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1. 什么是梯度下降?—— 像下山一样寻找最低点
想象一下你被蒙上眼睛,放在一座大山的某个位置,你的任务是找到山谷的最低点。你不能一下子看到整个山的全貌,但你可以通过脚下的坡度来判断哪个方向是向下最陡峭的。梯度下降就是这样一种算法:它通过一步一步地沿着“最陡峭的下坡路”走,最终找到函数的最低点。
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中,这个“山”就是我们模型的“损失函数”(或者叫“成本函数”、“目标函数”),而“山谷的最低点”就是损失函数最小的时候,此时模型的效果最好。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调整模型的参数(比如神经网络中的权重和偏置),让模型变得越来越好。
2. 梯度下降的基本原理
梯度下降的每一步都包含两个核心动作:
2.1 计算“坡度”(梯度)
“梯度”可以理解为函数在当前位置的“坡度”和“方向”。它告诉我们,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函数值会增加最快。而我们想要下山,所以要沿着梯度的反方向走,这样函数值才会下降最快。
具体来说,我们会计算损失函数对每个模型参数的偏导数。这些偏导数组成的向量就是梯度。它指明了当前参数组合下,损失函数增加最快的方向。
2.2 迈出一步(更新参数)
知道了“最陡峭的下坡路”方向后,我们就要迈出一步。这一步的大小由一个叫做“学习率”(Learning Rate)的参数控制。参数更新的公式通常是这样的:
θ_new = θ_old - η * ∇θ J(θ)
θ_new
:更新后的模型参数,也就是你“下山”后到达的新位置。θ_old
:当前的模型参数,也就是你“下山”前的旧位置。η
(eta):学习率,它决定了你每一步迈多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超参数,后面会详细讲。∇θ J(θ)
:损失函数J(θ)
相对于参数θ
的梯度。它指明了“上坡”最快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减去它,沿着“下坡”最快的方向走。
2.3 不断重复(迭代)
我们会不断重复“计算坡度”和“迈出一步”的过程,直到满足某个条件,比如:
- 损失函数的值变得非常小,几乎不再变化。
- 达到了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
- 参数的变化非常小,说明已经接近稳定。
3. 关键概念:学习率(Learning Rate)—— 步子迈多大?
学习率 η
是梯度下降的“灵魂”之一,它决定了你每次下山迈的步子有多大。选择一个合适的学习率至关重要:
- 学习率过大:你可能步子迈得太大,直接跳过了山谷的最低点,甚至可能在山的两侧来回震荡,永远无法到达最低点,或者直接冲出“山体”,导致模型不收敛。
- 学习率过小:你可能步子迈得太小,虽然最终能到达最低点,但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训练效率低下。
因此,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学习率,是训练模型时需要仔细调整的关键。
4. 梯度下降的类型—— 下山的方式有很多种
根据每次计算梯度时使用的数据量不同,梯度下降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4.1 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
想象一下,你每次下山前,都要把整座山的所有坡度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出一个总体的“平均坡度”,再沿着这个平均坡度走一步。这就是批量梯度下降。
- 特点:在每次参数更新时,会使用整个训练数据集来计算梯度。
- 优点:每次更新的方向都非常准确,因为它考虑了所有数据,所以收敛过程比较稳定,最终更容易收敛到损失函数的最小值(如果是凸函数)。
- 缺点:如果训练数据量非常大,每次迭代都需要处理所有数据,计算成本会非常高,训练速度会很慢。
4.2 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
与批量梯度下降相反,随机梯度下降就像一个“急性子”的下山者。它不看全局,而是随机选择一个点,根据这个点附近的坡度就走一步。走完一步,再随机选下一个点,再走一步。
- 特点:每次参数更新时,只随机选择一个训练样本来计算梯度并更新参数。
- 优点:更新频率非常高,计算速度快,尤其是在数据量很大时,每次迭代的计算成本很低。由于其随机性,有时还能帮助跳出局部最小值。
- 缺点:由于每次只看一个样本,计算出的梯度可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导致损失函数在下降过程中剧烈震荡,不容易收敛到精确的最小值。但通常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4.3 小批量梯度下降(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
小批量梯度下降是前两种方法的折衷和优化,也是目前在深度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就像一个“聪明”的下山者,每次不看整座山,也不只看一个点,而是看一小片区域的坡度,然后走一步。
