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扭矩传感器:机器人精准控制的“内外双核”

机器人智能化进程加速,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已经逐渐成为高端机器人不可或缺的“触觉神经”,二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

在机器人领域,力觉传感是实现精准控制的关键技术。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扭矩传感器作为两种主流的力觉传感解决方案,分别扮演着不同而又互补的角色。

简单来说,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的“外部触觉”,安装在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末端,感知外部作用力;而关节扭矩传感器则是机器人的“内部感知”,集成在机器人关节内部,监测关节输出扭矩。

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复杂化,这两种传感器正成为高端机器人标配

六维力传感器:机器人的“外部触觉”系统

六维力传感器的本事不小,能同时测出三个方向的力(Fx、Fy、Fz)和三个方向的力矩(Mx、My、Mz),把外部作用力的信息完整地传递给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手腕是它最常见的 “岗位”。像精密装配、打磨抛光这类需要精准控制力度的活儿,有了它,机器人就能 “摸” 出力度大小,自动调整动作,实现自适应作业。就拿汽车发动机装配来说,零部件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可能卡死甚至损坏。这时候六维力传感器就派上用场了,它能引导机器人精准对准位置,稳稳插入零部件,大大降低了失误率。

人形机器人兴起后,六维力传感器又有了新舞台 —— 手腕和脚踝。装在手腕上,机器人能轻柔地和人互动,不会因为力度没控制好弄伤人;装在脚踝处,它能实时监测地面的反作用力,帮机器人保持平衡,走得更稳当。

就连航空航天这种 “高精尖” 领域,六维力传感器也不可或缺。卫星对接、宇航员辅助设备这些场景,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引发大问题,它能确保整个对接过程平稳又可靠,给这些高难度操作 “托底”。

关节扭矩传感器:机器人的“内部力控”核心

如果说六维力传感器管 “对外感知”,那关节扭矩传感器就是管 “对内把控” 的,它直接测量机器人关节的输出扭矩,是机器人实现安全协作和精准控制的关键。

协作机器人的关节里,几乎少不了它。传统工业机器人大多是 “隔离作业”,在外部需要安装物理围栏,但协作机器人不一样,这就要说到最早协作机器人出来的概念了,协作机器人声称是要将工业机器人从物理围栏里解放出来,那么好,既然解放出来了,那协作机器人肯定要和人在同一个空间里干活,和人在同一个空间里干活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关节扭矩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碰撞信号,一旦碰到人,机器人立马就停,根本不会伤人,这才让人机协作有了安全保障。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正推动关节扭矩传感器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这类机器人通常配备 30 至 50 个关节,而每个关节的精准运动控制都离不开扭矩传感的支撑,堪称 “缺一不可” 的核心部件。背后的原因,本质上是人形机器人对 “力控精度” 的极致追求 —— 以抓取一枚生鸡蛋这样的典型场景为例,过去仅依赖视觉定位引导机械臂操作,最大的痛点在于 “知位不知力”:机械臂能精准找到鸡蛋位置,却无法判断抓取力度的轻重,稍一用力就可能将蛋壳捏碎。也正因如此,如今绝大多数机器人厂商都在转向 “力觉感知 + 视觉定位” 的融合方案,通过在机器人关节集成扭矩传感器、在末端部署六维力传感器,让机器人既能 “看得到”,更能 “摸得准”,精准感知并控制抓取力度,从而适配不同材质、不同强度的物体操作需求。

以传感器头部厂商蓝点触控维力,分布式关节扭矩传感器已经用在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上了,目前的反馈来看还不错。

外骨骼机器人也特别依赖它。医疗康复外骨骼要 “读懂” 患者的运动意图,才能恰到好处地提供助力,帮患者恢复行动能力;工业外骨骼则要根据扭矩信号判断操作者的动作,及时发力减轻人体负荷,避免工人劳损。这些都得靠关节扭矩传感器来精准捕捉信号。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空间特别小、装不了六维力传感器的场景里,关节扭矩传感器还能 “客串” 一把 —— 通过测量内部力矩,间接算出外部的力信息,和六维力传感器形成完美互补。

技术对比:各有千秋,互补共赢

从技术特点看,两种传感器存在明显差异:

