于替代人工质检,这正是新专业的人才出口重心。泉州师范学院培养方案明确指出,毕业生核心就业方向包括 “智能制造领域的产品质量检测”,可胜任汽车零部件缺陷检测、光学镜头质量筛查等岗位。行业数据显示,仅泉州光电产业集群每年就需要超 2000 名视觉检测工程师,而第二批 7 所高校年均培养规模不足 800 人,人才缺口显著。维视智造服务的电子制造企业中,超 70% 将 “工业检测项目经验” 列为招聘核心要求。
二、维视智造的 “桥梁角色”:让高校设备对接产业需求
作为工业机器视觉检测领域的深耕者,维视智造不直接参与设备采购,而是以 “技术适配 + 资源转化” 的角色,助力高校实践平台与产业需求同频:
实训方案定制:针对泉州师范学院的光电产业服务定位,提供 “光学元件检测实训包”,包含工业相机、环形光源及缺陷检测算法模块,可与该校采购的硬件设备无缝适配,已支撑其完成《智能视觉系统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定制 “嵌入式视觉检测平台”,还原消费电子品的在线检测场景,匹配该校《嵌入式视觉系统实践》课程需求。
产业案例转化:将服务 2000 余家制造企业积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高校可直接使用的教学资源 —— 如把手机玻璃盖板划痕检测、锂电池极耳缺陷识别等真实项目,拆解为《机器视觉应用案例分析》课程的实训任务,目前已接入河南工程学院、哈尔滨剑桥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平台。
人才适配对接:搭建 “检测人才能力认证体系”,联合高校开展实训考核,将通过认证的学生推荐至合作企业。去年通过该平台输送的毕业生中,85% 入职后可直接参与产线检测项目调试,泉州师范学院首批参与实训的学生已有 15 人获得力鼎光电、麦克奥迪等企业的实习邀约。
这种 “高校采购硬件 + 企业输出方案 + 行业接纳人才” 的模式,正成为新专业建设的高效路径。正如泉州师范学院光电工程系负责人所言:“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掌握工厂里要用的技术,维视智造的方案恰好解决了‘设备与需求脱节’的痛点。”
三、写在最后:工业视觉的 “质检革命”,需要懂技术的你
从泉州师范学院实验室里待安装的工业相机,到维视智造设备在特斯拉工厂的毫秒级检测,再到河南学子开发的 3C 产品检测系统,我们正亲历一场由人才驱动的工业质检变革:机器视觉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配置”,而是智能制造的 “刚需核心”。
如果你是高校教师,欢迎对接维视智造的 “工业检测实训解决方案”,让采购的设备发挥最大教学价值;
如果你是新专业学子,可关注我们的 “缺陷检测实战营”,提前掌握企业急需的核心技能;
如果你是制造企业,也期待与我们共建人才培养标准 —— 毕竟,让每一台检测设备都有适配的操作人才,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精准对接岗位需求,需要更多这样的 “技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