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后端tap cell:新老工艺tap cell区别
一、Tap Cell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它?
简单来说,Tap Cell可以理解为芯片中的“接地桩”或“接电源桩”。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晶体管所在的“衬底”和“阱”提供稳定的电位连接,最终接到电源(VDD)或地(VSS)网络。
它的核心使命是防止一种可怕的故障——Latch-up(闩锁效应)。一旦发生Latch-up,芯片中会形成一条低阻抗通路,电流急剧增大,很可能直接烧毁电路。可以把它想象成芯片的“接地防雷针”,虽然小,却关乎整体安全。
二、老工艺的做法:“自带地产”的模式
在0.18um、0.13um等传统工艺中,这个问题解决得很“优雅”。
当时很多标准逻辑单元(Standard Cell)在自身设计时,就已经把Tap接触点集成在了单元内部或边界。当这些单元在版图上紧密排列在一起时,它们自带的Tap点就会自然连接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覆盖整个芯片的电位连接网络。
优点:无需额外面积,浑然天成。
缺点:限制了布局的灵活性。为了保持Tap网络的连续性,单元必须紧密排列,不能随意留空,这给后期布线优化带来了限制。
三、先进工艺的变革:“物业统一规划”模式
而到了28nm、12nm、7nm等先进工艺,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功耗和面积(PPA),标准单元的设计走向了“极致精简”。单元内部只保留最核心的逻辑晶体管,所有与Tap相关的部分都被剥离了出来。
于是,Tap Cell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需要我们在设计后期,像插棋子一样,有规则地插入到整个芯片中。
新的规则:晶圆厂(Fab)会给出明确的间距要求,比如“任何晶体管距离最近的Tap Cell不得超过XX微米”。后端工具必须依据这个规则,以棋盘格(Checkerboard)的形式自动插入Tap Cell,确保全覆盖、无死角。带来的好处:
- 布局更灵活:数字后端工程师可以为了时序优化、信号完整性等目的,更自由地摆放标准单元,不再受限于Tap网络的连续性。
- 可靠性更高:由工具统一自动化插入,杜绝了人为疏忽的风险,确保100%符合Fab的可靠性标准。
四、一个无法回避的代价:面积
是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独立插入Tap Cell最直接的代价就是会略微增加芯片的面积。因为这些额外的Cell占用了原本可以放置逻辑单元的空间。这笔“面积税”有多高呢?通常在1% - 3% 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工艺厂规定的间距——规则越严苛(间距越小),插入的密度就越高,面积开销也相应越大。
然而,在先进工艺中,与Latch-up带来的巨大风险相比,这微小的面积代价是完全值得且必须接受的。这是为了可靠性而做出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工程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