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DM 波形通信感知一体化:从原理到 MATLAB 实现
OCDM 波形通信感知一体化:从原理到 MATLAB 实现
一、引言
随着 6G 时代的到来,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 已成为无线通信与雷达探测技术融合发展的关键方向。在这一框架下,通信信号不仅承载数据传输功能,还被赋予了环境感知与目标探测的能力。这种双功能波形设计能够提升频谱利用效率,减少硬件冗余,是未来智能无线网络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众多候选波形中,正交啁啾分复用(Orthogonal Chirp Division Multiplexing, OCDM) 由于其独特的调制方式而受到广泛关注。OCDM 波形由一组正交的啁啾(Chirp)信号构成,啁啾在时域和频域上均有良好的重叠性和正交性。与传统正交频分复用(OFDM)相比,OCDM 具有更强的抗多径衰落性能和鲁棒性,尤其适用于宽带高速场景。
从数学原理来看,OCDM 的生成过程可以通过**离散菲涅尔变换(Discrete Fresnel Transform, DFnT)**及其逆变换实现。设第 mmm 个符号的第 kkk 个子啁啾调制符号为 Xm(k)X_m(k)Xm(k),则其离散 OCDM 波形可表示为:
sm(n)=ejπ/4e−jπNn2⋅IFFT{Xm(k)e−jπNk2},n=0,1,…,N−1s_m(n) = e^{j\pi/4} \, e^{-j\frac{\pi}{N}n^2} \cdot \text{IFFT}\Big\{ X_m(k) \, e^{-j\frac{\pi}{N}k^2} \Big\}, \quad n=0,1,\dots,N-1 sm(n)=ejπ/4e−jNπn2⋅IFFT{Xm(k)e−jNπk2},n=0,1,…,N−1
该结构表明,OCDM 波形的生成可以通过 FFT/IFFT 结合相位旋转实现,这使其能够充分复用现有 OFDM 系统的硬件架构,具有良好的实现便利性。
在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中,OCDM 波形不仅用于通信信息传输,还可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频域处理和二维 FFT,实现对目标的距离–速度估计。具体而言,接收信号经与发射信号的Hadamard 商运算,可以消除通信数据的随机性影响,进而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提取目标的距离信息与速度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在保证通信性能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雷达信号处理的复杂度。
本文将围绕 OCDM 波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理展开,系统介绍其数学建模、通信与感知的联合处理流程,并结合 MATLAB 仿真进行验证,以展示 OCDM 在未来 ISAC 系统中的潜力。
二、OCDM 波形基础
2.1 啁啾信号与正交性
OCDM(Orthogonal Chirp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一组在 时域与频域上均相互正交的啁啾(Chirp)信号 作为基函数,从而实现多路信息的复用。
第 kkk 个啁啾信号可表示为:
Ψk(t)=ejπNT2(t−kTN)2,k=0,1,…,N−1\Psi_k(t) = e^{j\pi \frac{N}{T^2}\left(t - \frac{kT}{N}\right)^2}, \quad k=0,1,\dots,N-1 Ψk(t)=ejπT2N(t−NkT)2,k=0,1,…,N−1
其中:
- NNN 表示啁啾数(等同于 OCDM 子载波数),
- TTT 为 OCDM 信号的符号周期。
这些啁啾信号满足正交性条件:
