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可扩展系统设计的黄金法则与Go语言实践|得物技术

一、 引言:为什么需要可扩展的系统?

在软件开发领域,需求变更如同家常便饭。一个缺乏扩展性的系统,往往在面对新功能需求或业务调整时,陷入“改一行代码,崩整个系统”的困境。可扩展性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让系统能够以最小的修改成本,适应未来的变化。对于Go语言开发者而言,利用其接口、并发、组合等特性,可以高效构建出适应业务演进的系统。

本文将从架构设计原则、编码实践、架构实现模式、验证指标到演进路线,系统讲解如何设计一个“生长型”系统。

二、可扩展系统的核心设计原则

2.1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理论补充:

开闭原则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基石之一。它要求系统中的模块、类或函数,应该对扩展新功能保持开放,而对修改现有代码保持关闭。这意味着,当需求变更时,我们应通过添加新代码(如新增实现类)来满足需求,而不是修改已有的代码逻辑。

Go语言的实现方式:

Go语言通过接口(Interface)和组合(Composition)特性,天然支持开闭原则。接口定义了稳定的契约,具体实现可以独立变化;组合则允许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扩展功能,而无需修改原有结构。

示例:数据源扩展

假设我们需要支持从不同数据源(如MySQL、S3)读取数据,核心逻辑是“读取数据”,而具体数据源的实现可能频繁变化。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接口定义稳定的读取契约:

// DataSource 定义数据读取的稳定接口(契约)
type DataSource interface {Read(p []byte) (n int, err error)  // 读取数据到缓冲区Close() error                      // 关闭数据源
}// MySQLDataSource 具体实现:MySQL数据源
type MySQLDataSource struct {db *sql.DB  // 依赖MySQL连接
}func (m *MySQLDataSource) Read(p []byte) (int, error) {// 实现MySQL数据读取逻辑(如执行查询、填充缓冲区)return m.db.QueryRow("SELECT data FROM table").Scan(&p)
}func (m *MySQLDataSource) Close() error {return m.db.Close()  // 关闭数据库连接
}// S3DataSource 新增实现:S3数据源(无需修改原有代码)
type S3DataSource struct {client *s3.Client  // 依赖AWS S3客户端bucket string      // S3存储桶名
}func (s *S3DataSource) Read(p []byte) (int, error) {// 实现S3数据读取逻辑(如下载对象到缓冲区)obj, err := s.client.GetObject(context.Background(), &s3.GetObjectInput{Bucket: aws.String(s.bucket),Key:    aws.String("data.txt"),})if err != nil {return 0, err}defer obj.Body.Close()return obj.Body.Read(p)  // 读取数据到缓冲区
}func (s *S3DataSource) Close() error {// S3客户端通常无需显式关闭,可根据需要实现return nil
}

设计说明:

  • DataSource接口定义了所有数据源必须实现的方法(Read和 Close),这是系统的“稳定契约”。
  • 当需要新增数据源(如S3)时,只需实现该接口,无需修改现有的MySQL数据源或其他依赖DataSource的代码。
  • 这一设计符合开闭原则:系统对扩展(新增S3数据源)开放,对修改(无需改动现有代码)关闭。

2.2 模块化设计:低耦合、高内聚

理论补充:

模块化设计的核心是将系统拆分为独立的功能模块,模块之间通过明确的接口交互。衡量模块化质量的关键指标是:

  • 耦合度:模块之间的依赖程度(越低越好)。
  • 内聚度:模块内部功能的相关性(越高越好)。

理想情况下,模块应满足“高内聚、低耦合”:模块内部功能高度相关(如订单处理模块仅处理订单相关逻辑),模块之间通过接口通信(如订单模块通过接口调用支付模块,而非直接依赖支付模块的实现)。

Go语言的实现方式:

Go语言通过包(Package)管理模块边界,通过接口隔离依赖。开发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模块化质量:

  •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模块/包仅负责单一功能(如order包处理订单逻辑,payment包处理支付逻辑)。
  • 接口隔离:模块间通过小而精的接口交互,避免暴露内部实现细节。

