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体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变化和挑战:从HOM到AOM
【摘要】本文讨论了商业模式从 Human-Oriented Marketplace(HOM,以人为中心的市场)到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AOM,以智能体为中心的市场)的演变逻辑。首先,文章回顾了互联网时代及以前的商业模式特点:市场围绕人展开,商家与消费者直接连接,商业平台承担撮合和服务的中介作用。随后,文章分析了智能体互联时代的出现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人类不再直接连接市场,而是通过智能体助手表达需求并完成交易;商家也通过智能体接口提供产品与服务,由此市场从“面向人”转变为“面向智能体”。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流量逻辑让位于接口和协议的竞争,市场结构面临重新塑造。接着,文章提出了智能体互联时代必须面对的若干关键挑战,包括协议标准化、市场结构的不确定性、中介机制的重塑、网络和支付体系的适配、交易模式的演化等,这些问题目前均没有明确答案。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可能出现三种形态:一是巨头平台继续主导市场,二是市场走向去中心化,三是中心化与分布式并存的混合型生态。总体而言,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 将深刻改变商业活动的运作逻辑,但其未来图景仍充满不确定性。
一、互联网时代及以前的商业模式:以人为核心的市场逻辑(HOM)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甚至在更早的工业社会和商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业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围绕“人”展开的。无论是传统集市、百货商场,还是后来的电子商务平台,其核心逻辑都是在买方(消费者)和卖方(商家)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市场形态,可以被称为 “Human-Oriented Marketplace”(HOM),其基本特征是:市场的运行是基于人类的需求、认知和决策而展开的,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围绕“人”的感知、选择与消费来组织。
在这一模式中,最早的形态是实体集市或交易所。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市场中,商人带着商品来到集市,消费者则基于自己的需求、经验或口碑来选择交易对象。这里的“平台”本质上是一个空间或组织性的安排,比如市集的固定场所、行会的规则,或者城市政府对交易的管理。平台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例如提供安全、秩序、信用保证和基础设施,但交易关系本身仍然是“人对人”的直接沟通与议价。
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生产与分销体系的出现,市场逐渐由本地化的集市扩展为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流通网络。此时,“商业平台”(business platform) 的形态开始多样化:百货公司、连锁超市、广告传媒、银行体系,乃至后来出现的电视购物和呼叫中心,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中介和组织者的角色。但即使如此,它们的根本逻辑依旧是服务于人:消费者是唯一的决策主体,所有的渠道、广告和销售方式都是为了影响或满足人的需求。举例来说,百货商场的设计就是要将大量商品集中陈列在一个空间里,以便消费者能够更高效地浏览、比较和购买;广告的传播则是为了影响人的心理认知,让他们在做出消费选择时倾向于某个品牌或产品。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种 以人为中心的市场逻辑被进一步放大。互联网带来的最重要变革,是把分散的供给和需求通过数字化的网络直接连接起来,使得信息传递和匹配效率大幅提高。电商平台(如亚马逊、淘宝、eBay)成为最典型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它们的价值在于把无数商家和无数消费者汇聚在同一个数字空间,并通过搜索、推荐、支付和物流体系来降低交易摩擦。消费者在屏幕上输入关键词,浏览商品信息,比较价格与评价,最后完成购买。这一过程的本质,仍然是“人”在进行决策,商家则努力通过更好的展示、更有吸引力的价格或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 “撮合和服务”——它并不取代人的判断,而是帮助人更快、更方便地做出判断。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原因在于它牢牢抓住了商业活动的核心:人类的消费需求。人是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所有的平台和商家都在竞争这种注意力。广告竞价、流量入口、搜索排名、推荐算法,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把合适的商品和内容呈现给合适的人,从而促成交易。与此同时,平台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规则来提升市场效率,例如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信任陌生卖家的商品质量;建设支付和物流系统,让交易可以跨越空间、即时完成。这些安排大大降低了“人对商家”直接交易的成本,使得市场的规模和深度远超传统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技术不断演进,这种 human-oriented marketplace 依旧是围绕“人”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展开的。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后来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都在扮演“中介”角色:它们是市场的组织者、规则制定者和效率提升者,但交易的最终驱动力依然来自人类的需求和选择。