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2025中国虚拟化市场研究报告》解读丨虚拟化市场迈向“多元算力架构”,国产化与AI驱动成关键变量
中国虚拟化市场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转折点。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报告揭示,两大关键变量——“VMware替代”驱动的国产化浪潮与AI爆发牵引的多元算力需求——正共同重塑市场格局,推动虚拟化技术从以CPU为中心的“纳管通算”向支持异构算力的“纳管智算”深刻演进。
这一结构性变革源于政策安全与商业成本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在国家数据安全战略下,金融、能源、央国企等关键领域对IT基础设施自主可控的要求空前提高,国产虚拟化方案成为替代VMware的战略选择。
另一方面,博通收购VMware后其商业模式转向订阅制,导致用户长期成本激增,加速了存量市场的替换需求。与此同时,生成式AI等技术的渗透使得算力需求爆发,GPU等异构计算资源成为新焦点,倒逼虚拟化平台突破传统CPU架构,向以GPU为核心、融合多元算力的架构升级。这两股力量交织,构成了当前市场最显著的驱动力。
核心趋势:兼容、演进与安全性能并重
在上述背景下,报告进一步指出了三大核心发展趋势,这将定义未来几年的竞争主线:
架构融合化:从“支持GPU”到“GPU资源化”。未来的虚拟化平台不再仅是简单支持GPU卡,而是需要将GPU与CPU、FPGA等算力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真正的“资源化”。平台需具备GPU资源的细粒度监控、动态分割与智能调度能力,成为支撑AI训练与推理的智能算力基础设施(AI Infra)。
产品平台化:可演进性是关键竞争力。用户愈发看重虚拟化产品的长期价值。一个优秀的平台应能支撑业务从虚拟化到私有云、再到云原生和容器化的平滑演进,具备“积木式”的模块化扩展能力。这要求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具备开放、解耦的架构,避免用户因技术路线升级而被迫“推倒重来”。
能力基线化:高稳定、高安全、高性能成为入场券。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这“三高”标准始终是用户的核心诉求。未来,稳定性将依赖更智能的故障预测与自愈能力;安全性将结合硬件加密与AI威胁检测,构建端到端信任链;性能则需持续优化虚拟化开销,尤其在分布式存储和网络层面,以满足低延迟、高吞吐的严苛需求。
在这一趋势下,中国服务器虚拟化市场形成了服务器、云计算、第三方软件、超融合等厂商为主要参与者的竞争格局。其中第三方软件厂商长期致力于虚拟化软件自研,并强化与多家硬件、软件厂商的适配。
云宏对标VMware,自研虚拟化软件,凭借金融行业的积累以及不断拓展行业能力位居领导者象限。第三方软件厂商中,VMware 稳居第一。云宏紧随其后,超过微软,蝉联国产虚拟化独立第三方TOP1,被誉为“中国的VMware”。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25中国虚拟化市场研究报告》
云宏作为国产独立第三方虚拟化平台,云宏虚拟化平台不仅架构功能上深度对标VMware,实现了对多种CPU/GPU架构的统一纳管与弹性调度,更凭借微秒级延迟与近似物理机的性能表现,可助力用户实现平滑演进和可靠替代。
此外,通过积木式架构设计,云宏实现了软硬件全面解耦,广泛兼容国内外主流软硬件生态。用户可依据实际需求灵活选用服务器虚拟化、超融合或存算分离的云平台等产品形态和部署模式。安全方面,云宏构建了覆盖数据、网络和虚拟化层的一体化防护体系。
未来展望:高稳定、高安全、高性能仍是发展重点
尽管技术范式在变,市场格局在变,但用户对虚拟化平台的核心诉求始终如一:高稳定、高安全、高性能。报告指出,虚拟化厂商将持续在这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例如通过智能算法提升资源调度和故障预见能力,利用硬件加密和AI监测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并不断优化计算、存储、网络性能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在国产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下,中国虚拟化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与重构。能够准确把握多元算力融合趋势、并持续在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和开放性上投入的厂商,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用户而言,这既是一个优化IT成本结构的窗口,也是一个为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业务构建坚实基座的关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