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料不良---供应商还是企业的问题?
来料不良到底是谁的锅?如果仅靠“背锅—甩锅—再背锅”的循环,问题只会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
1、为什么 80% 的“来料不良”都是协同失灵?
各部门沟通不统一:研发、采购、供应商三方图纸版本不一致,仅靠口头约定沟通,结果出现问题时,各方都觉得自己没有问题。
数据没有实时监控:供应商的进料检验数据、过程参数、设备点检记录在 Excel 里,无法实时同步,等到 IQC 抽检发现问题,已是一周后。
责任问题来回推诿:出现不良后,内部 KPI 都是各自为政,品质推采购、采购推供应商、供应商推原材料涨价,最终出现质量问题,被客户投诉。
2、如何解决“来料不良”
a. 标准和规则共同定制建立统一的数据源:所有图纸、承认书、检验指导书等统一放在系统上,版本自动锁定,把关键尺寸、功能面打上数字化标签,供应商 CAM 软件可直接读取,无需二次人工解读,同时相关人员都可以自行查看,减少沟通问题。
b. 把品管搬到产线,实现过程共建 关键工序装上 AI 视觉,替代人工目检,同时共建“红黄绿灯”看板:绿灯继续生产,黄灯报警负责人到现场协调处理。同时建立统一的供应链数据池,把 IQC、OQC等数据打通,方便决策者能按照数据结果进行选择,而不是拍脑袋决定。
c.价值共赢,实现各方协调发展引入“协同质量成本”共担机制:因来料不良产生的报废、返工、空运费用,按“数据归因”结果,研发、采购、供应商三方共摊。同时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供应商数字化改造基金,反哺其产线升级。
3、落地手册:三个月就能跑起来的小闭环
阶段 1:三个月小闭环——立住威信选择产线的核心供应商 ,一起建“数字样板线”。实现三个月把来料不良率砍一半目标。
阶段 2:把经验做成“数字商品”,让中小厂也能上车工艺包、质量包等沉淀成可订阅的“数字商品”,小厂也能用得起,最终整条链的来料不良率得到改进。那些曾引发部门战争的来料不良,正悄然演变为价值链共进的里程碑,这或许就是数字时代最深刻的变革——质量不再是检验出来的指标,而是全链条共振的频
对于企业来说,解决来料不良是一个痛点问题,企业一定要从协调开始,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来回“甩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