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分工重塑开发:遗留系统重构的AI实践指南》
在开发者的职业生涯里,总会遇到这样一类系统:遗留系统,此前接手的“reserve-cli”预约工具正是如此,作为基于Node.js开发的自动化服务,它能完成预约流程却隐患重重:核心文件“core.js”单文件行数超300行,同时混杂业务逻辑、UI交互与资源管理三大职责;ESLint扫描出47处代码规范问题;用户反馈偶发进程卡住却无从排查,文档更是只有寥寥几行的使用说明。重构这类系统,既要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业务中断,又要打破“越改越乱”的恶性循环,曾是需要团队投入数周的“硬骨头”。而此次借助Cursor与CodeBuddy两款AI工具的协同,我们不仅将重构周期压缩至4天,更在过程中摸索出一套“人机分工、双向验证”的开发新范式,让AI从单纯的代码生成工具,转变为能参与分析、决策、落地的“协作伙伴”。重构的第一步,永远是穿透代码迷雾,建立对系统的全局认知。传统模式下,开发者需逐行阅读代码,手动梳理文件依赖、功能流程与问题节点,面对300行的“core.js”,单是厘清逻辑脉络就需耗费半天时间,还容易遗漏隐藏的异步操作风险。而Cursor的“workspace全局分析”功能,彻底改变了这种低效模式。向其输入“分析项目核心功能、文件结构、技术债务及潜在风险”的指令后,它仅用5分钟便输出了三份结构化文档:系统架构图谱用可视化图表标注出所有文件的依赖关系,清晰指出“core.js”与配置文件、API模块的耦合点;核心流程拆解将预约全链路拆分为“命令解析-配置加载-API认证-执行反馈-资源回收”五个步骤,特别标注出“异步定时器未保存引用,可能导致进程无法正常退出”的风险节点;技术债务清单则按“高-中-低”优先级排序,高优先级直指“职责混杂”“资源泄漏”两大核心问题,中优先级涵盖“测试覆盖率不足30%”“配置校验缺失”等隐性隐患。不过,Cursor对业务隐性规则的感知仍有局限,比如它未提及“需兼容旧版本预约数据格式”这一关键约束,这就需要开发者结合业务经验,对AI输出的分析结果进行补充与校验,最终形成兼具技术深度与业务适配性的重构路线图。完成系统认知后,重构进入第二阶段:清理显性代码问题,为后续架构优化扫清障碍。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修复ESLint报错与兼容性缺陷,若纯靠人工逐行修改,47处问题至少需要1天时间,还可能因疲劳导致新的语法错误。CodeBuddy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