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Rust 入门 集合类型 (十六)

在Rust 标准库中有这样一批原住民, 他们天生贵族,

集合在Rust中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类型,因为Rust中大多数数据类型都只能代表一个特定的值, 但是集合却可以代表一大堆值. 而且与语言级别的数组,字符串类型不同,标准库里的这些家伙是分配在堆上,因此都可以进行动态的增加和减少.

第一个集合排着整齐的队列登场,它里面的每个元素都雄赳赳气昂昂跟在另外一个元素后面, 大小,宽度,高度竟然全部都已知, 真是令人惊叹. 它就是Vector 类型, 允许你创建一个动态数组,它里面的元素是一个紧挨着另一个排列的. 

紧接着,第二个集合在全场的嘘声和羡慕眼光中闪亮登场, 只见里面的元素拍成一对一的,彼此都手牵着手,非对方莫属, 这种情深深雨蒙蒙的样子真实..挺欠扁的. 它就是HashMap类型, 该类型允许你在里面存储KV 对, 每一个K 都有唯一的V 与之配对.

最后,请用热烈的掌声迎接我们的String 集合, 哦,抱歉,String 集合天生低调,见不得前两个那样,因此被气走了, 你可以去这里找它. 

言归正传,本章所讲的Vector ,hashMap 在加上之前的String 类型, 是标准库中最最常用的集合类型,可以说, 几乎任何一段代码中 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 那么先来看看Vector . 

动态数组Vector

动态数组类型用Vec<T>表示, 事实上, 在之前的章节,它的身影多次出现,  我们一直都没有细讲,  只是简单的把它当作数组处理.

动态数组允许你存储多个之, 这些值在内存中一个紧挨着另一个排列,因此访问其中某个元素的成本非常低,动态数组只能存储相同类型的元素, 如果你像存储不同类型的元素,可以使用之前讲过的枚举类型或者特征对象. 

总之,当我们想拥有一个列表,里面都是相同类型的数据时, 动态数组将会非常有用. 

创建动态数组

在Rust 中,有多种方式可以创建动态数组. 

Vec::new

使用 Vec::new 创建动态数组时最Rusty的方式, 它调用了Vec中的new 关联函数: 

let v: Vec<i32> = Vec::new();

这里, v 被显式地声明了类型 Vec<i32> , 这是因为 Rust 编译器无法从Vec::new() 中得到任何关于类型的暗示信息,因此也无法推到出 v 的具体类型,但是当你向里面增加一个元素后, 一切又不同了: 

let mut v = Vec::new();
v.push(1);

此时, v 就无需手动声明类型, 因为编译器通过v.push(1) , 推测出 v 中的元素类型i32 ,因此推导出v 的类型是 Vec<i32> .

如果预先知道要存储的元素个数, 可以使用Vec::with_capacity(capacity) 创建动态数组,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插入大量新数据导致频繁的内存分配和拷贝, 提升性能

vec![]

还可以使用宏 vec! 来创建数组,与 Vec::new 有所不同,前者能在创建同时给与初始化值: 

let v = vec![1,2,3];

同样,此处的v 也无需标注类型, 编译器只需检查它内部的元素即可自动推导出v 的类型是Vec<i32> (Rust中, 整数默认类型是 i32, 在数值类型中有详细介绍).

更新Vector

向数组尾部添加元素,可以使用push方法:

let mut v = Vec::new();

v.push(1);

与其它类型一样, 必须将v 声明为 mut 后,才能进行修改.

Vector 与其元素共存亡

跟结构体一样, Vector 类型在超出作用域范围后,会被自动删除: 

{let v = vec![1,2,3]// .. 
} // <- 超出作用域并在此处被删除

当Vector 被删除后, 它内部存储的所有内容也会随之被删除, 目前来看.这种解决方案简单直白,但是当Vecotr 中的元素被引用后, 事情可能会没那么简单. 

从Vector 中读取元素

读取指定位置的元素有两种方式可选: 

        1. 通过下标索引访问.

