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密码:后量子的加密
后量子密码学的核心方向
基于格的密码学
依赖格问题(如LWE、SIS)的困难性,代表方案包括Kyber(密钥封装)和Dilithium(数字签名)。
哈希密码学
基于哈希函数的单向性,如SPHINCS+签名方案,但性能较低。
编码密码学
利用纠错码的解码难题,如McEliece加密方案,但密钥尺寸较大。
多变量密码学
依赖多元多项式方程求解的复杂性,适用于签名场景,如Rainbow算法。
后量子迁移的技术挑战
兼容性与标准化
NIST正在推进PQC标准化进程,Kyber、Dilithium等方案进入最终候选名单。迁移需平衡安全性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
性能与效率
后量子算法通常需要更大的密钥和更复杂的计算。例如,基于格的签名方案比ECDSA慢10倍以上,需硬件加速优化。
混合部署策略
过渡期可采用“混合加密”,结合传统算法与后量子算法(如RSA+Kyber),逐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