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O 分类任务指标计算和展示 准确率 F1 Recall
文章目录
- 1. 多分类中有recall(召回率)这个指标吗?
- 2. 这些指标都是谁提出的?有哪些论文或教科书讲解?
- 第一步:优先“参考领域惯例”——确保结果能与现有研究直接对比
- 二分类与多分类的指标统一与差异
- 统一比对的合理性
- 补充建议
- 第二步:补充“核心三指标”——覆盖不同评估维度,体现结果全面性
- 第三步:合理呈现——避免指标堆砌,突出重点
- 1. 结果表格设计(示例):
- 2. 正文解读逻辑:
- 总结
- 指标的使用场景
- 计算方式
- 1. 对于单个类别的召回率计算
- 2. 平均召回率(Average recall)的计算
参考文章
Emotion Recognition from Speech Using Wav2vec 2.0 Embeddings
1. 多分类中有recall(召回率)这个指标吗?
多分类中有召回率这个概念,并且有多种计算方式。
宏平均召回率(Macro-averaged Recall):
对于多分类问题,先分别计算每个类别的召回率 ,然后对这些召回率取平均值。假设一个多分类任务有 (n) 个类别,对于第 (i) 个类别,召回率 (R_i) 的计算方式和二分类类似,即 (R_i=\frac{TP_i}{TP_i + FN_i}),其中 (TP_i) 是第 (i) 类被正确预测的样本数,(FN_i) 是第 (i) 类被错误预测为其他类的样本数。宏平均召回率 (Macro - Recall=\frac{\sum_{i = 1}^{n}R_i}{n}) 。这种计算方式对每个类别一视同仁,无论该类别样本数量多少。
微平均召回率(Micro-averaged Recall):
将所有类别的真正例((TP))、假反例((FN))分别累加起来,再计算召回率。即先计算总的 (TP=\sum_{i = 1}^{n}TP_i),总的 (FN=\sum_{i = 1}^{n}FN_i) ,然后 (Micro - Recall=\frac{TP}{TP + FN}) 。微平均召回率考虑了每个样本的贡献,在样本不均衡的多分类任务中, 微平均召回率受样本数量多的类别的影响更大。
2. 这些指标都是谁提出的?有哪些论文或教科书讲解?
- 提出者:准确率(Accuracy)、召回率(Recall)、精确率(Precision)等指标在机器学习和信息检索领域由来已久,很难明确指出是由谁首次提出的。它们是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在信息检索中,为了评估检索系统返回相关文档的能力, 人们逐渐发展出了类似召回率和精确率的概念;在机器学习的分类任务中,这些概念也被引入并广泛应用。
- 相关论文:
-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Classification》 对分类任务中的各种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等,详细探讨了它们的性质、适用场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在信息检索领域的经典论文《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中,对精确率和召回率在检索任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
- 相关教科书:
-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这本书是机器学习领域的经典教材,在分类章节中对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以及F1值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讲解,还讨论了在不同数据分布和任务场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
- 《Machine Learning: A Probabilistic Perspective》(《机器学习:一种概率视角》) 也对这些评估指标进行了严谨的数学阐述,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它们在模型评估中的作用。
-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信息检索导论》),作为信息检索领域的入门教材,对精确率和召回率在文档检索、排序等任务中的应用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包括如何计算、如何根据它们优化检索系统等内容。
是的,你的思路完全正确。在音频疾病识别基准任务中,“参考领域惯例”+“核心指标全覆盖” 是最稳妥且严谨的策略,具体可按以下优先级落地,既避免“指标冗余”,又能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全面性:
第一步:优先“参考领域惯例”——确保结果能与现有研究直接对比
基准文章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基线”,因此必须先明确同领域(音频疾病识别)主流论文的指标选择:
- 若检索发现多数研究以 “F1-score(宏F1)” 为核心指标(如疾病分类中“平衡漏诊与误诊”是共识),则将宏F1作为“第一核心指标”,在表格和结论中优先突出;
- 若领域内更关注 “疾病召回率”(如罕见病筛查,漏诊代价远高于误诊),则将“宏召回率”作为核心,同时补充精确率;
- 若多数研究同时报告 “准确率+宏F1”(如疾病类别较均衡的场景),则沿用这一组合,避免引入小众指标导致对比困难。
操作建议:花1-2天检索5-10篇近3-5年的“音频疾病识别基准/综述文章”(如IEEE TASLP、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领域顶刊/顶会),记录它们的指标组合——基准任务的“兼容性”远比“指标新颖性”重要。
是的,你的理解基本正确,但还可以更细致地补充说明:
二分类与多分类的指标统一与差异
-
准确率(Accuracy):
- 二分类和多分类的计算逻辑一致,都是正确预测的样本数 / 总样本数,公式为:
[
\text{Accuracy} = \frac{\text{TP} + \text{TN}}{\text{TP} + \text{TN} + \text{FP} + \text{FN}}
] - (注:多分类中,TP、TN等需按“每个类别是否被正确预测”来统计总和)
- 二分类和多分类的计算逻辑一致,都是正确预测的样本数 / 总样本数,公式为:
-
F1-score:
- 二分类:直接计算**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的调和平均:
[
\text{F1} = 2 \times \frac{\text{Precision} \times \text{Recall}}{\text{Precision} + \text{Recall}}
] - 多分类:通常用macro-F1(对每个类别的F1取平均)或micro-F1(对所有样本的TP、FP、FN全局求和后计算)。其中,macro-F1更关注“每个类别自身的性能公平性”,适合类别不平衡或你希望强调“每一类都重要”的场景。
- 二分类:直接计算**精确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的调和平均:
-
Recall(召回率):
- 二分类:单类别(如“正类”)的召回率,公式为:
[
\text{Recall} = \frac{\text{TP}}{\text{TP} + \text{FN}}
] - 多分类:同样用macro-Recall(对每个类别的召回率取平均),或micro-Recall(全局统计后计算)。和F1类似,macro-Recall能体现“模型对每一类样本的覆盖能力”。
- 二分类:单类别(如“正类”)的召回率,公式为:
统一比对的合理性
-
这三个指标从不同维度评估模型:
- Accuracy:整体分类的“正确性比例”,但对类别不平衡敏感(如少数类被忽略时,Accuracy可能虚高)。
- F1-score:平衡“精确性”(不把负类误判为正类)和“召回性”(不遗漏正类),是更全面的指标。
- Recall:重点衡量“模型捕捉目标类别的能力”(如疾病诊断中,不遗漏患者)。
-
用这三个指标同时报告,能更全面地展示模型在“整体正确性、类别平衡性能、目标类覆盖能力”上的表现,无论二分类还是多分类(多分类用macro-* 即可和二分类的单指标形成逻辑统一)。
补充建议
- 若多分类中类别不平衡(如某类样本极少),除了macro-*,也可补充每一类的单独Recall/Precision(突出少数类的性能)。
- 若任务更关注“整体排序或样本级性能”,micro- 指标*(如micro-F1)会更合适(因为它对样本数多的类更敏感)。
总之,用“Accuracy + macro-F1 + macro-Recall”作为二分类和多分类的统一比对指标,是完全可行且能全面评估模型的。
第二步:补充“核心三指标”——覆盖不同评估维度,体现结果全面性
即使领域有默认指标,在基准文章中同时提供“准确率+宏F1+宏召回率” 仍是更优选择,原因如下:
-
各指标不可替代:
- 准确率:快速反映模型“整体分类正确性”,适合给读者直观的“基础性能印象”(但需在正文注明“若存在类别不平衡,准确率需结合其他指标解读”);
- 宏F1:平衡“精确率(避免健康人被误判患病)”和“召回率(避免患者被漏判)”,是疾病分类中“综合性能”的黄金指标,尤其适合多分类;
- 宏召回率:单独体现“模型对每类疾病的覆盖能力”(如针对“重症”“罕见病”等关键类别,可额外补充“单类召回率”,突出模型对高风险类别的识别效果)。
-
满足不同读者需求:
- 后续研究者若关注“整体性能对比”,可参考宏F1;
- 若关注“疾病漏检问题”(如临床落地场景),可直接提取召回率;
- 若需快速判断模型基础能力,可看准确率。
第三步:合理呈现——避免指标堆砌,突出重点
