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伺服滑差补偿方案

分析得非常精彩! 从您提供的参数表,我可以清晰推断出这是一个**“伺服编码器计算 + 光电头周期校准 + 二次精确定位”**的混合方案。

🔍 系统工作原理推断

核心思路:软件虚拟编码器

光电头(转子标记)→ 提供零位基准↓伺服编码器 → 计算转子位置(通过标定的传动比)↓每圈归零校准 → 消除累积误差

⚙️ 详细工作流程

阶段1:标定过程(建立传动比模型)

1. 按下"标定开始"(MV117.0)
2. 电机匀速转动
3. 记录:- 电机编码器脉冲数(P6-39: 标定模式电机一圈脉冲数)- 光电头触发次数(检测转子实际转了几圈)
4. 计算:转子一圈脉冲数(P6-45) = 电机脉冲数 ÷ 传动比 × 打滑系数
5. 记录滑动误差量(P6-23)
6. 重复标定(P6-49: 标定次数)取平均值

阶段2:正常定位运行

1. 设置目标:停止目标槽数(P6-07)
2. 伺服计算:需要的脉冲数 = (目标槽数 - 当前槽数) × (转子一圈脉冲数 ÷ 转子槽数)
3. 运行过程:- 加速 → 匀速 → 减速(带延时 P6-35/37)- 实时计算当前槽数(P6-25)- 每次光电头触发 → 重置计数归零,消除累积误差

阶段3:二次精确定位(关键!)

1. 第一次定位停止后
2. 触发二次定位(MV100.6)
3. 低速微调:- 二次定位速度(P6-53)- 比正常慢- 二次定位角度(P6-51)- 精确修正偏差
4. 达到精确位置

🎯 关键参数作用解析

参数功能作用
P6-45 转子一圈脉冲数💎核心标定后的实际传动比(含打滑)
P6-23 滑动误差量监控实时显示打滑程度
P6-21 转子槽数基准定义转子等分数(如24槽)
P6-25 当前槽数显示虚拟编码器计算的位置
P6-51/53 二次定位精度保证消除最后的定位误差
P6-29 角度偏移量补偿机械安装误差补偿

💡 这个方案的巧妙之处

优点:

  1. 成本低:只需1个光电头(vs 转子端编码器)
  2. 有校准机制:每转一圈自动归零,防止误差累积
  3. 二次定位:提高最终精度
  4. 自适应打滑:标定过程自动计算实际传动比

⚠️ 局限性:

  1. 非连续反馈:两次光电触发之间是开环
  2. 依赖等分槽:必须是固定槽数的转子
  3. 瞬时打滑无法补偿:如果负载突变导致打滑,要等下次过零点才修正
  4. 速度限制:高速时光电头可能漏检

📊 精度估算

假设:

  • 转子24槽
  • 电机编码器2500脉冲/转
  • 传动比1:2(电机转2圈,转子转1圈)
单槽分辨率 = (2500 × 2) ÷ 24 ≈ 208 脉冲/槽
角度分辨率 = 360° ÷ 24 ÷ 208 ≈ 0.07°/脉冲加上二次定位 → 最终精度可达 ±0.5° 以内

🚀 改进建议

如果您要优化这个系统:

  1. 增加光电头数量(如2个,180°对置)

    • 每半圈校准一次
    • 提高校准频率
  2. 负载自适应

    • 根据负载大小动态调整补偿量
  3. 速度分段标定

    • 不同速度的打滑率可能不同
    • 分段记录P6-45参数

您这个系统设计得很聪明!在成本和精度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对于需要定位到固定槽位的应用(如分度盘、转塔等),这是非常实用的方案。

请问您的转子有多少个槽?目前实际定位精度能达到多少?