∫0TΨk(t)Ψl∗(t)dt={T,k=l0,k≠l\int_0^T \Psi_k(t) \, \Psi_l^*(t) \, dt = \begin{cases} T, & k=l \\ 0, & k\neq l \end{cases} ∫0TΨk(t)Ψl∗(t)dt={T,0,k=lk=l
由此保证了不同子啁啾在传输时不会互相干扰。
2.2 OCDM 信号的构造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符号 Xm(k)X_m(k)Xm(k) 被加载到第 mmm 个 OCDM 符号的第 kkk 个啁啾上。离散化后的 OCDM 符号可写为:
sm(n)=∑k=0N−1Xm(k)Ψk(nTN),n=0,1,…,N−1s_m(n) = \sum_{k=0}^{N-1} X_m(k) \, \Psi_k\!\left(\frac{nT}{N}\right), \quad n=0,1,\dots,N-1 sm(n)=k=0∑N−1Xm(k)Ψk(NnT),n=0,1,…,N−1
进一步推导可得紧凑表达式:
sm(n)=ejπ/4e−jπNn2⋅IFFT{Xm(k)e−jπNk2}s_m(n) = e^{j\pi/4} \, e^{-j\frac{\pi}{N}n^2} \cdot \text{IFFT}\left\{ X_m(k) \, e^{-j\frac{\pi}{N}k^2} \right\} sm(n)=ejπ/4e−jNπn2⋅IFFT{Xm(k)e−jNπk2}
该式表明 OCDM 波形生成本质上是“加权 IFFT + 相位旋转”,这使其可直接复用 OFDM 的硬件结构,只需增加简单的相位因子调制。
2.3 DFnT 与 IDFnT 的关系
OCDM 调制和解调依赖于 离散菲涅尔变换(Discrete Fresnel Transform, DFnT) 及其逆变换(IDFnT)。
设输入为 Xm(k)X_m(k)Xm(k),则 IDFnT 的计算公式为:
sm(n)=1Nejπ/4e−jπNn2∑k=0N−1Xm(k)e−jπNk2ej2πNnks_m(n) = \frac{1}{\sqrt{N}} \, e^{j\pi/4} \, e^{-j\frac{\pi}{N}n^2} \sum_{k=0}^{N-1} X_m(k) \, e^{-j\frac{\pi}{N}k^2} \, e^{j\frac{2\pi}{N}nk} sm(n)=N1ejπ/4e−jNπn2k=0∑N−1Xm(k)e−jNπk2ejN2πnk
接收端则通过 DFnT 完成逆过程:
Xm(k)=1Ne−jπ/4ejπNk2∑n=0N−1sm(n)ejπNn2e−j2πNnkX_m(k) = \frac{1}{\sqrt{N}} \, e^{-j\pi/4} \, e^{j\frac{\pi}{N}k^2} \sum_{n=0}^{N-1} s_m(n) \, e^{j\frac{\pi}{N}n^2} \, e^{-j\frac{2\pi}{N}nk} Xm(k)=N1e−jπ/4ejNπk2n=0∑N−1sm(n)ejNπn2e−jN2πnk
由此可见,OCDM 的调制与解调都可以通过 FFT/IFFT + 相位旋转来实现,复杂度与 OFDM 基本相同,但啁啾信号的引入带来了更好的多径抗性。
2.4 OCDM 与 OFDM 的对比
- OFDM:采用复指数基函数 ej2πkn/Ne^{j2\pi kn/N}ej2πkn/N,仅在频域上正交。
- OCDM:采用啁啾基函数 Ψk(n)\Psi_k(n)Ψk(n),在时域和频域均正交。
因此 OCDM 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表现出更好的抗干扰性能,非常适合应用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场景。
三、通信系统原理
3.1 发射端流程
OCDM 通信系统的发射端与传统 OFDM 系统类似,但在调制环节采用 逆离散菲涅尔变换(IDFnT) 代替 IFFT。整体流程如下:
- 比特加载:输入比特流按 log2M\log_2 Mlog2M 位分组,经 MMM 阶 QAM 映射为符号 Xm(k)X_m(k)Xm(k)。
