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控:餐饮利润的隐形守护者
餐饮里的成本管控,说白了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用靠谱的方法管着成本,不瞎造钱,还不影响菜的品质。很多老板觉得 “成本管控就是砍价、裁人”,其实错了,真正的管控是 “挤水分”,不是 “砍骨头”。
一、先搞懂:餐饮成本的 “四大块” 逻辑
餐饮成本不是 “一笔糊涂账”,它的结构非常清晰 ——
食材成本(占比 30%-40%):最大的支出,比如买的菜放坏了、切菜削掉太多了、剩的边角料扔了,都是浪费;
人力成本(占比 20%-30%):包括薪资、社保、培训,核心痛点是 “忙时缺人、闲时冗余”;
能耗成本(占比 5%-10%):水、电、燃气,看似零散但长期累积惊人;
其他成本(占比 10%-15%):比如餐具损耗、营销费用、设备维护。
很多餐厅的成本失控,往往是 “只看总数、不拆细节”—— 比如食材浪费了 10%,却以为是采购价太高;人力冗余了 20%,却想着 “多个人多份力”。
二、成本管控不是 “砍”,而是 “优化”
新手做成本管控,容易陷入 “一刀切” 误区:为了降食材成本,选劣质原料;为了降人力成本,裁掉熟练工。但真正有效的管控,是针对每个成本块的 “漏洞” 精准修补:
- 食材管控:别瞎买,别瞎扔
别再 “凭感觉进货”—— 用 “前 7 天销量 + 天气 / 节假日系数” 算采购量(比如周末销量比平时高 20%,雨天火锅销量涨 15%);存储时实行 “先进先出”(旧原料放前面,新原料放后面);边角料别乱扔 —— 比如萝卜皮做腌菜、骨头熬汤、蔬菜根做小菜,把 “废材料” 变成 “利润点”。
- 人力管控:忙时补钟点,闲时练技能
别养一堆 “闲汉”—— 忙的时候(午 11-13 点、晚 17-20 点)招钟点工顶一下,闲的时候(下午 2-4 点、晚上 9 点后)让员工多学点儿技能:服务员既能点单又能传菜,还会简单收银;厨师既能炒热菜又能做凉菜 —— 一人顶俩用,省下来的工资能多进点好原料。
总结:不是为了省钱牺牲菜品口味,而是用科学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是让员工 “越干越累”,而是让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餐饮生意的利润,从来不是 “卖贵点” 赚来的,而是 “管严点” 省出来的 —— 把成本的 “水分” 挤干,利润自然就浮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