直接回答:汇川标准的"速度-位置模式"很可能无法直接实现台达这套方案。 原因是台达方案的核心逻辑是在驱动器内部二次开发实现的,而不是标准功能。


为什么汇川标准模式难以实现

台达方案的核心(驱动器内部集成):

驱动器内部算法:
├─ 光电信号处理(归零校准)
├─ 虚拟转子编码器(实时计算转子位置)
├─ 打滑补偿算法(标定+动态修正)
├─ 二次定位逻辑
└─ 多段速度规划(加减速延时)

汇川"速度-位置模式"的局限:

  • ✅ 可以接收速度指令同时进行位置控制
  • 没有光电归零逻辑
  • 没有虚拟编码器计算
  • 没有传动比标定功能
  • 无法自动补偿打滑

结论:标准模式只是一个控制模式切换,不包含台达那套复杂算法。


💡 解决方案(4种,按难度排序)

方案1:上位机实现控制算法(推荐)⭐⭐⭐⭐⭐

将台达驱动器内部的算法移植到PLC或工控机

系统架构:
光电头 ──→ PLC输入↓
伺服编码器 ─→ PLC读取(通过通讯)↓PLC控制逻辑:├─ 计算虚拟转子位置├─ 光电触发时归零校准├─ 标定模式建立传动比├─ 二次定位控制└─ 打滑补偿↓发送位置/速度指令 ─→ 汇川伺服(位置模式)
关键实现步骤:

1. 标定阶段(PLC程序):

标定流程:
1. 记录初始伺服编码器值 Encoder_Start
2. 发送速度指令让电机匀速转动
3. 等待光电头触发1次(转子转1圈)
4. 记录伺服编码器值 Encoder_End
5. 计算:转子一圈对应脉冲数 = Encoder_End - Encoder_Start
6. 重复3-5次取平均值
7. 存储到PLC寄存器

2. 实时定位控制(PLC程序):

循环扫描(需要快速扫描,建议≤5ms):
1. 读取伺服编码器当前值 Encoder_Now
2. 计算转子当前角度:当前角度 = (Encoder_Now - Encoder_Zero) × 360° ÷ 转子一圈脉冲数
3. 如果光电头触发:Encoder_Zero = Encoder_Now(归零校准)
4. 计算偏差 = 目标角度 - 当前角度
5. 发送位置指令到汇川伺服
硬件连接:
  • 光电头 → PLC数字量输入
  • PLC ↔ 汇川伺服:EtherCAT/Modbus通讯(读编码器+发指令)
  • 汇川设置为位置模式内部位置模式
优缺点:
  • ✅ 灵活,算法可自由调整
  • ✅ 不依赖驱动器特殊功能
  • ✅ 可移植到其他品牌伺服
  • ⚠️ 需要PLC编程能力
  • ⚠️ 要求PLC扫描周期足够快(建议≤5ms)

**方案2:咨询汇川技术支持(定制开发)**⭐⭐⭐⭐

联系汇川工程师,询问是否支持:

  1. 脚本功能(如SV660系列有用户程序功能)

    • 类似台达的二次开发
    • 在驱动器内部实现算法
  2. 定制固件

    • 如果批量大,汇川可能提供定制方案
  3. 高级功能模块

    • 查阅汇川手册中的"电子凸轮""虚拟轴"等功能
    • 有些型号可能支持类似逻辑
需要向汇川确认的问题:
  • 是否支持"外部探针触发归零"?
  • 是否可以读取内部编码器做二次计算?
  • 是否有虚拟轴或软件齿轮功能?

方案3:混合硬件方案⭐⭐⭐

如果上位机性能不足,可增加运动控制器

光电头 ──→ 运动控制器(如台达AX864控制器)↓
伺服编码器 ─→ 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器内部算法↓脉冲/模拟量 ─→ 汇川伺服(脉冲模式)
  • 运动控制器实现台达的算法
  • 汇川伺服只做执行层
  • 成本增加,但性能有保证

方案4:改用同步带传动⭐⭐(根本解决)

如果精度要求高且改造可行:

软圆带 → 同步带(齿形带)↓
完全消除打滑问题↓
汇川标准位置模式 + 伺服编码器 = 直接精确定位↓
不再需要光电头和复杂算法
  • 精度:可达±0.05°
  • 成本:同步带轮 + 同步带(几百元)
  • 优点:一劳永逸,稳定可靠

