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数据通信——NAT
前引
之前写过关于NAT的描述,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CSDNhttps://mp.csdn.net/mp_blog/creation/editor/132120366
静态NAT
静态NET的特点是每个私有地址都有一个与之对应并且固定的公有地址,即私有地址和公有地址之间的关系为一对一的映射。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地址的复用率不高,占用地址多。下面我们来配置静态NAT:
如图构建拓扑并分配IP地址:
自然,我们需要一条静态路由指向LSP(服务商),我们以G0/0/0为出接口,12.1.1.2来做下一跳。这里的配置就不演示了。
拥有了内网边界设备去往服务商及服务器的通信建立后,我们还没有实现内网主机到服务器的互通,现在开始配置NAT完成内网到服务器的通信:
我仅配置了PC1的对应外网地址,我们拿PC2和PC1做一个对比:
我们再用抓包软件捕捉下流量情况(抓的是LSP的g0/0/0接口流量):
可以看到,流量是以12.1.1.3为源地址的形式发出的。
重点命令: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nat static global 12.1.1.3 inside 172.16.1.1
动态NAT
我们还要配置静态和公网的映射太麻烦,如果设备过多我们完全忙不过来而且浪费地址。我们这次采用动态NAT。当然,仍然是之前的拓扑,不过我们要用undo命令删除之前的静态NAT。
动态NAT通过地址池完成一对多的映射,解决了地址的浪费。
之后我们需要创建ACL地址池来允许哪些内网网段和地址池结合:
[Huawei]acl 2000
[Huawei-acl-basic-2000]rule 10 permit source 172.16.1.0 0.0.0.255 //允许源地址的IP进入
[Huawei-acl-basic-2000]int g0/0/0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nat outbound 2000 address-group 0 no-pat //调用ACL和地址池,停止PAT模式。
PAT:
比起NAT,PAT不仅转换IP地址也同时会对端口号进行转换,从而实现公有地址到私有地址的1:n或n:1的映射
配置很简单,将上述的ACL结尾部分的no-pat去掉即可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nat outbound 2000 address-group 0
注:问题
我们在配置动态NAT的时候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
Error: The address conflicts with interface or ARP IP.错误:地址和接口IP或ARP发生冲突。
你需要检查配置确认没有接口使用该地址,nat 转换地址池也没有使用该地址。
首先可以根据报错信息,检查设备配置确认没有使用改地址造成配置上的冲突。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检查设备配置
随后再检查arp表项查看是否已经学习到了该IP地址相应的ARP表项原因
设备上已经学习到了映射使用的地址的arp表项了。
解决
使用其他地址或者在其他设备上将IP修改为其他地址,以保证不会出现冲突。
总结
检查网络中的其他设备上是否有配置该冲突地址,导致本台设备学习到了对应的arp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