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安装wordpress嘉兴seo网站排名
一. 简介
本文简单学习一下, uart通信中,发送和接收有哪些实现方式,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二. 串口通信中发送 / 接收有哪些实现方式
在串口通信(UART、RS-232/485 等)中,发送与接收的实现方式核心围绕 “硬件资源依赖” 和 “软件控制逻辑” 展开,主要可分为硬件自动实现、软件轮询实现、中断驱动实现三大类,部分场景还会结合DMA(直接内存访问) 优化数据传输效率。不同方式在资源占用、实时性、复杂度等维度差异显著。
1. 硬件自动实现(纯硬件控制)
原理:依赖专用串口芯片(如 UART 控制器、RS-485 收发器)或 MCU 内置的硬件串口模块,数据发送 / 接收由硬件逻辑自动完成 —— 无需 CPU 干预,仅需在初始化时配置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等参数,硬件会自动处理时序(如起始位、停止位检测)、数据缓冲和校验计算。
优点:
CPU 占用极低:硬件自主完成传输,CPU 仅需在数据就绪时读取 / 写入缓冲,无持续干预;
实时性强:硬件时序精度高(不受 CPU 调度影响),适合高波特率(如 115200bps、1Mbps)传输;
稳定性高:避免软件时序误差导致的传输错误,支持自动校验(奇偶校验、CRC);
开发效率高:多数 MCU 提供成熟的硬件串口驱动库,无需手动编写时序逻辑。
缺点:
硬件资源依赖:需芯片支持硬件串口模块,部分低端 MCU(如部分 8 位单片机)可能仅 1-2 个硬件 UART,多设备通信时资源不足;
灵活性有限:硬件参数(如波特率范围、数据格式)受芯片规格限制,无法自定义特殊时序(如非标准起始位);
成本略高:独立串口芯片需额外硬件成本,集成模块会占用 MCU 引脚资源。
适用场景:
- 主流 MCU(如 STM32、51 单片机、ESP32)的硬件 UART 外设;
- 工业设备中独立的串口通信芯片(如 MAX3232、SN75176)。
2. 轮询方式(软件轮询实现,纯软件控制)
原理:不依赖硬件串口模块,完全通过软件模拟串口时序 ——CPU 通过 GPIO 引脚(自定义 TX/RX)手动生成发送时序(如拉低 TX 引脚产生起始位、按位输出数据位),或持续检测 RX 引脚电平变化以接收数据。
优点
成本低:无需额外硬件芯片,适合资源受限的低成本项目;
时序灵活:可自定义非标准串口协议
资源占用少:不需要额外的中断处理机制
缺点
CPU占用高:需要持续检查状态,浪费CPU资源
效率低:在等待期间,CPU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响应延迟:无法立即响应数据到达
适用场景
简单嵌入式系统
对实时性要求不高且CPU资源充足的应用
教学和原型开发
3. 中断驱动方式(硬件 + 软件协同)
原理:基于硬件串口模块,通过 “中断” 机制触发数据发送 / 接收 —— 初始化时配置串口参数和中断触发条件(如 “接收缓冲区非空”“发送缓冲区为空”),当硬件检测到触发条件时,会暂停当前 CPU 任务,跳转到中断服务函数(ISR)执行数据处理(如读取接收数据、写入发送数据),处理完成后返回原任务。
实现原理
发送:当发送缓冲区为空时触发中断,在中断服务程序(ISR)中填充数据
接收:当数据到达时触发中断,在ISR中读取数据
优点
CPU利用率高:只在需要时处理数据,减少空转
响应及时:数据到达可立即处理
稳定性高:硬件处理时序和校验,软件仅负责中断响应,减少传输错误;
缺点
实现复杂:需要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风暴风险:高波特率下可能频繁中断
数据丢失风险:如果ISR处理不及时可能丢失数据
适用场景
大多数嵌入式系统
对功耗敏感的应用
中等数据速率的通信
4. DMA 辅助实现(硬件 + DMA + 软件协同)
原理:在 “中断驱动” 基础上引入 DMA 控制器,进一步减少 CPU 干预 ——DMA 可直接在 “串口硬件缓冲区” 和 “内存(RAM)” 之间传输数据,无需 CPU 参与。仅当 DMA 完成一次数据块传输(如发送 100 字节、接收 50 字节)时,才触发一次中断通知 CPU 处理结果(如数据校验、后续逻辑)。
实现原理
发送:配置DMA控制器自动从内存读取数据发送
接收:配置DMA控制器自动将接收数据存入内存
优点
CPU占用最低:数据传输完全由DMA控制器处理
适合大数据量:可高效处理大量数据
高吞吐量:减少CPU干预,提高传输效率
缺点
硬件依赖:需要MCU支持DMA功能
配置复杂:需要正确设置DMA控制器
灵活性较低:对小数据包效率可能不高
适用场景
- 高速、大数据量串口通信(如波特率≥115200bps,单次传输 KB 级数据);
- 对 CPU 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电机控制、实时信号处理)。
5. 双缓冲/环形缓冲方式
实现原理
使用两个缓冲区或环形缓冲区存储数据
一个缓冲区用于填充时,另一个可用于处理
优点
数据吞吐量高:减少数据丢失风险
处理延迟均衡:平滑处理突发数据
适合高速通信:能处理较高波特率
缺点
内存占用多:需要额外缓冲区空间
实现较复杂:需要管理缓冲区状态
潜在数据覆盖:缓冲区满时可能覆盖未处理数据
适用场景
高速串口通信
数据流连续且量大的应用
需要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速度差异的系统
6. 操作系统提供的API方式
实现原理
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串口API(如Linux的termios, Windows的COM API)
通常结合了中断和缓冲机制
优点
开发便捷:无需直接操作硬件
功能丰富:提供流量控制、超时等高级功能
可移植性:同一API可在不同平台使用
缺点
开销较大:有操作系统层开销
实时性较差:受操作系统调度影响
灵活性受限:无法进行底层优化
适用场景
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
需要快速开发的场景
跨平台应用
三. 总结
几种实现方式对比:
实现方式 | CPU占用 | 实时性 | 实现复杂度 | 适用数据速率 | 典型应用场景 |
---|---|---|---|---|---|
硬件自动实现 | 极低(≈0%) | 极强 | 1Mbps+ | 需硬件串口模块 | 低 |
轮询 | 高 | 中等 | 低 | 低-中 | 简单嵌入式系统 |
中断驱动 | 中 | 高 | 中 | 中 | 通用嵌入式系统 |
DMA | 低 | 高 | 高 | 高 | 高速数据采集 |
操作系统API | 中-高 | 低-中 | 低 | 中 | 桌面/服务器应用 |
双缓冲 | 中 | 高 | 中-高 | 中-高 | 工业通信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