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实战117-各种大模型(Qwen,MathGPT,Deepseek等)解高考数学题的应用,介绍架构原理
文章目录
-
-
- 摘要
- 1. 引言:AI大模型在高考数学领域的探索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报告结构概述
- 2. 核心大模型概览
-
- 2.1 通义千问 (Qwen)
- 2.2 深度求索 (Deepseek)
- 2.3 MathGPT 的概念与实现
- 3. 架构原理深度解析
-
- 3.1 通用 Transformer 架构基础
- 3.2 Qwen 与 Deepseek 的架构特点
- 3.3 面向数学任务的架构优化
- 4. 高考数学解题能力对比实验分析
-
- 4.1 评测基准介绍
- 4.2 综合数学能力对比
- 4.3 高考数学真题实测结果
- 5. 微调的必要性探讨
-
- 5.1 基础模型的零样本/少样本能力
- 5.2 微调对性能提升的实证影响
- 5.3 结论:是否需要微调?
- 6. 代码实现:调用大模型解决高考数学题
-
- 6.1 环境准备与模型加载
- 6.2 构建解题 Prompt
- 6.3 代码示例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总结
- 7.2 当前挑战与局限性
- 7.3 未来发展方向
-

摘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当前主流大语言模型(LLMs),特别是通义千问(Qwen)、深度求索(Deepseek)以及数学专用模型(MathGPT),在解决中国高考数学问题这一复杂任务上的应用与表现。报告首先阐述了将AI大模型应用于高考数学领域的宏观背景与重要意义,随后对Qwen、Deepseek等核心模型的架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针对数学任务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度解析。通过对公开基准测试(如MATH-500, AIME, GSM8K)及专门针对高考(Gaokao)的实测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与对比分析,本报告揭示了各模型在数学推理、计算与解题能力上的优势与差异。此外,报告还重点讨论了模型微调(Fine-tuning)在提升高考数学解题准确率方面的必要性与实际影响。最后,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代码实现,演示了如何调用开源大模型解决具体的高考数学题目,并对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 引言:AI大模型在高考数学领域的探索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高考数学科目以其知识覆盖面广、逻辑推理链条长、题目设计精巧复杂而著称,不仅是对学生十二年所学知识的终极考验,也被视为衡量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标尺之一。近年来,随着以Transformer架构为基础的大语言模型(LLMs)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理解、知识问答、代码生成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