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技术深度与广度:构筑你的核心壁垒(4)
5.4 知识保鲜: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学习能力的策略
“618”雪崩之战的力挽狂澜,让我一战成名。我在团队里,彻底坐稳了“性能第一人”的位置,David甚至在部门的表彰大会上,将我树立为“有深度、有大局观”的青年技术榜样。荣誉和赞美,纷至沓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这种“专家”的光环中。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性能难题,为团队提供咨询,我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游刃有余。我感觉,自己在那口“深井”里,已经挖得足够深了。
然而,技术的浪潮,永远比你挖井的速度,要快得多。
变化,是从一次外部的技术大会开始的。公司派我和Leo一起去参加一个业界顶级的云原生大会。
会场上,一个个来自国内外大厂的分享议题,像一扇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我所在“深井”之外的广阔世界。
- 当我们在为Go语言的GC焦头烂额时,已经有团队在分享他们如何使用eBPF+Rust,构建几乎无GC延迟的超高性能网络代理。
- 当我们还在满足于用Prometheus做监控时,已经有人在探讨基于OpenTelemetry的、将Metrics、Tracing、Logging融为一体的、AI驱动的下一代可观测性平台。
- 甚至连我最引以为傲的性能分析方法论,在那些分享者提出的“持续性能剖析(Continuous Profiling)”的理念面前,也显得有些“古典”和“低效”。
(心理暗线:一种强烈的“知识折旧”焦虑,取代了过去的成就感。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学会了修理蒸汽机车的工匠,沾沾自-喜,却突然发现,外面已经是电气化时代了。我赖以为生的“专精”,可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就会变成“过时”的技能。)
坐在我旁边的Leo,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像一只掉进米缸的老鼠,双眼放光,全程都在用他的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什么,时不时地还用手机拍下关键的PPT,嘴里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