示例:订单模块的模块化设计

// order/order.go:订单核心逻辑(高内聚)
package order// Order 表示一个订单(核心数据结构)
type Order struct {ID     stringItems  []ItemStatus OrderStatus
}// Item 表示订单中的商品项
type Item struct {ProductID stringQuantity  intPrice     float64
}// OrderStatus 订单状态枚举
type OrderStatus stringconst (OrderStatusCreated  OrderStatus = "created"OrderStatusPaid     OrderStatus = "paid"OrderStatusShipped  OrderStatus = "shipped"
)// CalculateTotal 计算订单总金额(核心业务逻辑,无外部依赖)
func (o *Order) CalculateTotal() float64 {total := 0.0for _, item := range o.Items {total += item.Price * float64(item.Quantity)}return total
}// payment/payment.go:支付模块(独立模块)
package payment// PaymentService 定义支付接口(与订单模块解耦)
type PaymentService interface {Charge(orderID string, amount float64) error  // 支付操作
}// AlipayService 支付宝支付实现
type AlipayService struct {client *alipay.Client  // 支付宝SDK客户端
}func (a *AlipayService) Charge(orderID string, amount float64) error {// 调用支付宝API完成支付return a.client.TradeAppPay(orderID, amount)
}

设计说明:

  • order包专注于订单的核心逻辑(如计算总金额),不依赖任何外部支付实现。
  • payment包定义支付接口,具体实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独立存在。
  • 订单模块通过PaymentService接口调用支付功能,与具体支付实现解耦。当需要更换支付方式时,只需新增支付实现(如WechatPayService),无需修改订单模块。

三、Go语言的扩展性编码实践

3.1 策略模式:动态切换算法

理论补充: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属于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定义一系列算法(策略),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

Go语言的实现方式:

Go语言通过接口实现策略的抽象,通过上下文(Context)管理策略的切换。这种模式适用于需要动态选择不同算法的场景(如缓存策略、路由策略)。

示例:缓存策略的动态切换

假设系统需要支持多种缓存(Redis、Memcached),且可以根据业务场景动态切换。通过策略模式,可以将缓存的Get和Set操作抽象为接口,具体实现由不同缓存提供。

// cache/cache.go:缓存策略接口
package cache// CacheStrategy 定义缓存操作的接口
type CacheStrategy interface {Get(key string) (interface{}, error)       // 从缓存获取数据Set(key string, value interface{}, ttl time.Duration) error  // 向缓存写入数据
}
// redis_cache.go:Redis缓存实现type RedisCache struct {client *redis.Client  // Redis客户端ttl    time.Duration  // 默认过期时间
}func NewRedisCache(client *redis.Client, ttl time.Duration) *RedisCache {return &RedisCache{client: client, ttl: ttl}
}func (r *RedisCache) Get(key string) (interface{}, error) {return r.client.Get(context.Background(), key).Result()
}func (r *RedisCache) Set(key string, value interface{}, ttl time.Duration) error {return r.client.Set(context.Background(), key, value, ttl).Err()
}// memcached_cache.go:Memcached缓存实现
type MemcachedCache struct {client *memcache.Client  // Memcached客户端
}func NewMemcachedCache(client *memcache.Client) *MemcachedCache {return &MemcachedCache{client: client}
}func (m *MemcachedCache) Get(key string) (interface{}, error) {item, err := m.client.Get(key)if err != nil {return nil, err}var value interface{}if err := json.Unmarshal(item.Value, &value); err != nil {return nil, err}return value, nil
}func (m *MemcachedCache) Set(key string, value interface{}, ttl time.Duration) error {data, err := json.Marshal(value)if err != nil {return err}return m.client.Set(&memcache.Item{Key:        key,Value:      data,Expiration: int32(ttl.Seconds()),}).Err()
}// cache_context.go:缓存上下文(管理策略切换)
type CacheContext struct {strategy CacheStrategy  // 当前使用的缓存策略
}func NewCacheContext(strategy CacheStrategy) *CacheContext {return &Cache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SwitchStrategy 动态切换缓存策略
func (c *CacheContext) SwitchStrategy(strategy CacheStrategy) {c.strategy = strategy
}// Get 使用当前策略获取缓存
func (c *CacheContext) Get(key string) (interface{}, error) {return c.strategy.Get(key)
}// Set 使用当前策略写入缓存
func (c *CacheContext) Set(key string, value interface{}, ttl time.Duration) error {return c.strategy.Set(key, value, ttl)
}