一个消费者点开电商APP,看到由推荐算法呈现的商品列表,虽然背后有复杂的技术支撑,但本质上仍然是消费者自己在做决定——点击、加入购物车、付款、确认收货。这种模式的本质逻辑是 “以人为中心,技术为手段,平台为桥梁”。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及以前,我们看到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变化,其共同点始终是: “人是商业活动的轴心”。市场是面向人的,平台的设计是服务人的,商家的努力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换句话说,整个商业生态是建立在“人—商家—平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之上:人带来需求和消费力,商家提供商品和服务,平台则通过规则和技术提升匹配效率。这种模式构成了过去数百年,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以来最核心的商业运行逻辑。
二、智能体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从人到智能体的转向(AOM)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智能体(AI Agent)的普及和互联,商业模式正在发生一次深层次的转型。这种转型与互联网时代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不再是人,而是代表人的智能体。无论是需求的提出、信息的搜集、交易的撮合,还是服务的交付,越来越多的环节都由智能体来完成。与此同时,商家也不再仅仅依靠人工运营,而是通过智能体对外提供产品与服务。由此形成的市场,可以被称为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AOM)。
在这种新模式下,首先发生变化的是 人与市场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人是市场的直接操作者:用户需要亲自打开电商平台,输入搜索词,浏览结果,比较商品,做出选择,并完成支付与确认。但在智能体互联时代,用户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直接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而是把需求交给自己的智能体助手。例如,一个人只需要说出“帮我预定一张下周去上海的高铁票,时间在上午十点前,价格不要超过500元”,剩下的任务由智能体来完成。它会自动在不同平台或服务商之间搜索、筛选、比较并完成预订。换句话说,用户的操作由“点点点”的繁琐过程,变成了“告诉智能体一个目标”的简单交互。市场不再直接面向人,而是通过智能体作为中介来运作。
与此同时,商家的运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商家在互联网市场中的竞争方式是如何在平台上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做广告投放、优化搜索排名、提升页面展示、搞促销活动等。商家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通过各种手段刺激他们的购买决策。但在智能体互联时代,商家面对的不是消费者本身,而是大量运行中的智能体。要想把产品和服务卖出去,商家必须让智能体能够“理解”并“选择”自己的供给。为了实现这一点,商家会提供专门面向智能体的接口和数据格式,把商品的价格、库存、交付条件、评价信息等以结构化的方式开放出来,以便智能体能够快速调用、比较和撮合。这意味着,商家的竞争逻辑也在变化:从争夺人类注意力,转变为争夺智能体的“算法偏好”。
这种模式的运行带来了 市场形态的整体重构。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上存在大量巨型商业平台,它们承担着撮合、服务和规则制定的角色。消费者和商家都要通过这些平台来完成交易。但在智能体互联时代,市场结构是否依旧需要类似的“超级平台”,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方面,智能体的普及可能让市场变得更加分布式——消费者的智能体可以直接与商家的智能体沟通和交易,不再需要依赖某一个统一的中介平台。另一方面,也可能仍然会出现新的“超级节点”,它们掌握着主流的智能体协议或算力资源,从而成为新一代的市场支配者。无论如何,整个市场的格局都会与以往截然不同。
在这个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 中,交易的流程被彻底简化和自动化。人类的需求是起点,商家的供给是终点,而智能体在中间承担着翻译、匹配和执行的角色。用户只需表述需求,智能体就会基于历史偏好、预算限制、上下文信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商家和产品。商家只需保持数据的透明和接口的畅通,确保智能体能够顺利对接,就能完成销售。市场的效率大幅提升,交易的速度显著加快,而人与商家的直接接触却被淡化。
这种模式的出现,还会对 市场竞争方式带来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焦点是“流量”,谁能掌握更多的用户入口,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但在智能体互联时代,流量的重要性可能会下降,因为用户并不会再频繁进入某个平台浏览,而是依赖智能体完成任务。取而代之的是“接口”和“协议”的竞争:谁的接口更标准、更高效、更容易接入主流智能体,谁就能更容易被选中。同时,智能体自身的能力也可能成为新的竞争点:一些智能体可能在价格比较上更擅长,一些在个性化推荐上更突出,从而对市场交易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在商业模式中的角色逐渐退居幕后。在互联网时代,人是市场的前台参与者,平台和商家都直接面向人来设计和运作;而在智能体互联时代,人退居为需求的提出者和最终结果的接受者,市场的运行则由大量智能体在后台高频次、自动化地完成。这种转变意味着商业模式的“面向对象”已经从“人”转向了“智能体”。市场不再是为人类直接设计的,而是为智能体设计的。