从安装位置看,六维力传感器要么在末端执行器和最后一个关节之间,要么在脚踝这种接触地面的部位;关节扭矩传感器则是直接集成在关节内部,藏得很 “深”。

测量内容上,六维力传感器测的是机器人和环境交互的所有外力和力矩,是 “全面的外部信息”;关节扭矩传感器则聚焦单个关节的输出扭矩,是 “精准的内部数据”。

应用场景也各有侧重:六维力传感器适合那些需要精确控制末端力度的场景,比如打磨、装配;关节扭矩传感器则更关注机器人本身的力控和安全,比如协作、关节运动控制。

成本方面也有区别:六维力传感器单个价格高点,但一个机器人一般装 1 到 2 个就够了;关节扭矩传感器单价便宜些,可架不住关节多,需要的数量也多。

不过说到底,这两种技术是 “互补共赢” 的。真正的高端机器人系统,往往会同时装两种传感器,形成一套完整的力控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兼顾外部感知和内部把控。

应用案例:蓝点触控的解决方案

蓝点触控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了完整的力觉传感产品线。

在汽车装配生产线,为焊接机器人提供六维力传感器,实现焊枪与车身的自适应贴合,提升焊接质量。同时,在协作装配机器人关节中集成扭矩传感器,确保人机协作安全。

在医疗领域,为手术机器人定制开发迷你型六维力传感器,尺寸仅为传统产品的三分之一,精度达到0.3%FS,满足手术操作的高标准要求。

针对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市场,蓝点触控推出了集成化力控解决方案,同时在手腕、脚踝部署六维力传感器,在所有关节集成扭矩传感器,形成完整的力觉感知网络。

未来趋势:融合与创新在路上

看着机器人技术一步步发展,我也察觉到这两种传感器的新趋势,未来肯定会更智能、更实用。

首先是智能化融合。以后的传感器不光是 “数据采集器”,还会自带边缘计算能力,能在本地处理信号、提取特征,不用全靠机器人主机运算,响应速度会更快。

然后是模块化设计。传感器会和机器人关节深度融合,做成标准化的力控关节模块,机器人厂商拿过去就能用,大大降低了集成难度。

成本优化也是必然的。随着技术成熟和量产规模扩大,两种传感器的价格肯定会降下来,到时候不仅高端机器人能用,中低端机器人也能普及,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

更重要的是多传感器融合。以后六维力、关节扭矩传感器会和视觉、触觉等其他传感技术结合起来,给机器人打造一套 “多模态感知系统”,让机器人能更全面地认识环境。

当然,行业标准也得跟上。现在各家的接口、标定方法都不太一样,等市场成熟了,这些标准肯定会逐步统一,行业才能更健康地发展。

做这行越久,我越觉得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扭矩传感器的重要性 —— 它们就是机器人力觉感知的 “左右脑”,缺一不可。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这两种传感器的需求肯定会持续增长。

作为国内力控传感器的一员,我们要做的便是把产品做得更精准、更可靠、更智能。我相信,随着传感技术不断突破,机器人的 “触觉” 会越来越灵敏,和环境的交互也会越来越自然、越来越智能。

http://www.dtcms.com/a/399471.html

相关文章:

  • 什么是TCP/UDP/HTTP?它们如何影响你的内网穿透体验?
  • 如何制作大气网站公司变更流程
  • docker概念、安装与基本使用
  • 文件操作的相关知识
  • 网站建设不足之处网站seo案例
  • 卖网站赚钱吗做国外网站翻译中国小说赚钱
  • python爬虫--requests模块
  • kernel4.19 rk3568 buildroot perf 编译踩坑记录
  • Springboot实现WebSocket通信(一)
  • wordpress站点标题360免费自助建站
  • 网站开发前端设计二维码创意设计
  • 太原网站建设随州steam交易链接怎么改
  • 网站风格设计怎么写织梦搞笑图片网站源码
  • 网站建设 中企动力板材生态板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方案
  • STM32 单片机 - ADC
  • STM32_08_中断(☆☆☆)
  • 网站建设合优wordpress首页添加视频
  • todesk开启虚拟屏后被控黑屏
  • 学校网站建设的申请书推广100种方式
  • 瑞芯微RK3506核心板/开发板DSM音频开发实战,关键知识点与实操案例必看攻略!
  • 网站建设项目明细表网站建设讠金手指科杰
  • 美文的手机网站代理服务器地址怎么找
  • 自动化单mysql多实例库的全量迁移脚本
  • Lucene 8.7.0 版本中doc、tim、tip、tmd文件详解
  • golang1.18升级到1.23遇到的坑
  • 网站建设广告费 科目高埗网站仿做
  • 52Hz——FreeRTOS学习笔记——FReeRTOS移植遇到的问题
  • 网站建设肆金手指排名7全网通网站
  • AI赋能互联网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
  • 52Hz——FreeRTOS学习笔记——删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