设计说明:

  • CacheStrategy接口定义了缓存的核心操作(Get和Set),所有具体缓存实现必须实现该接口。
  • RedisCache和MemcachedCache是具体的策略实现,分别封装了Redis和Memcached的底层逻辑。
  • CacheContext作为上下文,持有当前使用的缓存策略,并提供SwitchStrategy方法动态切换策略。客户端只需与CacheContext交互,无需关心具体使用的是哪种缓存。

优势:当需要新增缓存类型(如本地内存缓存)时,只需实现CacheStrategy接口,无需修改现有代码;切换缓存策略时,只需调用SwitchStrategy方法,客户端无感知。

3.2 中间件链:可插拔的请求处理流程

理论补充:

中间件(Middleware)是位于请求处理链中的组件,用于实现横切关注点(如日志记录、限流、鉴权)。中间件链模式允许将多个中间件按顺序组合,形成处理流水线,每个中间件可以处理请求、传递请求或终止请求。

Go语言的实现方式:

Go语言通过函数类型(func(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定义中间件,通过组合多个中间件形成处理链。这种模式灵活且易于扩展,适用于HTTP服务的请求处理。

示例:HTTP中间件链的实现

假设需要为Web服务添加日志记录、限流和鉴权功能,通过中间件链可以将这些功能解耦,按需组合。

// middleware/middleware.go:中间件定义
package middlewareimport ("net/http""time""golang.org/x/time/rate"
)// Middleware 定义中间件类型:接收http.HandlerFunc,返回新的http.HandlerFunc
type Middleware func(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LoggingMiddleware 日志中间件:记录请求信息
func Logging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retur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start := time.Now()// 记录请求方法和路径println("Request received:", r.Method, r.URL.Path)// 调用下一个中间件或处理函数next(w, r)// 记录请求耗时println("Request completed in:", time.Since(start))}
}// RateLimitMiddleware 限流中间件:限制请求频率
func RateLimit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Func, limiter *rate.Limiter) http.HandlerFunc {retur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if !limiter.Allow() {http.Error(w, "Too Many Requests", http.StatusTooManyRequests)return}next(w, r)}
}// AuthMiddleware 鉴权中间件:验证请求令牌
func Auth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return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token := r.Header.Get("Authorization")if token != "valid-token" {http.Error(w, "Unauthorized", http.StatusUnauthorized)return}next(w, r)}
}// chain.go:中间件链组合
func Chain(middlewares ...Middleware) Middleware {return func(final http.HandlerFunc) http.HandlerFunc {// 反向组合中间件(确保执行顺序正确)for i := len(middlewares) - 1; i >= 0; i-- {final = middlewares[i](final)}return final}
}

使用示例:

// main.go:Web服务入口
package mainimport ("net/http""middleware""golang.org/x/time/rate"
)func main() {// 创建限流器:每秒允许100个请求,突发10个limiter := rate.NewLimiter(100, 10)// 定义业务处理函数handleRequest := 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w.Write([]byte("Hello, World"))}// 组合中间件链:日志 → 限流 → 鉴权middlewareChain := middleware.Chain(middleware.LoggingMiddleware,middleware.RateLimitMiddlewareWithLimiter(limiter),middleware.AuthMiddleware,)// 应用中间件链到处理函数http.HandleFunc("/", middlewareChain(handleRequest))// 启动服务http.ListenAndServe(":8080", nil)
}

设计说明:

  • 每个中间件(如LoggingMiddleware、RateLimitMiddleware)专注于单一功能,通过Middleware类型定义,确保接口统一。
  • Chain函数将多个中间件按顺序组合,形成一个处理链。请求会依次经过日志记录、限流、鉴权,最后到达业务处理函数。
  • 新增中间件(如CORS跨域中间件)时,只需实现Middleware类型,即可通过Chain函数轻松加入处理链,无需修改现有中间件或业务逻辑。

四、可扩展架构的实现模式

4.1 插件化架构:热插拔的功能扩展

理论补充:

插件化架构允许系统在运行时动态加载、卸载插件,从而实现功能的灵活扩展。这种架构适用于需要支持第三方扩展或多租户定制的场景(如IDE插件、电商平台应用市场)。

Go语言的实现方式:

Go语言通过plugin包支持动态库加载,结合接口定义插件契约,可以实现安全的插件化架构。插件需实现统一的接口,主程序通过接口调用插件功能。

示例:插件化系统的实现

假设需要开发一个支持插件的数据处理系统,主程序可以动态加载处理数据的插件(如csv_parser、json_parser)。

// plugin/interface.go:插件接口定义(主程序与插件共享)
package plugin// DataProcessor 定义数据处理插件的接口
type DataProcessor interface {Name() string                      // 插件名称(如"csv_parser")Process(input []byte) (output []byte, err error)  // 处理数据
}// plugin/csv_parser/csv_processor.go:CSV处理插件(动态库)
package mainimport ("encoding/csv""io""os""plugin"
)// CSVProcessor 实现DataProcessor接口
type CSVProcessor struct{}func (c *CSVProcessor) Name() string {return "csv_parser"
}func (c *CSVProcessor) Process(input []byte) ([]byte, error) {// 解析CSV数据r := csv.NewReader(bytes.NewReader(input))records, err := r.ReadAll()if err != nil {return nil, err}// 转换为JSON格式输出var result []map[string]stringfor _, record := range records {row := make(map[string]string)for i, field := range record {row[fmt.Sprintf("col_%d", i)] = field}result = append(result, row)}jsonData, err := json.Marshal(result)if err != nil {return nil, err}return jsonData, nil
}// 插件的入口函数(必须命名为"Plugin",主程序通过此函数获取插件实例)
var Plugin plugin.DataProcessor = &CSVProcessor{}
// main.go:主程序(加载插件并调用)
package mainimport ("fmt""plugin""path/filepath"
)func main() {// 插件路径(假设编译为so文件)pluginPath := filepath.Join("plugins", "csv_parser.so")// 加载插件p, err := plugin.Open(pluginPath)if err != nil {panic(err)}// 获取插件实例(通过接口类型断言)sym, err := p.Lookup("Plugin")if err != nil {panic(err)}processor, ok := sym.(plugin.DataProcessor)if !ok {panic("插件未实现DataProcessor接口")}// 使用插件处理数据inputData := []byte("name,age
张三,20
李四,25")output, err := processor.Process(inputData)if err != nil {panic(err)}fmt.Println(string(output))  // 输出JSON格式数据
}

设计说明:

  • 接口定义:主程序定义DataProcessor接口,规定插件必须实现的方法(Name和Process)。
  • 插件实现:插件(如csv_parser)实现DataProcessor接口,并导出名为Plugin的全局变量(主程序通过此变量获取插件实例)。
  • 动态加载:主程序通过plugin.Open加载插件,通过Lookup获取插件实例,并转换为DataProcessor接口调用。

优势:

  • 主程序与插件解耦,插件的添加、删除或升级不影响主程序运行。
  • 支持热插拔:插件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加载(需注意Go插件的局限性,如版本兼容性)。

4.2 配置驱动架构:外部化的灵活配置

理论补充:

配置驱动架构(Configuration-Driven Architecture)通过将系统行为参数化,使系统可以通过修改配置(而非代码)来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或业务需求。这种架构适用于需要支持多环境(开发、测试、生产)、多租户定制或多场景适配的系统。

Go语言的实现方式:

Go语言通过encoding/json、encoding/yaml等包支持配置文件的解析,结合viper等第三方库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配置管理(如环境变量覆盖、热更新)。

