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中的Flash、ROM与RAM全解析
目录
1. flash、ROM、RAM
RAM(Random Access Memory)
ROM(Read-Only Memory)
FLASH(FLASH EEPROM)
2. 在stm32中,.text段、.data段和.bss段都在哪里?flash上?还是SRAM?
1. .text 段 (代码段)
2. .data 段 (已初始化数据段)
3. .bss 段 (未初始化或初始化为0的数据段)
总结与类比
STM32启动流程回顾
如何查看?
1. flash、ROM、RAM
在计算机硬件中,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是两种基本的存储技术,它们在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
RAM(Random Access Memory)
RAM是计算机的主存储器,用于临时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它允许数据被随机访问,意味着可以直接读取或写入任何位置的数据,而不需要按顺序进行。RAM的特点包括:
-
易失性:当电源关闭时,存储在RAM中的数据会丢失。
-
快速读写:RAM可以快速地读取和写入数据,这对于计算机运行程序和处理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
容量和速度:RAM的容量通常从几MB到数百GB不等,速度非常快,能够通过高速总线迅速访问数据。
常见的RAM类型包括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DDR SDRAM(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ROM(Read-Only Memory)
ROM是一种只读存储器,通常用于存储固定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如启动程序和固件。ROM的特点包括:
-
非易失性: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ROM中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
只读性:ROM中的数据通常在制造过程中预先写入,用户无法修改。
FLASH(FLASH EEPROM)
-
Flash 存储器(FLASH EEPROM)又称闪存,快闪。它是EEPROM的一种。它结合了ROM和RAM的长处。不仅具备电子可擦除可编辑(EEPROM)的性能,还不会断电丢失数据同时可以快速读取数据。它于EEPROM的最大区别是,FLASH按扇区(block)操作,而EEPROM按照字节操作。FLASH的电路结构较简单,同样容量占芯片面积较小,成本自然比EEPROM低,因此适合用于做程序存储器。
-
FLASH 可以说就是 ROM 的子集。
我们再来看看STM32中flash、ROM、RAM三者的关系:
堆、栈、flash、ROM、RAM、bss段、data段、text段、Code、Ro-data ZI-data、RW-data的区别_栈是在flash-CSDN博客
综合上述种种,我们可以总结出:在STM32中,flash 就是 ROM,而STM32中的RAM,就是SRAM。
2. 在stm32中,.text段、.data段和.bss段都在哪里?flash上?还是SRAM?
简单直接的答案是:这些段同时存在于Flash和SRAM中,但它们的“存在”方式不同。
更准确的说法是:
-
编译和链接后,所有段的原始数据都存储在Flash中。
-
程序运行时,
.text
段仍在Flash中被CPU读取执行,而.data
和.bss
段则位于SRAM中。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解每一个段,并解释STM32的启动过程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
1. .text 段 (代码段)
-
内容:存放程序的执行代码(机器指令)、常量字符串以及只读的常量数据(例如被
const
关键字修饰的全局变量)。 -
位置:
-
Flash (ROM):这是
.text
段的永久存储位置。单片机掉电后,代码不会丢失。 -
SRAM:.text段通常不复制到SRAM。CPU通过称为I-Bus (Instruction Bus) 的系统总线直接从Flash中读取指令并执行。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宝贵的SRAM空间。
-
结论:.text
段始终在Flash中,运行时也从Flash直接读取。
2. .data 段 (已初始化数据段)
-
内容:存放已初始化且初始值不为零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static)。
-
例如:
int global_var = 100;
或static int static_var = 5;
-
-
位置:
-
Flash (ROM):存储这些变量的初始值(例如
100
和5
)。这些值是程序映像的一部分,掉电不丢失。 -
SRAM:这是这些变量运行时真正被存放和操作的地方。
-
关键过程:启动时的“数据拷贝”
单片机启动时,一段特殊的启动代码(通常是Startup
文件中的代码,会调用__main
,其中包含拷贝操作)会自动将.data
段在Flash中的初始值复制到SRAM中为其分配好的地址空间。之后,程序的所有读写操作都是针对SRAM中的副本。
3. .bss 段 (未初始化或初始化为0的数据段)
-
内容:存放未初始化或初始化为0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
例如:
int uninit_var;
static int static_zero_var = 0;
int big_array[1024] = {0};
-
-
位置:
-
Flash (ROM):.bss段在Flash中不占用存储变量的空间,它只占用了“描述信息”(记录了这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和大小)。没有必要开空间,这会浪费Flash空间。
-
SRAM:这是.bss变量运行时存在的地方。系统在启动时需要在SRAM中为它们分配空间。
-
关键过程:启动时的“内存清零”
启动代码在执行完.data
段的拷贝后,会紧接着对.bss
段对应的SRAM区域进行清零初始化。这就是为什么你没有给全局变量赋值,它默认是0的原因。
总结与类比
-
Flash (ROM) 就像是你的硬盘。它存储了所有的“原始材料”:
-
程序指令(
.text
) -
已初始化变量的初始值(
.data
的初始值) -
.bss
段的大小信息(一个“需要准备多少空位”的清单)
-
-
SRAM 就像是你的电脑内存。程序运行时:
-
CPU从Flash(硬盘)读取指令(
.text
)来执行。 -
把已初始化变量的值(
.data
)从Flash(硬盘)加载到SRAM(内存)中操作。 -
在SRAM(内存)中为未初始化变量(
.bss
)开辟一片空间并清零。
-
STM32启动流程回顾
-
上电或复位后,CPU从Flash的复位中断向量表找到复位处理函数的地址,并开始执行启动代码。
-
启动代码调用
__main
,它主要做两件事:-
数据拷贝 (Copy .data):将
.data
段从Flash复制到SRAM。 -
清零初始化 (Zero .bss):将
.bss
段对应的SRAM区域全部清零。
-
-
上述初始化完成后,才跳转到用户的
main()
函数开始执行。
如何查看?
在IDE(如Keil MDK或STM32CubeIDE)编译项目后,在构建输出窗口 (Build Output) 中可以看到一个类似下面的内存分布报告,它清楚地展示了各个段在Flash和RAM中占用了多少空间:
Program Size: Code=6320 RO-data=432 RW-data=52 ZI-data=1024
-
Code + RO-data 属于
.text
段(在Flash中)。 -
RW-data 属于
.data
段(初始值在Flash,运行时在SRAM)。 -
ZI-data 属于
.bss
段(运行时在SRAM)。
我们也可以通过查看项目生成的链接脚本(.ld
文件或是.map文件)来精确了解每个段被链接到了哪个地址(Flash地址通常以0x08000000
开始,SRAM地址以0x20000000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