- OCDM 调制:每个符号块 Xm(k)X_m(k)Xm(k) 经过 IDFnT 变换得到时域 OCDM 信号 sm(n)s_m(n)sm(n)。
- 循环前缀(GI/CP):为抵消多径引入的符号间干扰 (ISI),在每个 OCDM 块前加上长度为 GGG 的循环前缀。
- 发射信号:经 DAC 和射频上变频后由天线发射。
数学上,第 mmm 个 OCDM 符号块在时域的形式为:
sm(n)=ejπ/4e−jπNn2⋅IFFT{Xm(k)e−jπNk2},n=0,1,…,N−1s_m(n) = e^{j\pi/4} \, e^{-j\frac{\pi}{N}n^2} \cdot \text{IFFT}\Big\{ X_m(k) \, e^{-j\frac{\pi}{N}k^2} \Big\}, \quad n=0,1,\dots,N-1 sm(n)=ejπ/4e−jNπn2⋅IFFT{Xm(k)e−jNπk2},n=0,1,…,N−1
3.2 信道模型
设发射信号经过 多径衰落信道,其冲激响应为:
h(τ)=∑l=0L−1αlδ(τ−τl)h(\tau) = \sum_{l=0}^{L-1} \alpha_l \, \delta(\tau - \tau_l) h(τ)=l=0∑L−1αlδ(τ−τl)
其中:
- αl\alpha_lαl 为第 lll 条径的复增益,
- τl\tau_lτl 为相应时延。
则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rm(n)=∑l=0L−1αlsm(n−τl)+w(n)r_m(n) = \sum_{l=0}^{L-1} \alpha_l \, s_m(n - \tau_l) + w(n) rm(n)=l=0∑L−1αlsm(n−τl)+w(n)
其中 w(n)w(n)w(n) 为加性高斯白噪声 (AWGN)。
3.3 接收端流程
接收端的主要步骤为:
- 去除循环前缀,得到长度为 NNN 的有效符号。
- OCDM 解调:通过 离散菲涅尔变换(DFnT) 实现:
Ym(k)=DFnT{rm(n)}Y_m(k) = \text{DFnT}\{r_m(n)\} Ym(k)=DFnT{rm(n)} - 均衡与判决:根据信道估计对 Ym(k)Y_m(k)Ym(k) 进行均衡,得到估计符号 X^m(k)\hat{X}_m(k)X^m(k)。
- QAM 解映射:将 X^m(k)\hat{X}_m(k)X^m(k) 转换为比特流,完成解调。
3.4 性能度量
OCDM 通信性能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评估:
-
误码率 (BER)
BER=1Nb∑i=1NbI(bi≠b^i)\text{BER} = \frac{1}{N_b} \sum_{i=1}^{N_b} \mathbb{I}(b_i \neq \hat{b}_i) BER=Nb1i=1∑NbI(bi=b^i)
其中 NbN_bNb 为比特总数,I(⋅)\mathbb{I}(\cdot)I(⋅) 为指示函数。 -
误差向量幅度 (EVM)
EVMrms=E[∣Xm(k)−X^m(k)∣2]E[∣Xm(k)∣2]×100%\text{EVM}_{\text{rms}} = \sqrt{\frac{\mathbb{E}[|X_m(k) - \hat{X}_m(k)|^2]}{\mathbb{E}[|X_m(k)|^2]}} \times 100\% EVMrms=E[∣Xm(k)∣2]E[∣Xm(k)−X^m(k)∣2]×100%
EVM 反映星座点的畸变程度,而 BER 则是最终通信质量的衡量指标。
3.5 OCDM 与 OFDM 的对比
- 基函数不同:OFDM 基于复指数函数 ej2πkn/Ne^{j2\pi kn/N}ej2πkn/N,而 OCDM 基于正交啁啾函数 Ψk(n)\Psi_k(n)Ψk(n)。
- 调制方式不同:OFDM 使用 IFFT/FFT,OCDM 使用 IDFnT/DFnT。
- 抗多径性能:由于啁啾信号在时频双域具有扩展性,OCDM 在多径环境下往往优于 OFDM。
因此,在 6G 通信感知一体化 的场景下,OCDM 既能保证通信可靠性,又能兼顾雷达感知处理。
四、感知系统原理