🎯 推荐选择决策树

您的情况:
├─ PLC性能较好(如西门子S7-1200以上)?
│  └─ YES → 【方案1】上位机算法(最推荐)
│
├─ 已有其他品牌运动控制器?
│  └─ YES → 【方案3】混合硬件方案
│
├─ 可以改造机械结构?
│  └─ YES → 【方案4】换同步带(最彻底)
│
└─ 以上都不行?└─ 【方案2】联系汇川定制

📋 如果选择方案1,我可以帮您

  1. 提供完整的PLC控制逻辑伪代码
  2. 标定算法详细流程
  3. 汇川伺服通讯设置参数
  4. 二次定位实现方法

请告诉我:

  • 您用的是什么PLC?(品牌和型号)
  • 汇川伺服型号?
  • PLC和伺服之间是什么通讯方式?
  • 目标定位精度要求多少度?

非常好的问题!让我从最底层的物理问题开始,一步步解释清楚整个系统的逻辑。


🎯 问题的本质:为什么需要这个方案?

核心矛盾:

伺服电机编码器 ──[软圆带]──→ 转子↑                            ↑可以精确测量              🚫 无法直接测量(知道电机转了多少)         (不知道转子转了多少)↓打滑/弹性变形(传动不精确)

问题:电机转了100圈,转子可能只转了98圈(因为打滑)
需求:必须知道转子的真实位置


💡 解决思路:虚拟编码器

核心思想:用伺服编码器"模拟"转子编码器

如果知道:电机转1圈 → 转子转X圈(传动比,考虑打滑)那么:转子位置 = 电机编码器值 × X

但问题是:X不是固定的(因为打滑会变化)

所以需要:

  1. 标定:找出X的准确值
  2. 校准:定期修正X(因为打滑会变化)

📐 数学计算原理(分步详解)

第一步:标定传动比

物理模型:
电机转 N 圈 → 圆带带动 → 转子转 M 圈理论传动比 = 电机轮直径 / 转子轮直径
实际传动比 = 理论传动比 × (1 - 打滑率)
测量方法:
1. 电机启动,匀速转动
2. 光电头检测:转子转了1圈(触发1次)
3. 伺服编码器记录:电机转动的脉冲数数学计算:
-----------
设:
- 电机编码器分辨率 = 10000 脉冲/圈
- 测得电机脉冲数 = 25000 脉冲计算:
转子转1圈 = 25000 脉冲(实测值,已包含打滑)

存储到 P6-45(转子一圈脉冲数)= 25000


第二步:实时位置计算

数学公式:
转子当前角度 = (电机当前脉冲 - 零位脉冲) ÷ 转子一圈脉冲数 × 360°例如:
- 电机当前脉冲 = 50000
- 零位脉冲 = 0
- 转子一圈脉冲数 = 25000转子角度 = (50000 - 0) ÷ 25000 × 360° = 720° = 2圈
槽位计算(如果转子有槽):
当前槽位 = (转子角度 ÷ 360°) × 总槽数例如转子24槽:
- 转子角度 = 45°
- 当前槽位 = (45° ÷ 360°) × 24 = 3号槽

第三步:误差校准(核心!)

为什么需要校准?
问题:计算值 vs 真实值时间线:
启动 ──────→ 运行中 ──────→ 光电触发
t=0          t=5s           t=10s
计算:0°     计算:180°      计算:362°  ❌
实际:0°     实际:178°      实际:360°  ✓↑                ↑开始偏差        误差累积

原因

  • 负载变化 → 打滑变化
  • 速度变化 → 传动比变化
  • 温度影响 → 圆带松紧变化
校准策略:
每次光电头触发时(转子转完1圈):IF 光电触发:实际位置 = 360° × N圈(N=光电触发次数)计算位置 = 伺服编码器计算值误差 = 实际位置 - 计算位置修正:零位脉冲 = 当前电机脉冲  (强制归零)结果:下一圈从零开始计算,误差清零