        2. 使用get 方法 .

let v = vec![1,2,3,4,5];let third: &i32 = &v[2];
println!("第三个元素是 {} " ,third);match v.get(2) {Some(third) => println!("第三个元素是 {third}"),None => println!("去你的第三个元素,根本没有!"),
}

和其它语言一样,集合类型的索引下标都是从0开始, &v[2] 表示借用v中的第三个元素,最终会获得该元素的引用, 而 v.get(2) 也是访问第三个元素,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它返回了Option<&T> ,因此还需要额外的match 来匹配结构出具体的值. 

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这里使用了两种格式化输出的方式,其中第一种我么你在之前已经见过,而第二种是后续新版本中引入的写法,也是更推荐的用法 , 具体介绍请参见格式化输出章节. 

下标索引与.get的区别

这两种方式都能成功的读取到指定的数组元素,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存在两种方法?何况 .get 还会增加使用复杂度, 这就涉及到数组越界的问题了,让我们通过示例说明:

let v = vec![1,2,3,4,5];let does_not_exist = &v[100];
let does_not_exist = v.get(100);

运行以上代码, &v[100] 的访问方式会导致程序无情报错推出,因为发生了数组月结访问,但是v.get就不会,它在内部做了处理,有值是返回 Some(T), 无值时返回 None , 因此v.get 的使用方式非常安全. 

既然如此,为何不统一使用 v.get 的形式? 因为实在时有些啰嗦,Rust 语言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在审美这方面还是相当统一的,简洁即正义,何况性能上也会有轻微的损耗.

既然有两个选择,肯定就有如何先择的问题i, 答案很简单, 当你确定索引不会越界的时候,就用索引访问,否则用 .get . 例如,访问第几个数组元素并不取决于我们, 而是取决于用户的输入时, 用.get会非常适合, 天知道那些可爱的用户会输入一个什么向的数字进来? 

同时借用多个数组元素

既然涉及到借用数组元素, 那么很可能会遇到同时借用多个数组元素的情况, 还记得所有权和借用章节咱们讲过的借用规则吗? 如果记得, 就来看看下面的代码:)

let mut v = vec![1,2,3,4,5];
let first = &v[0];
v.push(6);
println!("The first element is : {first}");

先不运行,来推断下结果,首先first = &v[0] 进行了不可变借用, v.push 进行了可变借用,如果first 在v.push 之后不再使用,俺么该段代码可以成功编译 (原因间引用的作用域). 

可是上面的代码中, first 这个不可变借用在可变借用 v.push 后被使用了,那么妥妥的, 编译器就会报错:

$ cargo run
Compiling collections v0.1.0 (file:///projects/collections)
error[E0502]: cannot borrow `v` as mutable because it is also borrowed as immutable 无法对v进行可变借用,因此之前已经进行了不可变借用
--> src/main.rs:6:5
|
4 |     let first = &v[0];
|                  - immutable borrow occurs here // 不可变借用发生在此处
5 |
6 |     v.push(6);
|     ^^^^^^^^^ mutable borrow occurs here // 可变借用发生在此处
7 |
8 |     println!("The first element is: {}", first);
|                                          ----- immutable borrow later used here // 不可变借用在这里被使用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error, try `rustc --explain E0502`.
error: could not compile `collections` due to previous error

其实,按理来说,这两个引用不应该互相影响的: 一个是查询元素,一个是在数组尾部插入元素,完全不相干的操作,为何编译器要这么严格呢? 

原因在于: 数组的大小是可变的.当旧数组的大小不够用时, Rust 会重新分配一块更大的内存空间,然后把旧数组拷贝过来,这种情况下,之前的引用显然会指向一块无效的内存,这非常rusty -- 对用户进行严格的教育, 

其实想想,在长大之后,我们感激人生路上遇到的严师益友,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虽然在那个时候,并不能理解他们, 而Rust 就如那个良师益友, 它不断的在纠正我们不好的编程习惯, 直到某一台能,你发现自己能写出一次性通过的漂亮代码时,就能明白它的良苦用心. 

