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atis中缓存机制的理解以及优缺点
文章目录
- 一、MyBatis 缓存机制详解
- 1. 一级缓存(Local Cache)
- 2. 二级缓存(Global Cache)
- 3. 缓存执行顺序
- 二、MyBatis 缓存的优点
- 三、MyBatis 缓存的缺点
- 四、适用场景与最佳实践
- 总结
MyBatis 提供了完善的缓存机制,用于减少了数据库访问次数,提升查询性能。其缓存体系分为一级缓存(本地缓存)和二级缓存(全局缓存),两者配合使用形成了 MyBatis 的缓存体系。
一、MyBatis 缓存机制详解
1. 一级缓存(Local Cache)
- 作用范围:SqlSession 级别(即同一个数据库会话内有效)。
- 实现原理:默认开启,无需配置。MyBatis 在 SqlSession 内部维护一个 HashMap 作为缓存容器,键为
CacheKey
(由 SQL 语句、参数、RowBounds、环境等信息生成),值为查询结果。- 生命周期:与 SqlSession 一致,当 SqlSession 关闭(
close()
)或提交(commit()
)、回滚(rollback()
)时,一级缓存会被清空。- 触发场景:
- 同一 SqlSession 中,执行相同的查询(SQL 语句、参数、分页等完全一致),会直接从缓存获取结果,不执行 SQL。
- 若 SqlSession 中执行了增删改操作(
insert
/update
/delete
),MyBatis 会自动清空一级缓存,避免脏数据。
2. 二级缓存(Global Cache)
- 作用范围:Mapper 接口级别(跨 SqlSession 共享,多个 SqlSession 可共享同一 Mapper 的缓存)。
- 实现原理:默认关闭,需手动开启。开启后,MyBatis 会为每个 Mapper 接口创建一个缓存对象(可自定义缓存实现,如 Redis、EhCache 等),查询结果会先存入一级缓存,当 SqlSession 关闭时,一级缓存的数据会被刷入二级缓存。
- 开启方式:
- 在 MyBatis 配置文件中开启全局二级缓存(默认
true
,可省略):
```xml<settings><setting name="cacheEnabled" value="true"/></settings>```
- 在 Mapper 接口或 XML 中声明使用二级缓存:
- XML 方式:在 Mapper.xml 中添加 `<cache/>` 标签。- 注解方式:在 Mapper 接口上添加 `@CacheNamespace` 注解。
- 缓存策略:可通过
<cache>
标签的属性配置,如eviction
(回收策略,如 LRU、FIFO)、flushInterval
(自动刷新时间)、size
(最大缓存条目)、readOnly
(是否只读)等。- 触发清空:当 Mapper 中执行增删改操作时,MyBatis 会清空该 Mapper 对应的二级缓存。
3. 缓存执行顺序
查询数据时,MyBatis 会按以下顺序查找缓存:
二级缓存 → 一级缓存 → 数据库
- 若二级缓存命中,直接返回结果。
- 若二级缓存未命中,查询一级缓存,命中则返回。
- 若一级缓存也未命中,执行 SQL 查询数据库,结果依次存入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当 SqlSession 关闭时)。
二、MyBatis 缓存的优点
- 减少数据库访问:缓存命中时无需执行 SQL,降低数据库压力,尤其适合高频查询、低频修改的数据(如商品分类、字典表)。
- 提升查询性能:缓存查询为内存操作,响应速度远快于数据库 IO,可显著减少接口响应时间。
- 一级缓存自动维护:无需手动配置,默认生效,适合单会话内的重复查询(如一次请求中多次查询同一用户信息)。
- 二级缓存灵活性高:支持自定义缓存实现(如集成 Redis 实现分布式缓存),可根据业务需求配置回收策略、过期时间等。
- 与事务兼容:增删改操作会自动清空相关缓存,减少脏数据风险(需正确使用)。
三、MyBatis 缓存的缺点
- 一级缓存局限性:
- 仅在 SqlSession 内有效,多会话共享数据需依赖二级缓存。
- 若 SqlSession 未关闭,长时间持有缓存可能导致数据过期(如其他会话修改了数据,当前会话仍使用旧缓存)。
- 二级缓存潜在问题:
- 脏数据风险:多表关联查询时,若关联表的数据在其他 Mapper 中修改,当前 Mapper 的二级缓存可能未同步更新,导致查询到脏数据。
例如:OrderMapper
缓存了包含用户信息的订单数据,若UserMapper
修改了用户信息,OrderMapper
的缓存仍为旧数据。- 分布式环境不兼容:默认二级缓存为本地内存缓存,分布式系统中多节点缓存无法同步,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需集成 Redis 等分布式缓存解决)。
- 缓存键设计复杂:
CacheKey
依赖 SQL、参数、分页等信息,若查询条件细微差异(如参数顺序不同),会导致缓存不命中,浪费缓存空间。
- 缓存维护成本:
- 需手动配置二级缓存,且需根据业务调整回收策略、过期时间等参数,增加开发成本。
- 对于高频修改的数据(如库存、订单状态),缓存命中率低,反而可能因缓存更新带来额外开销。
- 调试难度增加:缓存的存在可能掩盖 SQL 性能问题(如慢查询因缓存命中未暴露),且排查缓存相关的脏数据问题较为复杂。
四、适用场景与最佳实践
- 适合使用缓存:
- 高频查询、低频修改的数据(如商品类目、地区信息、字典表)。
- 单表查询或关联关系简单的查询(避免多表关联导致的缓存不一致)。
- 分布式环境下,建议使用 Redis 等分布式缓存替代默认二级缓存。
- 不适合使用缓存:
- 高频修改的数据(如库存、实时销量)。
- 多表关联复杂的查询(难以保证缓存一致性)。
- 数据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金融交易数据)。
- 最佳实践:
- 优先利用一级缓存,避免在 SqlSession 中执行无关操作,减少缓存无效清空。
- 二级缓存按需开启,对核心 Mapper 单独配置,避免全局开启导致的缓存膨胀。
- 多表关联查询时,可通过
@CacheNamespaceRef
关联相关 Mapper,确保缓存同步清空。- 分布式系统中,集成 Redis 作为二级缓存,保证缓存一致性。
总结
MyBatis 缓存机制通过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配合,有效提升了查询性能,但也存在缓存一致性、分布式兼容等问题。实际使用中需根据业务场景合理配置,权衡性能与数据准确性,避免滥用缓存导致的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