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空气弹簧概述、刚度调节原理
参考链接:汽车底盘空气悬架关键零部件之空气弹簧
1.概述
汽车空气弹簧(Air Spring)是一种以“压缩空气”作为弹性介质的悬架元件,用来取代传统钢制螺旋弹簧或钢板弹簧。它在乘用车、客车、重卡及轨道交通上越来越普及,核心优势是:刚度非线性、高度可调、隔振好、寿命长。
一、结构与类型
-
气囊本体
- 由内胶层+帘布增强层+外胶层硫化而成,承受气压并保证气密。
- 常见结构:
– 卷边式(Rolling Lobe):活塞向上卷动,行程大,轿车/SUV主流。
– 袖筒式(Sleeve):活塞外套筒滑动,尺寸短,重卡前悬多用。 - 气室数量:
– 单腔:刚度由气压唯一决定,成本低。
– 双/三腔:通过电磁阀切换主/副气室组合,实现3~4级刚度跳变,高端车型标配。
-
附加元件
- 活塞(铝或复合材料):决定气囊有效面积曲线,影响刚度非线性。
- 顶盖+底座密封面:带气压接口、高度传感器支架。
- 防尘护套:防止泥沙磨损帘布。
二、工作原理
-
弹性力来源
F = P × A_eff
其中 P 为绝对气压,A_eff 为气囊有效面积(与行程呈非线性函数)。当车轮上跳,气囊被压缩→容积↓+A_eff↑→刚度“自然变硬”,抑制触底;车轮下落则相反,实现自适应刚度。 -
高度与刚度独立调节
– 充气:空压机→储气罐→高速电磁阀→气囊 → 车身抬高。
– 放气:电磁阀打开→簧上重量将空气排回大气 → 车身降低。
– 保持:阀关闭,气体质量恒定,高度锁定。
整个过程由高度传感器闭环反馈,调节精度±2 mm,响应<100 ms。 -
刚度微调(双腔示例)
阀1开:主+副气室连通 → 总容积↑ → 刚度↓(舒适模式)
阀1关:仅主气室工作 → 容积↓ → 刚度↑(运动模式)
切换时间约40 ms,可在行驶中动态完成。
三、性能优势
- 隔振好:气体压缩行程大,高频振动衰减比钢簧高10 dB以上;对电池、电机、乘员都更友好。
- 寿命更长:无金属疲劳,台架试验80万次循环无裂纹,等效50万 km。
- 轻量化:同载荷下比钢板弹簧减重30–50%。
- 能耗优化:高速降低车身→迎风面积↓→风阻↓≈-4 %,续航+2~3 %。
四、典型应用
- 豪华轿车:奔驰S、宝马7、蔚来ET7——三腔+CDC减振,0.1 s调刚/调阻。
- SUV/越野:路虎揽胜、比亚迪仰望U8——抬升+120 mm,涉水深度900 mm。
- 商用车:客车、重卡——单腔+高度阀,自动保持车身水平,防侧翻。
一句话总结
空气弹簧=“橡胶气囊+压缩空气”;通过充/放气改变气体质量,实现高度升降;通过气室切换/气压调节实现刚度非线性变化,从而兼顾舒适、操控、通过性与节能,是现代主动悬架的标志性部件。
2.刚度调节原理
空气弹簧的“刚度”并不是固定值,而是实时可调的——核心思路就是改变气囊内部的有效气体容积或压力。具体实现方式分为三大类,均已量产:
- 线性调压(单腔空簧)
原理:F = P × A_eff
- ECU 驱动空压机/高速电磁阀,往主气室充气或放气
- 气压 P 升高 → 刚度 ↑;气压 P 降低 → 刚度 ↓
- 调节范围 ≈ ±15%,响应 0.2~0.5 s
- 用于低成本方案(重卡后悬、客车)
- 气室容积切换(双/三腔空簧)——主流
结构:主气室 + 1~2 个副气室,中间用高速电磁阀连通
逻辑:
- 阀打开:总容积 V↑ → 刚度 软(舒适模式)
- 阀关闭:有效容积 V↓ → 刚度 硬(运动/防侧倾模式)
刚度跳变幅度:高/低差 40~50 %,切换时间 <40 ms
应用:
- 奔驰 S 级三腔空簧——软/标准/硬三档
- 比亚迪云辇-A 双腔——舒适/运动两档
- 动态孔径(连续可变容积)
在连通孔里加步进电机或旋转电磁阀,实时改变孔径 d
- 孔径 ↓ → 气体流动受限 → 等效容积 ↓ → 刚度 ↑
- 孔径 ↑ → 气体自由流动 → 等效容积 ↑ → 刚度 ↓
优点:无级调节,刚度比 1∶3
缺点:成本高,用于高端 CDC+空簧一体化系统
一句话总结
空气弹簧通过**“充气量”或“气室连通容积”两条路改变气体有效容积,从而非线性、毫秒级地改变刚度;单腔靠气压,双/三腔靠电磁阀切换,高端方案再叠加连续可变孔径**实现无级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