若读者想要更深入的了解 Vec<T> , 可以看看Rustonomicon ,其中从零手撸一个动态数组,非常适合深入学习.

迭代遍历Vector 中的元素

如果想要依次访问数组中的元素,可以使用迭代的方式去遍历数组, 这种方式比用下标的方式去遍历数组更安全也更高效(每次下标访问都会触发数组边界检查) : 

let v = vec![1,2,3];
for i in &v {println!("{i}");
}

也可以在迭代过程中, 修改 Vector 中的元素: 

let mut v = vec![1,2,3];
for i in &mut v {*i += 10
}

存储不同类型的元素

在本节开头,有讲到数组的元素必须类型相同,  但是也提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使用枚举类型和特征对象来实现不同类型元素的存储,先来看看通过枚举如何实现:

#[derive(Debug)]
enum IpAddr {V4(String),V6(String)
}fn main() {let v = vec![ IpAddr::V4("127.0.0.1".to_string()),IpAddr::V6("::1".to_string())];for ip in v {show_addr(ip);}
}fn show_addr(ip : IpAddr) {println!("{:?}",ip);
}

数组v 中存储了两种不同的Ip地址, 但是这两种都属于IpAddr 枚举类型的成员,因此可以存储在数组中, 

再来看看特征对象的实现:

trait IpAddr {fn display(&self);
}struct V4(String);
impl IpAddr for V4 {fn diaplay(&self) {println!("ipv4: {:?}",self.0)}
}struct V6(String);
impl IpAddr for V6 {fn display(&self) {println!("ipv6: {:?}",self.0)}
}fn main() {let v: Vec<Box<dyn IpAddr>> = vec![ Box::new(V4("127.0.0.1".to_string())),Box::new(V6("::1".to_string())),];for ip in v {ip.display();}
}

比枚举实现要稍微复杂一些,我们为V4和V6都实现了特征IpAddr,然后将它俩的实例用Box::new包裹后,存在了数组V中, 需要注意的时,这里必须手动地指定类型: Vec<Box<dyn IpAddr>> , 表示数组 v 存储的是特征IpAddr的对象, 这样实现了在数组中存储不同的类型. 

在实际使用场景中, 特征对象数组要比枚举数组常见很多, 主要原因在于特征对象非常灵活,而编译器对枚举的限制较多,且无法动态增加类型. 

Vector 常用方法

初始化vec 的更多方式: 

fn main() {let v = vec![0l3]; // 默认值为0, 初始长度为3let v_from = Vec::from([0,0,0]);assert_eq!(v,v_from);
}

动态数组意味着我们增加元素时, 如果容量不足就会导致vector 扩容,(目前的策略是重新申请一块2倍大小的内存,再将所有元素拷贝到新的内存位置,同时更新指针数据) , 显然当频繁扩容或者当元素数量较多且需要扩容时,大量的内存拷贝会降低程序的性能.

可以考虑再初始化时就指定一个实际的预估容量, 尽量减少可能的内存拷贝: 

fn main() {let mut v = Vec::with_capacity(10);v.extend([1,2,3]); // 附加数据到v println!("Vector 长度是 :{} ,容量是:{} ",v.len(),v.capacity());v.reserve(100); // 调整v 的容量,至少有100的容量println!("Vector (reserve) 长度是:{} ,容量是:{}",v.len(),v.capacity());v.shrink_to_fit();  // 释放剩余的容量, 一般情况下, 不会主动释放让你改良println!("Vector (shrink_to_fit) 长度是:{}, 容量是:{}",v.len(),v.capacity());
}

