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设备监控指标
近日看到一篇设备情况汇报,内容写得有些欠缺,因此我特意问了一下AI,整理了一下思路。以下是监控需要关注的性能指标。权当抛砖引玉。根据指标可以做监控,也可以做调研指标。
业务承载能力
吞吐量(Throughput)
指标定义与意义: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处理的最大数据量(通常以 Gbps/Mbps 为单位),反映 “是否会成为网络瓶颈”。
异常影响:吞吐量不足会导致正常业务卡顿(如下载慢、视频会议卡)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需匹配实际网络带宽(如出口带宽 10Gbps,防火墙吞吐量需≥10Gbps;核心业务区需预留 20% 冗余)
并发连接数(Concurrent Connections)
指标定义与意义:系统同时能维护的最大 TCP/UDP 连接数(如用户访问网站、APP 的连接),反映 “能否支撑多用户同时在线”。
异常影响:并发数超限会导致新用户无法建立连接(如 “网页打不开”)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企业级防火墙 / IDS 通常支持百万级(如 100 万 - 1000 万);小型办公场景需≥10 万
会话建立速率(CPS)
指标定义与意义:每秒能新建的 TCP/UDP 会话数(如高峰期用户集中访问时的 “瞬时连接请求”),反映 “应对突发流量的能力”。
异常影响:CPS 不足会导致突发访问时 “连接超时”(如促销活动时用户无法下单)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企业级设备需≥1 万 CPS;电商 / 直播等高峰场景需≥5 万 CPS
防护有效性
威胁检测率(Detection Rate)
指标定义与意义:系统对已知威胁(如病毒、木马、攻击特征)的识别比例(如 “100 个真实攻击中能检测到 99 个”,检测率即 99%)。
异常影响:检测率低会导致威胁漏过(如黑客入侵未被发现)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针对已知威胁(如 CVE 漏洞攻击、常见病毒)需≥99.5%;未知威胁(零日攻击)需≥85%(依赖 AI 引擎)
误报率(False Positive Rate)
指标定义与意义:系统将 “正常业务流量” 误判为威胁的比例(如 “1000 条正常流量中误拦 1 条”,误报率即 0.1%)。
异常影响:误报率高会阻断正常业务(如员工无法访问办公系统、客户无法付款)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需≤0.1%(核心业务区需≤0.05%)
拦截响应时间(Block Latency)
指标定义与意义:从 “检测到威胁” 到 “阻断恶意流量” 的时间差(通常以毫秒 ms 为单位),反映 “能否快速止损”。
异常影响:响应慢会导致威胁已造成破坏(如数据被窃取后才阻断)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需≤10ms(实时业务如金融交易、工业控制需≤5ms)
运行稳定性
系统可用性(Availability)
指标定义与意义:系统全年正常运行的时间占比(通常以 “99.9%”“99.99%” 为标准,即年 downtime 分别≤8.76 小时、52.56 分钟)。
异常影响:可用性低会导致安全防护中断(如防火墙宕机后网络无防护)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核心安全设备需≥99.99%(需配合冗余部署)
CPU
温度
核心状态
系统 CPU 使用率
CPU 负载均值(Load Average)
内存
内存容量与健康状态
电压
系统内存使用率
交换分区(Swap)使用率
磁盘
磁盘健康状态(SMART)
磁盘 IOPS 与读写速度
磁盘使用率(容量)
磁盘 IO 等待(iowait)
网络接口
网口状态与链路质量
网络使用率
电源与散热
电源模块状态
散热风扇状态
会话异常断开率
指标定义与意义:正常建立的会话被系统异常中断的比例(如 “1000 个会话中意外断开 1 个”,断开率即 0.1%)。
异常影响:断开率高会导致业务中断(如视频会议突然掉线、文件传输失败)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需≤0.1%
日志处理能力(Log Throughput)
指标定义与意义:单位时间内系统能采集、存储、分析的日志数量(如每秒日志条数 EPS),反映 “能否追溯威胁”。
异常影响:日志处理能力不足会导致日志丢失(无法事后审计攻击路径)
正常范围 / 阈值(参考):企业级设备需≥1 万 EPS;需匹配日志留存周期(如留存 6 个月需足够磁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