综上所述,智能体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 人通过智能体进入市场,商家通过智能体提供服务,市场需要重新构建为一个智能体互联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是否还会出现类似过去互联网时代那样的巨型商业平台,抑或是形成一种更加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结构,仍然是一个有待观察的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整个市场的运行逻辑和商业模式,已经从“human-oriented marketplace”迈向了“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这将深刻改变未来的商业生态。
三、从HOM到AOM:世界将面临的挑战
虽然智能体互联描绘了商业模式的全新图景,但这一体系要真正落地,还面临着许多尚未有明确答案的挑战。以下问题,正是未来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 必须直面的关键难点,每一个问题都足以构成一个巨大的研究方向。
1. 智能体互联的协议标准化问题
不同智能体之间如何顺畅沟通,是市场成立的前提。目前的尝试包括北邮支持国标的 ACPs 协议族,这类标准化工作正努力让智能体能像互联网协议(TCP/IP)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然而,这一体系能否被全球范围广泛采纳,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2. 市场结构的不确定性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 究竟会是一个高度集中、由少数巨头掌控的体系,还是一个去中心化、由无数小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与隐患,而现实很可能会出现混合形态。目前尚无人能够准确预测最终会走向哪一种结构。
3. “中间的问号”到底是什么
在新的市场中,用户智能体与商家智能体之间,可能需要新的“中介机制”来完成规则制定、信用保证或撮合服务。但这种角色是否由传统平台演化而来,还是全新形态的“智能体平台”,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个图景中的问号,至今无人能给出明确定义。
4. 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新要求
智能体之间高频次的交互,必然对底层网络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带宽、时延、可靠性、安全性,都可能成为新的瓶颈。未来的网络是否需要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架构升级,目前还没有统一共识。
5. 支付体系的重构问题
如果智能体直接进行交易,传统面向人的支付方式就显得笨重。智能体需要更自动化、可编程、实时化的结算机制,这可能与区块链或机器可执行的数字货币结合。但如何在保障安全和合规的同时,维持高效支付,依旧没有明确方案。
6. 交易模式的未来走向
智能体之间的交易,会不会从传统的“一次性买卖”变成更多元的模式?例如,基于订阅、资源共享、动态定价甚至智能体之间的“以物易物”?这种新形态交易将深刻改变市场运行逻辑,但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
7. 信任与透明度问题
当智能体替用户做出决策时,用户是否真的能理解和信任这些选择?如果市场完全交由智能体自动化运行,人类可能会失去可解释性和可控性。这种信任缺口目前没有被彻底解决。
8. 数据所有权与隐私问题
智能体之间的高频互动,会涉及大量用户数据的共享与调用。谁来掌握这些数据,如何避免被滥用或垄断,都是未解之题。
9. 跨文化与跨区域的差异
如果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能体市场各自发展,是否会像互联网一样出现割裂?全球范围内的统一性与本地化之间如何平衡,也还没有答案。
10. 人类角色的再定义
在这一切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当市场越来越“agent-oriented”,人类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将被重新界定。人会不会退化为只提供需求与反馈的“旁观者”?还是仍然能保持某种不可替代的主导性?这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四、展望:AOM时代下的发展路径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AOM)作为未来商业的新形态,目前仍处在萌芽阶段。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从今天的趋势来看,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发展路径:
1. 巨头平台延续型
这一模式下,现有互联网平台巨头将凭借算力、数据和生态优势,顺理成章地扩展为智能体互联的核心枢纽。它们会提供统一的协议接口,聚合海量商家和用户智能体,成为新一代的“超级平台”。这种路径的好处是效率高、整合快,但问题在于可能加剧集中化,带来更强的市场垄断与依赖。
2. 去中心化市场型
另一种可能是,智能体的普及和协议的标准化,使得市场逐渐走向分布式。用户智能体与商家智能体可以直接点对点交易,市场不再依赖单一的超级平台,而是通过开放协议和分布式账本来维持秩序。这种模式强调自由与多样性,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管理和协同上的混乱。
3. 混合型生态
更现实的路径,可能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在某些高频、高价值的领域,依然会有巨头平台充当中介与规则制定者;而在一些长尾或定制化场景,则会形成去中心化的智能体网络。这种“中心化 + 分布式”并存的格局,或许更符合市场的演化规律。
无论最终走向哪一种路径,智能体互联都将深刻改变商业模式的基础逻辑。从“人对商家”的直接互动,到“智能体对智能体”的自动化交易,市场的运行方式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未来几十年里,商业平台的形态、竞争的规则、交易的模式,都可能被重新书写。而这一切,也正是 agent-oriented marketplace 最令人期待又充满不确定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