Vector 常见的一些方法示例: 

let mut v = vec![1,2];
assert!(!v.is_empty());  // 检查v 是否为空v.insert(2,3);           // 在指定索引插入数据,索引值不能大于v 的长度, v:[1,2,3]
assert_eq!(v.remove(1), 2);  // 移除指定位置的元素并返回, v: [1,3]
assert_eq!(v.pop(), Some(3)); // 删除并返回v 尾部的元素, v:[1]
assert_eq!(v.pop(),Some(1));  // v :[]
assert_eq!(v.pop(),None);     // 记得pop方法返回的是 option 枚举值
v.clear();                    // 清空 v , v:[]let mut v1 = [11,22].to_vec(); // append操作会导致 v1 清空数据, 增加可变声明
v.append(&mut v1);             // 将 v1 中的所有元素附加到 v 中, v1: []
v.truncate(1);                 // 阶段到指定长度,多余的元素被删除, v: [11]
v.retain(|x| *x > 10);         // 保留满足条件的元素,即删除不满足条件的元素 let mut v = vec![11,22,33,44,55];
// 删除指定范围的元素,同时获取被删除元素的迭代器, v: [11,55], m:[22,33,44]
let mut m: Vec<_> = v.drain(1..=3).collect();let v2 = m.split_off(1);       // 指定索引处切分成两个 vec, m: [22], v2: [33,44]

当然也可以像数组切片的方式获取 vec的部分元素:

fn main() {let v = vec![11,22,33,44,55];let slice = &v[1..=3];assert_eq!(slice, &[22,33,44]);
}

更多细节,阅读Vector 的标准库文档

Vector 的排序

在Rust 里, 实现了两种排序算法, 分别为稳定的排序 sort 和 sort_by ,以及非稳定排序 sort_unstable 和 sort_unstable_by . 

当然,这个所谓的 非稳定 并不是指排序算法本身不稳定, 而是指在排序过程中对想等元素的处理方式.  在稳定 排序算法里,对相等元素,不会对其进行重新排序,而在 不稳定的算法里则不保证这点.

总体而言,非稳定 排序的算法的速度会优于 稳定排序算法, 稳定 排序还会额外分配原数组一般的空间. 

整数数组的排序

以下是对整数列进行排序的例子.

fn main(){let mut vec = vec![1,5,10,2,15];vec.sort_unstable();assert_eq!(vec, vec![1,2,5,10,15]);
}

浮点数数组的排序

我们尝试使用上面的方法来对浮点数进行排序: 

fn main() {let mut vec = vec![1.0,5.6,10.3,2.0,15f32];vec.sort_unstable();assert_eq!(vec,vec![1.0,2.0,5.6,10.3,15f32]);
}

结果,居然报错了

error[E0277]: the trait bound `f32: Ord` is not satisfied
--> src/main.rs:29:13
|
29   |         vec.sort_unstable();
|             ^^^^^^^^^^^^^ the trait `Ord` is not implemented for `f32`
|
= help: the following other types implement trait `Ord`:
i128
i16
i32
i64
i8
isize
u128
u16
and 4 others
note: required by a bound in `core::slice::<impl [T]>::sort_unstable`
--> /home/keijack/.rustup/toolchains/stable-x86_64-unknown-linux-gnu/lib/rustlib/src/rust/library/core/src/slice/mod.rs:2635:12
|
2635 |         T: Ord,
|            ^^^ required by this bound in `core::slice::<impl [T]>::sort_unstabl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error, try `rustc --explain E0277`.

原来,在浮点数当中, 存在一个NAN的值, 这个值无法于其它的浮点数进行对比, 因此浮点数类型并没有实现全数值 可比较Ord 的特性,而是实现了部分可比叫的特性 PartialOrd. 

如此,如果我们确定在我们的浮点数数组当中, 不包含NAN值,那么我们可以使用 partial_cmp来作为大小判断的依据.

fn main() {let mut vec = vec![1.0,5.6,10.3,2.0,15f32];vec.sort_unstable_by(|a,b| a.partial_cmp(b).unwrap());assert_eq!(vec ,vec![1.0,2.0,5.6,10.3,15f32]);
} 

OK, 现在可以正确执行了.

