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策略内容包含哪些
测试策略是指导整个测试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它定义了测试活动的“方式”和“范围”。
一个完整的测试策略通常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1. 测试目标与范围
目标: 明确本次测试要达成的商业和质量目标。例如:“确保核心支付功能零致命缺陷”、“保证系统在1000用户并发下稳定运行”、“满足XX合规性要求”。
范围(In-Scope): 详细列出要测试的功能、模块、系统。例如:“用户管理模块、v2.1新增的API接口、与第三方支付网关的集成”。
范围排除(Out-of-Scope): 明确声明不测试的内容同样重要,以避免后期争议。例如:“不测试浏览器的兼容性(本次)、不进行渗透测试(由安全团队负责)、不性能测试移动端APP”。
2. 测试类型/阶段
定义将采用哪些测试级别和类型来覆盖测试范围。
功能测试: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冒烟测试、回归测试。
非功能测试: 性能测试(负载/压力/耐久)、安全性测试、兼容性测试(浏览器/OS/设备)、可用性测试、可访问性测试。
其他测试: 探索性测试、用户验收测试(UAT)、国际化/本地化测试。
3. 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 vs 白盒测试: 主要采用哪种方法?是否需要开发人员编写单元测试(白盒)?
测试设计技术: 明确将使用哪些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状态转换、决策表等。
正面/负面测试: 是否同时覆盖有效和无效输入?
手动测试 vs 自动化测试: 明确哪些测试适合自动化,哪些必须手动执行。
4. 测试环境与数据
测试环境: 描述测试所需的硬件、软件、网络配置。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客户端版本等。明确环境的管理和部署责任人(如DevOps或开发团队)。
测试数据: 如何准备和管理测试数据?是使用生产数据脱敏、手工制造还是利用工具生成?如何确保数据在测试前的有效状态(数据初始化)?
5. 入口与出口准则
这是衡量测试能否开始和结束的关键标准。
入口准则: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开始测试?例如:
代码开发完成并通过了代码评审。
冒烟测试用例100%通过。
测试环境已就绪并可访问。
出口准则: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结束测试?例如:
所有计划的测试用例已执行。
所有严重性为致命和严重的缺陷已修复并验证通过。
遗留的低优先级缺陷已记录并得到产品经理的认可。
达到要求的测试覆盖率(如需求覆盖率、代码覆盖率)。
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达到预期目标。
6. 测试交付物
列出测试过程中和结束后需要产生的所有文档和成果。
测试策略文档(即本文档本身)
测试计划
测试用例/测试脚本
测试数据
缺陷报告
测试进度报告/每日站会报告
测试总结报告(这是最重要的最终交付物)
7. 角色与职责
定义测试团队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测试经理:负责策略和计划。
测试工程师:设计、执行测试用例,提交缺陷。
开发经理:提供构建,修复缺陷。
DevOps工程师:维护测试环境。
8. 风险与应对措施
识别测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前制定缓解计划。
风险: 需求变更频繁、开发延迟交付、测试环境不稳定、关键人员离职、测试时间不足。
应对措施: 采用敏捷迭代测试、加强沟通、准备备用环境、知识共享、优先测试核心功能。
9. 进度与资源计划
资源: 需要多少测试人员?他们的技能水平如何?
进度: 大致的时间安排,与开发计划的对接点(如每个Sprint的测试周期)。
测试策略 vs 测试计划
很多人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
测试策略: 是“怎么做”,是高层级的方法论(偏向技术层面)。一个策略可以被多个项目复用(如“Web项目的测试策略”)。
测试计划: 是“做什么、谁来做、何时做”,是基于策略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案(偏向项目管理层面)。一个计划对应一个具体的项目。
总结
一份清晰的测试策略就像一张测试领域的地图,它确保了所有利益相关者(开发、产品、管理、测试)对测试的目标、方法和标准达成共识,是指导测试团队高效、有方向地开展工作的核心依据。在实际项目中,这个文档的详略程度可以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