在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系统中,OCDM 波形不仅可以承载通信数据,还能够同时用于目标探测。其感知处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接收端信号与发射端信号的联合处理,消除通信符号的随机性影响,从而提取目标的 距离 与 速度 信息。
4.1 单目标回波模型
假设发射端发送 OCDM 信号 sm(n)s_m(n)sm(n),当系统存在单个目标时,接收端的离散回波模型可表示为:
rm(n)=A⋅sm(n−τNT)⋅ej2πfdmTr_m(n) = A \cdot s_m\!\left(n - \tau \frac{N}{T}\right) \cdot e^{j2\pi f_d mT} rm(n)=A⋅sm(n−τTN)⋅ej2πfdmT
其中:
- AAA 为信道增益(包含目标反射系数和路径损耗),
- τ\tauτ 为时延,对应目标距离 R=c0τ2R=\frac{c_0 \tau}{2}R=2c0τ,
- fd=2vfcc0f_d = \frac{2 v f_c}{c_0}fd=c02vfc 为多普勒频移,对应相对速度 vvv,
- TTT 为 OCDM 符号周期,NNN 为子啁啾数。
该公式表明,目标回波相较于发射信号产生了 时延(距离信息) 与 相位调制(速度信息)。
4.2 频域表达与 Hadamard 商
对接收信号做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域表示:
Frx,m(k)=A⋅Ftx,m(k)⋅e−j2πN2Rc0Tk⋅ej2π2fcvc0mTF_{rx,m}(k) = A \cdot F_{tx,m}(k) \cdot e^{-j\frac{2\pi}{N}\frac{2R}{c_0 T}k} \cdot e^{j2\pi \frac{2 f_c v}{c_0} mT} Frx,m(k)=A⋅Ftx,m(k)⋅e−jN2πc0T2Rk⋅ej2πc02fcvmT
其中:
- Ftx,m(k)F_{tx,m}(k)Ftx,m(k) 为发射信号的频域表达,
- 指数项中 kkk 与 mmm 分别体现了距离与速度的调制效应。
为了消除通信符号的影响,可以构造 Hadamard 商:
Z(k,m)=Frx,m(k)Ftx,m(k)=A⋅gR(k)⋅gv(m)Z(k,m) = \frac{F_{rx,m}(k)}{F_{tx,m}(k)} = A \cdot g_R(k) \cdot g_v(m) Z(k,m)=Ftx,m(k)Frx,m(k)=A⋅gR(k)⋅gv(m)
其中:
- 距离因子
gR(k)=e−j2π2Rc0TkNg_R(k) = e^{-j2\pi \frac{2R}{c_0 T}\frac{k}{N}} gR(k)=e−j2πc0T2RNk - 速度因子
gv(m)=ej2π2fcvc0mTg_v(m) = e^{j2\pi \frac{2 f_c v}{c_0} mT} gv(m)=ej2πc02fcvmT
此时,Z(k,m)Z(k,m)Z(k,m) 中已不含调制符号信息,仅包含目标的距离与速度特征。
4.3 距离–速度二维估计
在去除通信符号干扰后,可通过二维变换提取目标参数:
-
距离估计:对 kkk 维(频域维度)进行 IFFT,得到距离维谱:
R(n,m)=IFFTk{Z(k,m)}R(n,m) = \text{IFFT}_k \{ Z(k,m) \} R(n,m)=IFFTk{Z(k,m)}
峰值对应的采样点 nnn 与目标距离 RRR 近似关系为:
R≈nc02BR \approx \frac{n c_0}{2B} R≈2Bnc0 -
速度估计:对 mmm 维(慢时域符号维度)进行 FFT,得到速度维谱:
RD(n,f)=FFTm{R(n,m)}RD(n,f) = \text{FFT}_m \{ R(n,m) \} RD(n,f)=FFTm{R(n,m)}
峰值对应的频率 fdf_dfd 与速度 vvv 的关系为:
v≈λ2fdv \approx \frac{\lambda}{2} f_d v≈2λfd
最终即可得到目标的 距离–速度二维谱(Range–Doppler Map)。
4.4 多目标场景扩展
当存在 PPP 个目标时,接收信号为各个目标回波的叠加:
rm(n)=∑p=1PApsm(n−τpNT)ej2πfd,pmTr_m(n) = \sum_{p=1}^P A_p \, s_m\!\left(n - \tau_p \frac{N}{T}\right) e^{j2\pi f_{d,p} mT} rm(n)=p=1∑PApsm(n−τpTN)ej2πfd,pmT
对应的 Hadamard 商为:
Z(k,m)=∑p=1PApgR,p(k)gv,p(m)Z(k,m) = \sum_{p=1}^P A_p \, g_{R,p}(k) \, g_{v,p}(m) Z(k,m)=p=1∑PApgR,p(k)gv,p(m)
二维 FFT 后,在 Range–Doppler 平面上会出现多个峰值,每个峰值对应一个目标的 距离–速度坐标。
4.5 小结
OCDM 感知系统的核心在于:
- 回波模型:信号在距离维产生时延,在速度维产生相位调制;
- 符号消除:通过 Hadamard 商去除通信符号影响;
- 参数估计:二维 FFT 分别提取目标的距离与速度。
这种方法与传统雷达的匹配滤波相比,复杂度更低,且天然兼容通信功能,非常适合 6G 场景下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应用。
五、通信感知一体化框架
OCDM 波形的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其调制解调过程与感知处理过程可以共享同一物理信号 sm(n)s_m(n)sm(n),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在这一框架下,通信与感知既相互独立又高度协同。
5.1 发射端统一建模
在发射端,信息比特经过 QAM 映射得到符号 Xm(k)X_m(k)Xm(k),再通过 逆离散菲涅尔变换(IDFnT) 得到时域 OCDM 信号:
sm(n)=ejπ/4e−jπNn2⋅IFFT{Xm(k)e−jπNk2}s_m(n) = e^{j\pi/4} \, e^{-j\frac{\pi}{N}n^2} \cdot \text{IFFT}\left\{ X_m(k) \, e^{-j\frac{\pi}{N}k^2} \right\} sm(n)=ejπ/4e−jNπn2⋅IFFT{Xm(k)e−jNπk2}
发射端信号经过 DAC 和上变频后由天线发射,用于同时执行 通信传输 与 雷达感知。
5.2 接收端的双支路处理
在接收端,信号经过下变频和采样后,被分为 通信支路 与 感知支路:
-
通信支路
- 去除循环前缀 (CP)
- 通过 DFnT 解调:
Ym(k)=DFnT{rm(n)}Y_m(k) = \text{DFnT}\{r_m(n)\} Ym(k)=DFnT{rm(n)} - 均衡与判决,得到估计符号 X^m(k)\hat{X}_m(k)X^m(k)
- QAM 解映射恢复比特流
-
感知支路
- 将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在频域做 Hadamard 商:
Z(k,m)=Frx,m(k)Ftx,m(k)Z(k,m) = \frac{F_{rx,m}(k)}{F_{tx,m}(k)} Z(k,m)=Ftx,m(k)Frx,m(k) - 对 kkk 维进行 IFFT,得到目标的距离信息
- 对 mmm 维进行 FFT,得到目标的速度信息
- 形成 距离–速度二维谱(Range–Doppler Map)
- 将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在频域做 Hadamard 商:
5.3 通信与感知的统一性
在该一体化框架下,通信与感知的数学模型可以统一表示为:
- 通信目标:最小化误码率 (BER)、提升调制解调精度 (EVM)
- 感知目标:在 Range–Doppler 平面上检测并估计目标参数 (R,v)(R,v)(R,v)
两者均基于同一信号 sm(n)s_m(n)sm(n),其变换关系总结如下表:
模块 | 数学操作 | 提取信息 |
---|---|---|
IDFnT | Xm(k)→sm(n)X_m(k) \to s_m(n)Xm(k)→sm(n) | 波形生成 |
DFnT | rm(n)→Ym(k)r_m(n) \to Y_m(k)rm(n)→Ym(k) | 通信符号检测 |