对结构体数组进行排序

有了上述浮点数排序的经验, 我们推而广之, 那么对结构体是否也可以使用这种自定义对比函数的方式来进行呢?马上来试下:

#[derive(Debug)]
struct Person {name:String,age:u32,
}impl Person {fn new(name :String, age:u32) -> Person {Person {name,age]}
}fn main() {let mut people = vec![Person::new("Zoe".to_string(), 25),Person::new("Al".to_string(), 60),Person::new("John".to_string(),1),];// 定义一个按照年龄到需排序的对比函数people.sort_unstable_by(|a,b| b.age.cmp(&a.age));println!("{:?}",people);
}

执行后输出: 

 [Person { name: "Al", age: 60 }, Person { name: "Zoe", age: 25 }, Person { name: "John", age: 1 }]

结果正确

从上面我们学习过程当中,排序需要我们实现Ord 特性, 那么如果我们吧我们的结构体实现了该特性,是否就不需要我们自定义对比函数了呢? 

是,但不完全是, 实现Ord 需要我们实现Ord, Eq,PartialEq,PartialOrd 这些属性. 好消息是, 你可以derive 这些属性: 

#[derive(Debug, Ord, Eq, PartialEq, PartialOrd)]
struct Person {name: String,age: u32,
}impl Person {fn new(name: String, age: u32) -> Person {Person { name, age }}
}fn main() {let mut people = vec![Person::new("Zoe".to_string(), 25),Person::new("Al".to_string(), 60),Person::new("Al".to_string(), 30),Person::new("John".to_string(), 1),Person::new("John".to_string(), 25),];people.sort_unstable();println!("{:?}", people);
}

执行输出

[Person { name: "Al", age: 30 }, Person { name: "Al", age: 60 }, Person { name: "John", age: 1 }, Person { name: "John", age: 25 }, Person { name: "Zoe", age: 25 }]

需要derive Ord 相关特性, 需要确保你的结构体中所有的属性 均实现了Ord 相关特性, 否则会发生编译错误. derive 的默认实现会一句属性的顺序依次进行比较, 如上述例子中, 当Person 的name 值相同,则会使用age 进行比较.

http://www.dtcms.com/a/332878.html

相关文章:

  • 103、【OS】【Nuttx】【周边】文档构建渲染:Sphinx 配置文件
  • Spring 框架中,@EnableScheduling和 @Scheduled详解
  • 【SpringBoot】SpringBoot 中的 Shiro、Spring Security 学习过程及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Spring Ai 如何配置以及如何搭建
  • SpringBoot系列之从繁琐配置到一键启动之旅
  • 银河麒麟服务器jar包部署自启动配置
  • L4 级别自动驾驶 硬件架构设计
  • JavaScript 基础实战:DOM 操作、数据类型与常见需求实现
  • LeetCode-17day:堆
  • 快速学会什么是gPRC
  • 【大模型微调系列-03】 大模型数学基础直观入门
  • 前端动画库之gsap
  • Android init.rc详解3
  • 机器学习之PCA
  • 八股文小记 Servlet 过滤器-Spring MVC 拦截器-Spring AOP 拦截器区别
  • Spring容器初始化源码解析
  • 深入解析MPLS网络中的路由器角色
  • 【java】对word文件设置只读权限
  • HTTP/2新型漏洞“MadeYouReset“曝光:可发动大规模DoS攻击
  • 代码随想录Day51:图论(岛屿数量 深搜广搜、岛屿的最大面积)
  • C#文件复制异常深度剖析:解决“未能找到文件“之谜
  • Ceph CSI 镜像删除流程与 Trash 机制失效问题分析文档
  • CISC 与 RISC 架构全面解析:从原理到应用
  • gulimall项目笔记:P54三级分类拖拽功能实现
  • 《Attention-driven GUI Grounding》论文精读笔记
  • CSS Houdini 与 React 19 调度器:打造极致流畅的网页体验
  • 【Redis】Redis典型应用——分布式锁
  • 【Redis】分布式系统的演化过程
  • KNN 算法
  • 高频量化详解,速度和程序化的满足!