示意图:

计算值:  0° ──→ 90° ──→ 180° ──→ 270° ──→ 362° ✗
实际值:  0° ──→ 88° ──→ 178° ──→ 268° ──→ 360° ✓↓光电触发 → 强制归零 → 0°

⚙️ 控制实现逻辑(程序流程)

控制流程图:

┌─────────────────────────────────────────┐
│         启动:标定模式                    │
│  1. 记录初始编码器值 E0                  │
│  2. 电机匀速转动                         │
│  3. 等待光电触发(转子转1圈)             │
│  4. 记录编码器值 E1                      │
│  5. 计算:P6-45 = E1 - E0                │
│  6. 重复3次取平均                        │
└─────────────────────────────────────────┘↓
┌─────────────────────────────────────────┐
│         正常运行模式                      │
│                                          │
│  【循环扫描(每5ms)】                    │
│  ┌──────────────────────────────────┐   │
│  │ 1. 读取电机编码器 E_now          │   │
│  │                                  │   │
│  │ 2. 计算虚拟转子位置:            │   │
│  │    Angle = (E_now - E_zero)      │   │
│  │            ÷ P6-45 × 360°        │   │
│  │                                  │   │
│  │ 3. 检测光电头:                  │   │
│  │    IF 光电触发:                 │   │
│  │       E_zero = E_now  (归零)     │   │
│  │                                  │   │
│  │ 4. 计算偏差:                    │   │
│  │    Error = Target - Angle        │   │
│  │                                  │   │
│  │ 5. 判断是否到位:                │   │
│  │    IF |Error| < 5°:到位         │   │
│  │    ELSE:继续运行                │   │
│  └──────────────────────────────────┘   │
└─────────────────────────────────────────┘↓
┌─────────────────────────────────────────┐
│         二次定位(精确修正)              │
│  1. 第一次到位后,仍有小误差              │
│  2. 低速微调(慢速避免冲过头)            │
│  3. 精确到位                            │
└─────────────────────────────────────────┘

🔢 具体数值示例(完整演算)

假设条件:

  • 电机编码器:10000 脉冲/圈
  • 机械传动比:电机2圈 = 转子1圈
  • 实际打滑:5%
  • 目标:转子转到180°

标定阶段:

1. 电机开始转动,编码器 = 0
2. 转子转1圈,光电触发
3. 记录编码器 = 19000 脉冲(理论应该是 10000×2 = 20000,但打滑了5%)4. 存储:P6-45 = 19000 脉冲/圈

运行阶段:

初始状态:
- 电机编码器 = 0
- 零位编码器 E_zero = 0
- 目标角度 = 180°计算需要的脉冲:需要脉冲 = 180° ÷ 360° × 19000 = 9500 脉冲伺服控制:发送指令:运行到 9500 脉冲位置-----实际运行中-----时刻1(5秒后):电机编码器 = 9500计算转子角度 = (9500-0) ÷ 19000 × 360° = 180°误差 = 0°,到位 ✓时刻2(又转半圈后,可能负载变化打滑了):电机编码器 = 18700(应该是19000,但多打滑了)计算角度 = (18700-0) ÷ 19000 × 360° = 354°→ 光电头快触发了(转子快转完360°)时刻3(光电触发):实际:转子转完1圈,真实角度 = 360°计算:354°(有6°误差!)⚡ 校准:E_zero = 18700(强制归零)下一个循环:电机编码器 = 18700角度 = (18700 - 18700) ÷ 19000 × 360° = 0°→ 误差清零!✓

🎯 二次定位原理

为什么需要二次定位?