示例:配置驱动的数据库连接

假设系统需要支持不同环境(开发、生产)的数据库配置,通过配置文件动态加载数据库连接参数。

// config/config.go:配置结构体定义
package config// DBConfig 数据库配置
type DBConfig struct {DSN         string `json:"dsn"`          // 数据库连接字符串MaxOpenConn int    `json:"max_open_conn"` // 最大打开连接数MaxIdleConn int    `json:"max_idle_conn"` // 最大空闲连接数ConnTimeout int    `json:"conn_timeout"`  // 连接超时时间(秒)
}// AppConfig 应用全局配置
type AppConfig struct {Env  string   `json:"env"`   // 环境(dev/test/prod)DB   DBConfig `json:"db"`    // 数据库配置Log  LogConfig `json:"log"`   // 日志配置
}// LogConfig 日志配置
type LogConfig struct {Level string `json:"level"` // 日志级别(debug/info/warn/error)Path  string `json:"path"`  // 日志文件路径
}
// config/loader.go:配置加载器(支持热更新)
package configimport ("encoding/json""os""path/filepath""time""github.com/fsnotify/fsnotify"
)// LoadConfig 加载配置文件
func LoadConfig(path string) (*AppConfig, error) {file, err := os.Open(path)if err != nil {return nil, err}defer file.Close()var cfg AppConfigdecoder := json.NewDecoder(file)if err := decoder.Decode(&cfg); err != nil {return nil, err}return &cfg, nil
}// WatchConfig 监听配置文件变化(热更新)
func WatchConfig(path string, callback func(*AppConfig)) error {watcher, err := fsnotify.NewWatcher()if err != nil {return err}defer watcher.Close()// 监听配置文件所在目录dir := filepath.Dir(path)if err := watcher.Add(dir); err != nil {return err}go func() {for {select {case event, ok := <-watcher.Events:if !ok {return}// 仅处理写事件if event.Op&fsnotify.Write == fsnotify.Write {// 重新加载配置newCfg, err := LoadConfig(path)if err != nil {println("加载配置失败:", err.Error())continue}// 触发回调(通知其他模块配置已更新)callback(newCfg)}case err, ok := <-watcher.Errors:if !ok {return}println("配置监听错误:", err.Error())}}}()// 保持程序运行select {}
}
// main.go:使用配置驱动的数据库连接
package mainimport ("database/sql""fmt""config"_ "github.com/go-sql-driver/mysql"
)func main() {// 加载初始配置cfg, err := config.LoadConfig("config.json")if err != nil {panic(err)}// 初始化数据库连接db, err := sql.Open("mysql", cfg.DB.DSN)if err != nil {panic(err)}defer db.Close()// 设置连接池参数(从配置中读取)db.SetMaxOpenConns(cfg.DB.MaxOpenConn)db.SetMaxIdleConns(cfg.DB.MaxIdleConn)db.SetConnMaxLifetime(time.Duration(cfg.DB.ConnTimeout) * time.Second)// 启动配置监听(热更新)go func() {err := config.WatchConfig("config.json", func(newCfg *config.AppConfig) {// 配置更新时,重新设置数据库连接池参数db.SetMaxOpenConns(newCfg.DB.MaxOpenConn)db.SetMaxIdleConns(newCfg.DB.MaxIdleConn)db.SetConnMaxLifetime(time.Duration(newCfg.DB.ConnTimeout) * time.Second)fmt.Println("配置已更新,数据库连接池参数调整")})if err != nil {panic(err)}}()// 业务逻辑...
}

设计说明:

  • 配置结构化:通过AppConfig、DBConfig等结构体定义配置的层次结构,确保配置的清晰性和可维护性。
  • 热更新支持:通过fsnotify监听配置文件变化,触发回调函数重新加载配置,并更新系统状态(如数据库连接池参数)。
  • 多环境适配:通过不同的配置文件(如config-dev.json、config-prod.json)或环境变量覆盖,实现不同环境的配置隔离。

优势:

  • 系统行为的调整无需修改代码,只需修改配置文件,降低了维护成本。
  • 支持动态调整关键参数(如数据库连接池大小、日志级别),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观测性。

五、可扩展性的验证与演进

5.1 扩展性验证指标

为了确保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验证。以下是关键指标及测量方法:

指标

测量方法

目标值

新功能开发周期

统计新增一个中等复杂度功能所需的时间(包括设计、编码、测试)

< 2人日

修改影响范围

统计修改一个功能时,需要修改的模块数量和代码行数

< 5个模块,< 500行代码

配置生效延迟

测量配置变更到系统完全应用新配置的时间

< 100ms

并发扩展能力

测量系统在增加CPU核数时,吞吐量的增长比例(理想为线性增长)