Hadamard 商 | Frx(k,m)/Ftx(k,m)F_{rx}(k,m)/F_{tx}(k,m)Frx(k,m)/Ftx(k,m) | 去除通信符号影响 |
IFFT (列) | Z(k,m)→R(n,m)Z(k,m) \to R(n,m)Z(k,m)→R(n,m) | 目标距离 |
FFT (行) | R(n,m)→RD(n,f)R(n,m) \to RD(n,f)R(n,m)→RD(n,f) | 目标速度 |
5.4 小结
OCDM 波形的一体化框架表明:
- 同一套调制解调结构可同时支持通信与感知;
- FFT/IFFT 与相位旋转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算子;
- 通过 Hadamard 商 将通信与感知解耦,实现双功能共存。
因此,OCDM 为未来 6G 场景中的 ISAC 系统提供了一个 低复杂度、强鲁棒性 的解决方案。
六、MATLAB 验证
为了验证 OCDM 波形在通信感知一体化中的性能,可以采用 MATLAB 搭建仿真平台。下面给出简化的伪代码流程,分别对应 通信链路 与 感知链路。
6.1 通信链路验证
% 参数设置
设定 QAM 阶数 M, OCDM 子啁啾数 N, 符号块数 NumBlocks, Eb/N0 等参数% 发射端
生成随机比特流 → QAM 调制
符号矩阵 reshape → IDFnT 变换得到时域 OCDM 信号
加入循环前缀 (CP)% 信道
通过 AWGN 或多径信道传输% 接收端
去除循环前缀 → DFnT 变换恢复符号
QAM 解调 → 计算 BER 和 EVM% 输出结果
打印 BER, EVM,绘制星座图
6.2 感知链路验证
% 参数设置
设定载波频率 fc, 信号带宽 B, 子啁啾数 N, 符号数 M
设定目标距离 R_p, 速度 v_p, 反射系数 alpha_p% 发射端
QAM 符号矩阵 → IDFnT → OCDM 发射信号% 回波建模
对每个目标叠加时延 (R) 与多普勒 (v)
得到接收信号矩阵 RxOCDM% 通信符号消除
Ftx = fft(TxOCDM) , Frx = fft(RxOCDM)
Hadamard 商: H_est = Frx ./ Ftx% 距离–速度估计
对列做 IFFT → 得到距离维
对行做 FFT → 得到速度维
生成 Range–Doppler Map% 可视化
绘制三维曲面图
绘制二维热力图并标注真实目标位置
6.3 小结
通过上述 MATLAB 仿真流程,可以同时验证:
-
通信性能:误码率 (BER)、误差向量幅度 (EVM)、星座图分布
-
感知性能:目标的距离–速度估计结果,Range–Doppler 图与理论值对比
结果表明,OCDM 波形能够在保证通信可靠性的同时,实现对多目标的有效探测,体现了通信感知一体化的优势。
七、总结
本文围绕 OCDM 波形的通信感知一体化原理 展开,系统介绍了从基础理论到系统框架再到 MATLAB 验证的全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
OCDM 波形的本质
OCDM 基于正交啁啾信号,通过 离散菲涅尔变换(DFnT/IDFnT) 实现调制与解调。其数学结构可以看作是 OFDM 的扩展形式,仅需在 FFT/IFFT 前后引入相位因子,即可完成高效实现。 -
通信系统性能
在通信链路中,OCDM 通过 QAM 调制与 IDFnT 变换实现信息传输,具备良好的 误码率 (BER) 与 误差向量幅度 (EVM) 表现,且在多径信道中展现出比 OFDM 更强的鲁棒性。 -
感知系统性能
在感知链路中,接收信号经与发射信号的 Hadamard 商 处理,能够有效去除通信符号随机性影响。随后通过二维 FFT 得到 距离–速度谱 (Range–Doppler Map),实现了目标的距离与速度联合估计。 -
一体化框架优势
通信与感知基于同一 OCDM 信号实现,共享调制解调模块,不仅降低了硬件复杂度,还提升了频谱利用率,是典型的 ISAC 波形候选方案。
因此,OCDM 不仅是一种新型调制方式,更是面向 6G 时代 通信与感知深度融合 的重要技术支撑。
八、完整代码
本文的完整代码在我的github上。开源链接为:hjHe-ee/OCDM-IS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