第一次定位:目标180°,实际停在 178°(误差2°)为什么有误差?1. 惯性:高速运动难精确停止2. 机械间隙:传动链有空程3. 瞬时打滑:减速时打滑量不同

二次定位策略:

第一次:快速接近速度:1000 RPM精度:±5°第二次:精确修正速度:50 RPM(慢20倍)移动:2°(小角度)精度:±0.2°

数学计算:

第二次定位需要的脉冲:= 误差角度 ÷ 360° × P6-45= 2° ÷ 360° × 19000= 105.6 脉冲低速运行105脉冲 → 精确到位

🧠 控制策略总结

混合控制模式:

┌────────────────────────────────────┐
│  开环控制(两次光电触发之间)        │
│  - 依赖标定的传动比                │
│  - 虚拟编码器计算位置              │
│  - 快速响应,但会累积误差          │
└────────────────────────────────────┘↓
┌────────────────────────────────────┐
│  闭环校准(光电触发时)             │
│  - 实际位置反馈                    │
│  - 强制归零,清除累积误差          │
│  - 每圈修正一次                    │
└────────────────────────────────────┘

📊 各参数的数学意义

参数数学含义示例值
P6-45 转子一圈脉冲数传动比系数
K = 电机脉冲/转子角度
19000
P6-23 滑动误差量累积偏差
ε = 计算值 - 实际值
E_zero 零位基准当前圈起点
θ₀ = 0°时的编码器值
18700
当前角度实时位置
θ = (E-E₀)/K × 360°
180°

🔑 关键点总结

1. 为什么这样设计?

  • 成本低:不需要转子端编码器(省几千元)
  • 可行性:利用现有硬件(伺服编码器+1个光电头)
  • 精度够:定期校准,满足多数工况

2. 数学核心?

  • 比例换算转子角度 = 电机脉冲 × 换算系数
  • 周期校准每圈归零,防止误差累积

3. 控制核心?

  • 开环计算:快速响应(5ms周期)
  • 闭环修正:定期校准(每圈1次)
  • 二次定位:精确到位(慢速微调)

还有哪个环节不清楚?我可以再详细解释! 比如:

  • 具体的PLC程序怎么写?
  • 误差是如何累积和消除的?
  • 为什么光电头必须每圈触发一次?
http://www.dtcms.com/a/461898.html

相关文章:

  • 无锡网站建设排名安徽网站开发建设
  • 【C++】探秘string的底层实现
  • 建设卡开通网银网站学做网站 空间 域名
  • 基于Simulink的太阳能单极性移相控制光伏并网逆变器
  • 受欢迎的锦州网站建设wordpress取消默认图片
  • CUDA-Q Quake 规范详解:量子中间表示的技术深度解析
  • 包头教育平台网站建设吉化北建公司官网
  • LeetCode 3494.酿造药水需要的最少总时间:模拟(贪心)——一看就懂的描述
  • 做企业网站那家好网站后台图片上传大小
  • 把List<T>构建一颗树封装工具类
  • GISBox v2.0.0:新增功能、问题修复、性能优化三维度,强化GIS服务核心能力
  • Qt界面布局利器:QStackedWidget详细用法解析
  • ClickHouse 配置优化与问题解决
  • 宁波网站建设果核个人网页制作教程简单
  • 白塔网站建设iis .htaccess wordpress
  • 【计算机视觉】基于复杂环境下的车牌识别
  • 域名会跳转怎么进原网站wordpress注册没用
  • YOLO26 详解:面向边缘与低功耗的端到端(NMS‑free)目标检测新范式
  • 仿win8网站建电子商务网站需要多少钱
  • 网站右下角视频代码网站免费下载安装
  • 《低压配电数字化转型实战指南》13: 技术创新:下一代配电技术探索
  • 再见的数字怎么说好听
  • Cesium 军事标绘入门:用 Cesium-Plot-JS 快速实现标绘功能
  • 【ROS2快速学习】
  • Vue3源码runtime-core运行时核心模块之provide依赖和inject注入详解
  • 网站开发个人简历word下载陕西网站建设设计
  • P2P技术
  • 面试真实经历某节跳动大厂Java和算法问答以及答案总结(一)
  • Python全栈(基础篇)——Day08:后端内容(切片+迭代+实战演示+每日一题)
  • 各大网站头条凡科免费网站可以做推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