吞吐量增长 ≥ 核数增长 × 80%

插件加载时间

测量动态加载一个插件的时间

< 1秒

5.2 扩展性演进路线

系统的扩展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演进。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演进路线:

graph TDA[单体架构] -->|垂直拆分| B[核心服务+支撑服务]B -->|接口抽象| C[模块化架构]C -->|策略模式/中间件| D[可扩展的分布式架构]D -->|插件化/配置驱动| E[云原生可扩展架构]
  • 阶段1单体架构:初期业务简单,系统以单体形式存在。此时应注重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为后续扩展打下基础。
  • 阶段2核心服务+支撑服务:随着业务增长,将核心功能(如订单、用户)与非核心功能(如日志、监控)拆分,降低耦合。
  • 阶段3模块化架构:通过接口抽象和依赖倒置,将系统拆分为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支持独立开发和部署。
  • 阶段4可扩展的分布式架构:引入策略模式、中间件链等模式,支持动态切换算法和处理流程,适应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 阶段5云原生可扩展架构:结合容器化(Docker)、编排(Kubernetes)和Serverless技术,实现资源的弹性扩展和自动伸缩。

六、结 语

可扩展性设计是软件系统的“生命力”所在。通过遵循开闭原则、模块化设计等核心原则,结合策略模式、中间件链、插件化架构等Go语言友好的编码模式,开发者可以构建出适应业务变化的“生长型”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扩展性设计并非追求“过度设计”,而是在当前需求和未来变化之间找到平衡。建议定期进行架构评审,通过压力测试和代码分析(如go mod graph查看模块依赖)评估系统的扩展性健康度,及时调整设计策略。

最后,记住:优秀的系统不是完美的,而是能够持续进化的。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往期回顾

1. 得物新商品审核链路建设分享

2. 营销会场预览直通车实践|得物技术

3. 基于TinyMce富文本编辑器的客服自研知识库的技术探索和实践|得物技术

4. AI质量专项报告自动分析生成|得物技术

5. Rust 性能提升“最后一公里”:详解 Profiling 瓶颈定位与优化|得物技术

文 / 悟

关注得物技术,每周更新技术干货

要是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评论转发点赞~

未经得物技术许可严禁转载,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http://www.dtcms.com/a/354838.html

相关文章:

  • 血缘元数据采集开放标准:OpenLineage Integrations Apache Airflow Usage
  • 2026届大数据毕业设计选题推荐-基于大数据景点印象服务系统 爬虫数据可视化分析
  • 【Linux】linux中线程的引出
  • 视频软解码技术详解: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 计算机网络:(poll、epoll)
  • 贴片式SD卡在北京君正与瑞芯微平台上的应用对比与实践解析
  • MCU平台化实践方案
  • DevOps篇之Jenkins实现k8s集群版本发布以及版本管理
  • 趣味学Rust基础篇(函数)
  • ABeam中国 | 中国汽车市场(5)——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智能化应用场景
  • 智能体架构的十字路口:深度剖析Block的“通用平台”与GSK的“垂直模型”
  • 设计模式: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 ArcGIS:如何设置地图文档的相对路径或者发布为地图包
  • 5.1 操作系统概述
  • Cesium 入门教程(十一):Camera相机功能展示
  • SplinePSF——应用于光学成像中的 PSF 建模
  • 【贪心 或 DFS - 面试题】小于n最大数
  • 记一次雪花算法 ID 精度丢失的Bug:前端接收到的 Long 被“四舍五入”了?
  • Java HTTP 请求:Unirest 使用指南及与 HttpClient 对比
  • 数据湖与数据仓库
  • 「数据获取」25年最新安徽省路网数据安徽省路网分类数据(获取方式看绑定的资源)
  • 自动化三维测量仪工业零件自动外观三维测量-中科米堆CASAIM
  • 三维视频融合驱动视频孪生创新:智汇云舟引领数字孪生产业新范式
  • Kubernetes一EFK日志架构
  • 在 Ubuntu 24.04 上安装二进制文件(逐步指南)
  • HCIA备考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华为VRP系统知识点
  • 嵌入式学习日记(36)TCP并发服务器构建——epoll
  • leetcode算法刷题的第二十天
  • 力扣18:四数之和
  • CodeSouler v2.4.0 版本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