三个指标无需“同等权重呈现”,可通过“表格分层+正文解读”优化可读性:
1. 结果表格设计(示例):
模型 | 准确率(%) | 宏精确率(%) | 宏召回率(%) | 宏F1(%) |
---|---|---|---|---|
基线模型(如MFCC+CNN) | 82.5 | 81.3 | 80.7 | 81.0 |
你的模型(如Wav2vec+MLP) | 89.2 | 88.5 | 87.9 | 88.2 |
- 若领域以宏F1为核心,可将“宏F1”列放在最右侧,用加粗突出最优值;
- 补充“宏精确率”是为了让读者理解F1的构成(F1低是因为精确率低还是召回率低),避免“黑箱化”。
2. 正文解读逻辑:
- 先明确“核心指标”:“本文以宏F1为主要评估指标(符合音频疾病识别领域惯例),同时报告准确率和宏召回率以全面反映模型性能”;
- 再分析指标关联:“对比基线模型,本文模型的宏F1提升7.2%,主要源于宏召回率提升7.2%(说明对疾病样本的覆盖能力增强),而准确率提升6.7%,验证了模型整体分类能力的提升”;
- 若存在类别不平衡:“需注意,准确率(89.2%)高于宏召回率(87.9%),因健康样本占比略高(约55%),此时宏F1更能反映模型对疾病类别的真实识别能力”。
总结
对音频疾病识别基准文章而言:
- “参考领域惯例”是前提(确保结果能对比);
- “准确率+宏F1+宏召回率”是保底(覆盖整体、综合、风险三个维度);
- “重点突出+逻辑解读”是关键(避免指标堆砌,让读者快速抓住核心结论)。
这种策略既能体现你的严谨性,又能让文章的“基准价值”最大化——后续研究者无论关注哪个维度的性能,都能从你的结果中找到参考。
在论文《Speech Emotion Recognition using wav2vec 2.0 Embeddings》中,主要使用了**平均召回率(Average recall)**这一评估指标,在相关表格(如Table 2 ) 中进行模型性能对比,以下是具体介绍:
指标的使用场景
文章聚焦于语音情感识别(SER)任务,通过对比不同模型(基于Wav2vec 2.0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其他传统模型)在IEMOCAP和RAVDESS数据集上的平均召回率,来评估模型对不同情感类别的识别能力 ,判断模型的优劣。
计算方式
论文中虽未明确给出多分类召回率具体计算步骤,但根据多分类召回率通用计算逻辑以及文章实验设置,可推测其计算过程如下:
1. 对于单个类别的召回率计算
在多分类任务中,假设共有 (n) 个情感类别,对于第 (i) 个情感类别:
- 真正例(True Positive, (TP_i) ):模型正确预测为第 (i) 类的样本数量。
- 假反例(False Negative, (FN_i) ):真实属于第 (i) 类,但被模型错误预测为其他类别的样本数量。
第 (i) 个类别的召回率 (R_i) 的计算公式为:(R_i = \frac{TP_i}{TP_i + FN_i}) 。
2. 平均召回率(Average recall)的计算
论文中使用的平均召回率,本质是宏平均召回率(Macro - averaged Recall),即将每个类别的召回率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公式为:
[
\text{Average recall} = \frac{\sum_{i = 1}^{n}R_i}{n}
]
其中 (n) 是情感类别的总数 ,在IEMOCAP数据集中,情感类别经过处理后为4类(愤怒、快乐、悲伤、中性);在RAVDESS数据集中,情感类别经过处理后为7类(合并平静与中性等操作后) 。通过计算平均召回率,能够综合评估模型对各个情感类别的识别能力。
此外,虽然论文没有直接提及准确率(Accuracy)和F1值,但在机器学习多分类任务中,它们的计算方式如下:
- 准确率(Accuracy): 正确预测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公式为 (\text{Accuracy} = \frac{\sum_{i = 1}^{n}TP_i}{\sum_{i = 1}^{n}(TP_i + FP_i+ FN_i + TN_i)}) ,其中 (FP_i) 是假正例(实际不属于第 (i) 类,但被模型预测为第 (i) 类的样本数量),(TN_i) 是真反例(实际不属于第 (i) 类,且被模型正确预测为非第 (i) 类的样本数量)。
- F1值:在多分类中常用宏平均F1(Macro - F1)和微平均F1(Micro - F1) 。宏平均F1是先计算每个类别的F1值((F1_i = 2\times\frac{\text{Precision}_i\times\text{Recall}_i}{\text{Precision}_i + \text{Recall}_i}) ,其中 (\text{Precision}_i=\frac{TP_i}{TP_i + FP_i}) ),然后对这些F1值取平均;微平均F1是先对所有类别的 (TP)、(FP)、(FN) 进行全局求和,再按照二分类F1值公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