- 特点:每次参数更新时,使用一小批(mini-batch)训练样本来计算梯度并更新参数。这个“小批”的大小通常在几十到几百之间。
- 优点:
- 效率高:相比批量梯度下降,每次迭代处理的数据量小,计算速度快。
- 收敛性好:相比随机梯度下降,梯度估计更稳定,震荡较小,更容易收敛。
- 利用并行计算:现代深度学习框架可以很好地利用GPU并行处理小批量数据,进一步提高效率。
- 缺点:需要额外调整“小批量大小”这个超参数。
5. 梯度下降的优缺点
总结一下,梯度下降算法有以下主要优缺点:
5.1 优点:
- 简单易懂:核心思想直观,容易理解和实现。
- 计算效率高:尤其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小批量梯度下降等变体,能够高效地进行训练。
- 适用性广:是优化各种机器学习模型(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损失函数的通用方法。
5.2 缺点:
- 对学习率敏感:学习率的选择非常关键,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需要仔细调整。
- 可能陷入局部最小值:对于非凸的损失函数(在深度学习中很常见),梯度下降可能会停在局部最小值点,而不是全局最小值点。这意味着模型可能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最佳性能。
6. 补充内容
6.1 局部最小值与全局最小值
想象一下山谷里有很多小坑(局部最小值)和一个最深的大坑(全局最小值)。梯度下降可能会让你走到一个小坑里就停下来,因为它认为这里已经是最低点了。对于一些简单的、凸的损失函数(比如线性回归),只有一个最低点,所以局部最小值就是全局最小值。但对于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损失函数往往是非凸的,存在很多局部最小值。虽然理论上我们希望找到全局最小值,但在实践中,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局部最小值通常也能让模型表现出色。
6.2 常见的优化器(Adam, RMSprop等)简介
为了解决梯度下降的一些缺点(比如对学习率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收敛速度慢等),研究者们开发了许多高级的优化算法,它们通常被称为“优化器”。这些优化器在梯度下降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复杂的机制来调整学习率或梯度的方向。
- Momentum(动量):模拟物理中的动量概念,在更新参数时不仅考虑当前的梯度,还会考虑之前梯度的方向。这有助于加速收敛,并可能帮助跳过小的局部最小值。
- AdaGrad(自适应梯度):为每个参数维护一个独立的学习率,并根据该参数的历史梯度平方和来调整学习率。对于不经常更新的参数,学习率会更大;对于经常更新的参数,学习率会更小。缺点是学习率会持续下降,可能过早停止学习。
- RMSprop(均方根传播):是AdaGrad的改进版,它使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来计算历史梯度平方和,而不是简单累加。这使得学习率不会无限减小,更适合处理非稳态目标。
- Adam(自适应矩估计):结合了Momentum和RMSprop的优点。它不仅计算梯度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一阶矩),还计算梯度平方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二阶矩),并利用这两个信息来自适应地调整每个参数的学习率。Adam通常被认为是目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优化器之一。
这些优化器通过更智能地调整学习率和更新方向,使得模型训练更加高效和稳定。
6.3 学习率调度策略(Learning Rate Scheduling)
除了选择合适的优化器,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率调度”来动态调整学习率。就像下山时,一开始可以大步快走,快到山谷时就小步慢走,避免冲过头。
常见的学习率调度策略包括:
- 步进衰减(Step Decay):每隔一定的训练轮次(epochs),学习率就乘以一个衰减因子(例如,每10个epoch学习率变为原来的一半)。
- 指数衰减(Exponential Decay):学习率随着训练轮次呈指数级下降。
- 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学习率按照余弦函数的形式周期性地变化,通常是从大到小,然后可能再回升,再下降,模拟“退火”过程。
- 学习率预热(Warmup):在训练初期,学习率从一个很小的值逐渐增加到预设的初始学习率,这有助于模型在训练初期保持稳定。
通过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在训练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学习率,从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